湖广,是地区名。宋代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设立湖广行中书省,管辖地域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代的时候,划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这时的湖广,泛指湖南、湖北二省。在这里要介绍的,就是两湖古姓。
“湖广”一词,多出现在移民史中,如“调江西填湖广”、“移湖广填四川”等。所以,湖广又称为移民“中转站”。
湖北省嘉鱼县《古氏族谱》载:始祖古监,以王府伴读,官教楚嘉,时值(元末)红巾军起义,未能归里,遂隐于官,落业嘉鱼县广贤里。后又分支于洪湖市乌林镇、蒲圻县、沔阳县等地。
与此同时,聂秀卿在广东省惠州倡乱(参醴陵《古氏族谱》),搞得民心惶惶,居无宁日。惠州府属古应亮(字南冈)便迁往湖南,定居于醴陵县河溪境古家岭。
元朝灭亡,明朝继立,朱元璋执政天下。时战火刚熄,湖广一带人烟稀少,大片田地荒芜,与人多田少的江西,成了鲜明的对比。为了有效地保护自然环境,保持生态平衡,朝廷下令“调江西填湖广”,前往垦殖,开始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
湖南平江县《古氏族谱序》载:(洪武年间)吾祖学贤公由江西迁平江,始居操溪,继迁下同源。生四子:简作徙咸宁,简为徙浏阳,简宫徙巴陵,吾祖石峰公徙城内十字街等处。
这期运动中,自江西移往湖广的还有:
洪武二年(1369年)抚州府临川县筷子巷瓦屑沟的古德七,移居湖北省红安县上新集古家湾。武宁县二十五都古家村的古国炳,移居湖南省辰州府沅陵县;古正纯移居湖南省靖州府会同县双石桥;古正绪移居湖南省芷江县;古天福移居湖南省临武县正冲坝;古天禄移居湖北省宜昌县。
崇祯末年,满人入侵,又开始新的政权斗争。烽烟四起,涂炭生灵,湖广一带,再次呈现一片荒凉。“地当孔道,凡有孑遗之痛。迨圣朝康熙,累治休养生位之泽。”此时,江西、广东一带居民,又开始了第二次“填湖广”的运动。
先是江西省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的古十九,迁往巴陵县(今岳阳县)油港河南岸古家垅。后来又有江西省遂川县大汾镇鹿坑村的古素相,迁居湖南省醴陵县杨坑。
清朝康熙年间,广东省和平县的古生道、古元昌、古元吉、古元旺等迁居湖南省浏阳县;大埔县三河坝阴那坑的古育奇,迁居湖南省平江县东乡献钟黄家咀。嗣后,广东五华县的古贤仪、古自良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雷胜迁往湖南省醴陵县白兔潭媚溪垅;梅县的古纲体迁往湖南省浏阳县,古□□迁往湖北省长阳县津洋口;江西省遂川县的古国重迁居湖北省攸县峦山乡,古奕伦迁居湖南省郴州府兴宁县(今资兴市)南乡一都大水垅,古亦伸迁居湖南省兰山县。
当然,政府有明令移民之策,但现实中为生活环境所逼而移民者亦存在。湖南酃县《古氏族谱》载:(康熙年间)选皋公以兴邑(今广东省兴宁市)地狭人稠,生齿日繁,爰携抄本谱牒及妻子,由广东经湖南衡州府酃县康乐乡永兴里三都岭上村大陂头,度其势可安身,遂栖于此。
【温馨提示:本文系 古小彬 整理撰写,请转载者注明出处与作者,切勿侵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