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宝岛台湾,现聚居着古姓三万余人(1978年统计时有二万余人),在台湾姓氏排名中列为第75大姓,人口遍布岛内各县市,尤以桃园、新竹、苗栗、台中、台东为最。
据陈绍馨、傅瑞德(Morton.H.Fried)合著的《台湾人口之姓氏分布:社会变迁的基本指标》第一册,及潘英著的《台湾人的祖籍与姓氏分布》等资料显示,早在1956年9月台湾的古姓人口共4000人,实际人口应有16000人,占当时台湾总人口的0.2%,是台湾“本省人”的第69大姓,也是“先住民”的第34大姓,更是“客家人”的第24大姓。
资料还显示,在全台21个县市中,古姓在桃园县排为第34大姓、在台东县排为第36大姓、在新竹县和苗栗县排为第38大姓、在花莲县排为第41大姓。台湾古姓相对“福佬人”、“外省人”和“其他省人”而言,在“客家人”及“先住民”中占重要比例。
岛上古姓有来自大陆的汉族和世居本岛宜兰、花莲县的高山族。而自大陆迁往台湾的,可划分为二个时期:一是台湾光复前,即1945年日本管制之前;一是光复后,即1945年日本投降之后。
居于岛上的古姓,祖籍或原籍在广东省的,有百分之九十,且大部分是客家人。
大陆居民迁台始于何时?台北师范学院教授古国顺博士研究认为:台湾在荷兰人入侵之前,已有汉人来居。清初虽颁有禁海之令,由于或禁或弛,难阻偷渡者之外移。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取消海禁,但同时采纳水师提督施琅的建议,渡台人民须领“照单”,经分巡台厦兵备道稽查,并得台湾防海同知认可后,始可放行,且均不准携带家眷;又以“粤地屡为海盗渊丛”为由,禁止潮惠人来台。禁令维持将近一百年才告解除,当时正值移民风潮最盛之际,此举确实严重影响潮惠两府的客家人来台的机会。不过,闽西、闽南及广东嘉应州四县的客家人,仍大量按照规定,顺官道而来。又从康熙三十五年施琅死后,禁令渐弛,粤籍客家人冒险偷渡来台者,为数更多。即以古氏赴台先祖而言,就有二百多户,对台湾的开发和繁荣,作出很大贡献。
1995年,古小彬与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的古国瑞先生合作,决定编辑古氏文献丛书第二部——《古氏渊源暨分支》,古小彬负责大陆各地的采访工作,古国瑞负责台湾全岛的采访,并多次晤面交流意见。经古国瑞先生全台采访,不完全统计,在台湾光复前迁去开基的约有160多人。其中福建省平和县1人、广东省梅县40余人、广东省五华县74人、广东省蕉岭县近40人、广东省陆丰县4人、广东省惠来县1人。
从台湾古氏现存族谱中已调查出最早去台湾的时间是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7年)。桃园县杨梅《古氏族谱》载:二十七世达先公,于康熙四十七年自广东省长乐县(今五华县)鲤鱼江高车子迁徙来台,创业于桃园县杨梅镇上田心营盘脚。至康熙六十年(1721年)夏初,福建省长泰县人朱一贵联络黄殿、李勇、关外等人起义,以反清复明相号召,称“大明重兴元帅”,占领全台,称中兴王。时有广东省五华县义民古兰伯、古芬兴随起义军入台,居住于淡水港东西二里处。康熙年间来台者还有:广东省蕉岭县谢碑的古辛伯,迁居中部沿海;梅县伯公凹的古九佩,迁居苗栗县通宵镇;梅县的古弘贵、永祥、凤祥、兰祥等。
雍正年间迁台的计有:广东省五华县龙玉湖约的古登昌、凤昌兄弟,居新埔流民窝;五华县梅林约的古兰桂、古传先,居关西上横坑;蕉岭县长潭的古禄祥,居苗栗县铜锣镇;蕉岭县高塘的古玉行兄弟,居苗栗县后龙;梅县樟树坪的古敬儒,居龙潭三坑。
乾隆年间迁台的计有:①广东省五华县琴口的古通俊兄弟,居龙潭;贮河石的古今成兄弟,居板桥;华阳的古兰超兄弟,居龙潭。②蕉岭县高塘的古献来,居丰原;黄土村的古廷启,居霄里;谢碑的古日鼎,居高雄市美浓镇。③梅县的古君球兄弟,居关西;摺田的古奇耀,居高雄市美浓镇;古田的古名成兄弟,居大雅;古庄鼎,居屏东县车城;大立的古尚英六兄弟,居树林山佳;松口镇的古登淳叔侄六人,居龙潭大坪;樟树坪的古熙琏兄弟,居龙潭八张犁。④陆丰县古典章,居新竹县湖口镇;古秀章居苗栗县三湾;黄塘的古应先,居彰化永靖。⑤惠来县的古儒友,居苗栗县铜锣镇。等等。
嘉庆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五华县的古运高、运义、运章、顺祥、继祥、钦就、云龙、云祥、兴周、康逊、振逊、麟昌、中纯、世雍、芳魁等。梅县的古凤彩、玉达、秀生、秀凤、福山、禄山、寿山、鹏奎等。蕉岭县的古亮铧、亮保、炳务、昌发、芳龄、乾生、庚达等。
道光年间迁台者计有:广东省五华县的古庆云、祥云、寿云、荣耀、宗耀、板耀、阿八、意元、章元、学元、运挢等。陆丰县的古承立。梅县的古集东、记伯等。
同治年间迁台者有广东省五华县陂坑的古春光,居新竹县北埔。
光绪年间至日本统治时期,有广东省五华县贮河石的古汉端,迁居桃园县;古阿义经基隆到苗栗县大湖开基。
大陆居民既移台湾,以何为业?这也是移民者首要考虑的问题。其实,清代的台湾,水土甘肥,人烟稀少。据《诸罗县志》载:“农颇易,无火耕水耨之劳,不粪自植。”“播种之后,听其自生,不事耕耘而收获倍屣,余亩栖亩,庶物蕃盈。”既然如此,且看古姓移台后的生活方式及创业简史:
古辛伯迁徙台湾台中府辖内落脚,务农为业。
古熙瑞、古熙琏兄弟,来台定居桃园经商,事业兴隆发展,致富后在南崁广植土地十八甲,子孙以从事商业为最。
古今英于今桃园县八德霄里白露村创业,后来事业扩展至百余亩耕地。
古兰资在新竹新埔木方寮暂居,以佃农谋生计,忠厚勤奋,而得地主赐地创业。
古庆瑞创基新竹县芎林乡鹿寮坑,经营茶业,耕作茶园,设有制茶厂,每季制茶业产量高达六十担之多,扬名百里。
古盛官约于清嘉庆、道光初叶来台,暂居苗栗县乌梅坑,以染布为业。
古钦就约于嘉庆年间来台,与同船的象玉公二人,落脚基隆暂居,因基隆雾雨多,而迁员林之后,转移台中石冈庄食水科创业。
1945年10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台湾光复。广东省梅县人古飘萍等随前进指挥所入台,进行台湾的接管工作。之后,广东梅县籍的大律师古云琼、广东五华县籍的警官古奠基、广西马山县籍的飞行员古可模、江西寻乌县籍的古芹斋教授、江西上犹县籍的军医古章文等大批古姓军人、警务人员、律师、学者赴台服务。特别是在1948—1950年期间,国民党部队中许多古姓高级将领,都是这个时期去台湾的。如江西省寻乌县晨光镇的古作邦将军、古游生将军,江西省遂川县樟木坑的古田才少将,广东省五华县安流镇的古焕谟将军,广东省梅县的古辉文上校等等。这期入台的除了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福建等南方诸省外,还有陕西、贵州、四川、重庆、河南、山西等北方古姓。在这期赴台,且知其下落者,计有四百余人,相当于清代来台开基古氏之半数,尤以广东全省最多。
聚居在花莲县、宜兰县等地的高山族古姓,是在台湾政府令高山族同胞冠汉姓时才出现的。如运动健将古金水,是全球知名人士。
附:1978年台湾各县市户政事务所古姓人口表
台 北 县 |
宜兰县 |
桃 园 县 |
新竹县 |
苗栗县 |
台中县 |
彰化县 |
南投县 |
云林县 |
嘉义县 |
台南县 |
高雄县 |
屏东县 |
花莲县 |
台东县 |
澎湖县 |
基隆市 |
台中市 |
台南市 |
高雄市 |
台北市 |
总
计 |
2147 |
242 |
5288 |
3799 |
3499 |
1508 |
443 |
987 |
147 |
285 |
108 |
1516 |
1505 |
1644 |
1597 |
|
303 |
534 |
105 |
301 |
2056 |
28014 |
【温馨提示:本文系 古小彬 整理撰写,请转载者注明出处与作者,切勿侵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