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唐朝南迁始祖古云应至六世祖古全规、古全望、古全赏兄弟实录
南迁始祖:古云应
云应公:名念五,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金殿镇东靳北村)人。生于唐德宗兴元元年(784年)甲子三月十五日卯时,元和(806—820年)年间以明经出身,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随子浩公定居江西省宁都县,为南迁始祖。卒于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戊辰九月廿三日寅时,享年65岁,谥二十五府君,夫妇合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江西宁都县固厚乡明坑村在宋朝时建有古氏家庙,2014年9月因年久失修倒塌后,至2018年12月15日发起重建,共筹集建设资金100多万元,于2019年11月竣工。
配杨恭人,夫妇合葬河东祖山。生一子∶浩。
《墓志铭》
洪州通判古公之殁,厥孤文林郎古虔化,考满来京,一日,具行状谒予请铭。余观其备,相与有宦游之好,义弗敢辞。
按古氏,乃周太王古公之后,魏太武笔公尚书弼之裔,作县令箴之奇公之远孙也。唐元和中,以明经领荐春官,授洪州通判,历仕有年,治政益新,士民莫不钦服;其爱君泽民之心,拳拳弗忘。年跻六秩而谢爵致政,归隐田园,以乐其性,竞得疾而终。身虽殁而其行有不殁者在,厥子求文勒石,以垂不朽,爰书以为之铭曰:
周太王裔,儒宗英贤。经史融液,性理昭然。
建功树业,受禄于天。作之于后,继之于前。
儿孙簪笏,相续绵绵。
赞曰:
质秉乾坤,学宗邹鲁。
历仕唐朝,恩施广土。
誉望昭昭,垂于今古。
大唐大中九年(855年)乙亥春二月花朝
怀州刺史 李君奭 拜撰
江西省宁都县固厚乡明坑村 古氏家庙
《重建唐朝南迁江西始祖古氏家庙记》
树有根,水有源,饮水思源,慎终追远。
考我古氏,源自周太王古公亶父,迄今有3100多年的历史。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古氏家族瓜瓞绵绵,代有显达。迨至唐宪宗元和年间,世居河东平阳府(今山西省临汾市金殿镇)的二十五府君云应公,官任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通判。六十岁时,谢爵归隐。其时他的儿子浩公(七府君),任职虔化县(今赣州市宁都县)县令,云应公便随子定居虔化县北关。江西省地名学研究会编印的《宁都姓氏考略》记载:“古,新安郡。鼻祖二十五府君,本河东人,唐中任洪州通判,子七府君任虔化令,遂居。”因云应公是唐代第一位南迁古氏,故尊称为南迁一世祖。传至三世祖均公,四世祖礼公,五世祖蕃公,六世祖全交、全规、全则、全望、全让、全赏等,均居宁都县北关古屋巷。因代代有人在朝为官,成为当地望族,时有“古半街”之称。
五代十国,时局动荡,六世祖兄弟各奔前程,居住各地。至宋朝定鼎,时局稳定,古氏裔孙感念祖宗功德,开基立业不易,祭拜先祖又无祠宇,遂在古氏聚居地宁都县固厚乡明坑村横塘组创建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古氏家庙”,神龛上陈列着历代祖先神位牌,是我南迁古氏历代先祖在天之灵的安息之所。
家庙自清朝嘉庆年间重修以后,期间屡破屡修,亦未能恢复全貌。“文革”破四旧,造反派要将祠宇拆除,幸有当地古氏族人奋力保护,才得以保存。但依然存在安全隐患。直至2014年9月25日,家庙轰然倒塌,成为废墟。古氏族人扼腕叹息,深感重建家庙,责无旁贷。
为了重建家庙,古氏文化促进会宁都理事会古小华会长带头捐献12万元、古庆辉宗长捐献10万元,各地宗亲、宗亲组织及当地宗亲纷纷捐款,虽然当地古氏男丁只有120多人,仍然筹得资金40多万元,成为前期启动资金。宁都古氏宗亲主动清理旧址废墟,找出并保护有价值的东西,并四处联络,广为宣传。江西各地宗亲及古小彬会长多次来到宁都古氏家庙旧址,实地考察,出谋划策,商定方案,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2018年12月15日,古氏文化促进会宁都、兴国、瑞金、南康、寻乌、于都、安远、信丰、遂川、上犹、崇义、定南、上高、修水铜鼓武宁、奉新靖安新建、湘赣边等理事会及广昌、泰和、会昌等县宗亲,在古小彬会长的主持下,在宁都召开了筹备重建唐朝南迁江西始祖古氏家庙第一次会议,大会成立了以古小华为理事长的重建唐朝南迁江西始祖古氏家庙理事会。随后理事会向全球古氏裔孙发起倡议:对我古氏南迁江西始祖祠堂“古氏家庙”进行全面建设,砖木结构,恢复原貌;增设古氏文化廊,辅以场院硬化、绿化及进出道路修缮;预算资金200万元。
倡议发出后,全球古氏宗亲及宗亲组织积极响应:有钱者出钱,有力者出力,有技者献艺,有智者进谋。上至90多岁的宗长,下至在校学生,远至海外宗亲,以及古家儿媳、古家女,怀着对先祖的尊崇,纷纷慷慨解囊,尽自己的一份孝心。其中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捐款10万元、古氏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古庚端宗长捐款10万元,在榜样力量的感召下,捐款人数近2000人,至2019年11月30日,总计收到捐款约158万元。
古氏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古焕坤宗长、古达祥会长、深圳理事会古秋来会长等众多宗长、会长们心系家庙,高屋建瓴,多次提出指导性意见。且充分利用古氏文化促进会主办的中华古氏网、《中华古氏》杂志、微信群、QQ群广为宣传,大力推进。以古小华理事长、古远兴宗长、兴国古远亮宗长、瑞金古显恩会长、南康古锦珠会长、萍乡古健荣誉会长、财监委古邵华主任等为首的理事会成员同古小彬会长一起,多方考量,严密认证,从设计方案、工程招投标、工程建设、文化布置、竣工庆典等每一环节,广泛征求意见,民主集中,层层把关,从材料入场,施工规范、安全措施等各方面,严格要求,细心排查,力争做优质工程,精品祠堂。
在各地宗亲及宗亲组织的关心和支持下,重建古氏家庙理事会成员共同努力下,家庙工程进展顺利。2019年11月,一座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飞檐斗拱、雕梁画栋、古色古香、蔚为壮观的唐朝南迁江西始祖古氏家庙屹立在世人面前。经核算,工程总造价约160万元。
家庙既成,祖宗得其所,族人得以祀,村中得其景。尊卑长幼有别而伦理明,祖孙父子相继而思义笃。世系有序,族虽繁大而不乱;族属相连,世虽久远而不疏。
家庙竣工庆典之日,适逢古氏第五次恳亲大会同地同期绽放。千人齐聚家庙重光,万代流传古氏吉祥!
诚是:
云应公南迁江西定居宁都诗书相传枝繁叶茂山河添色;
古家人捐献财物凝聚智慧家庙重光继往开来日月增辉。
重建古氏家庙理事会
2019年12月1日
五华县华城镇十字街 云应古公祠
《重建唐朝南迁始祖云应古公祠记》
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也是家国情怀的载体和家族最为重要的活动场所。不仅是先祖英灵和先贤精神传承的殿堂,还是宗族的精神核心,血脉所系,更是海内外子孙寻根问祖、认祖归宗的朝圣之地。
清朝光绪十六年(1890年),五华县(时称长乐县)古氏宗亲,为了体现家族的兴旺,也为本族子弟赴县城会考提供食宿、学习之便,乃集众之智,聚族之力,在县城(治所即今华城镇)十字街建设了一座纪念五华古氏开基祖、宋朝绍圣四年(1097年)兄弟同科三进士之一的十一世祖巩公的古氏宗祠(即本祠前身),坐北向南,总占地800多平方米。时光流转,岁月更迭,1954年,五华县人民政府为解决国营单位办公用房,将古氏宗祠无偿划拨给某单位使用,从此至收回前一直被某单位作为办公场所,收回古氏宗祠成五华宗亲六十多年的强烈愿望。
2015年8月11日,在古氏文化促进会及深圳理事会、五华理事会的古焕坤(深圳)、古银增、古惠龙等宗长、古达祥、古秋来、古庚端、古共和等会长共同精心组织与策划,并与五华古氏宗亲、特别是华城宗亲的一起努力下,华城古氏宗祠终于通过政府拍卖合法手续归还古氏所有。
原古氏宗祠历经一百多年的风雨沧桑,惜年久失修,风光不再。追宗念祖,寻根溯源,怀兴先祖煌业之宏旨,抱建和谐宗族之理念,重建古氏宗祠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是我们古氏族人义不容辞的光荣使命。
时值2016年春祭,经现场参祭代表2000多人会议讨论,鉴于五华县是全球古氏人口最多的县,且华城镇交通便利,镇上有各姓氏宗祠二十几座,堪称为五华县的祠堂文化群,便一致同意将该祠堂进行重建,为纪念古氏南迁始祖,定名为“云应古公祠”。
云应古公是唐朝山西临汾人,因任职洪州(今江西南昌)通判,致仕后随子定居江西宁都,是古氏南迁一世祖。云应公后裔现有40余万,占全球古姓80%以上,定居广东及自广东五华播迁出去者就有30多万。
2019年6月间,经古氏文化促进会、五华理事会、深圳理事会领导认真研究,共同商议重建方案,于8月正式通过古氏文化促进会《中华古氏》刊、中华古氏网、古氏文化播报等平台发出倡议书,五华与深圳两个理事会,广为动员,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得到各地宗亲特别是深圳与五华宗亲的积极响应,争先恐后,慷慨解囊。
云应古公祠门坪与水塘等环境建设于2015年建成,耗资近百万元。祠堂主体建筑于2019年8月11日(农历七月十一日)兴工重建,在各地宗亲的关心与支持下,历一年多的建设,至2021年5月竣工,总建设资金约八百万元。在建过程中,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古军荣会长、五华理事会古桂标会长亲力亲为,督勤庶务,确保了工程质量;其他司职人员如古汉文、古振常、古焕坤(华城)、古锡平等也携手并肩,踊跃从事,晨夜展力,任劳任怨,遂成此举。
重建后的云应古公祠,为三进石木结构,外观飞檐斗拱,气势恢宏,里面画梁雕栋,精工细琢,十分雅致,古色古香,祠貌增辉。
为传承古氏优秀文化,焕发祠堂新气象,云应古公祠亦与时俱进,增添了文化气息,建中将军亲笔书写祠堂正门对联及祠额;祠堂对联由古氏文人古惠龙、古从新、古锦标、古求能等拟定,古氏书法名人天津树芳、山西大同古凤林、陕西西安古敏峰、广东吴川古建雄、广州古华威、深圳古宁炽等书写后镌刻而成;墙体布置了由古氏文化促进会秘书长古小彬综合整理的包括:古氏源流、郡望与堂号、云应古公生平、家风家规家训和各时期的代表人物等内容构成的古氏文化墙。以及为表彰倡议书规定对应金额的捐款芳名功德墙。点点滴滴,充满对祖先的崇敬和缅怀之情,使宗祠整体更具人文意蕴,更为庄严肃穆。
今云应古公祠告竣,重放光芒,进牌位于中堂,左昭右穆,秩然不紊,享祀千秋,万古流芳。愿祖宗庇荫,先贤护佑,古氏子孙昌盛延绵,人丁兴旺发祥。
谨记!
古 氏 文 化 促 进 会
五华理事会、深圳理事会
二O二二年五月
古云应
二世祖:古浩
浩公:名六一,字廙,云应公之子。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丁亥五月初七未时,任虔化(今江西省宁都县。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811],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县令,从六品官衔。擢授郎官。卒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丙申八月十五日巳时,享年70岁,谥七府君,夫妇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
配梁氏,生于唐朝宪宗元和五年(810年)庚寅七月初二子时,卒于唐朝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庚子三月十七日卯时,享年71岁。继配李氏。续配王氏(江西遂川《古氏族谱》写作“黄氏”)。再配姜氏,葬于河东祖山,今坟茔无存(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生一子∶均。
《哀辞》
是岁中秋,正释奠于文宣王毕,归于家,退食之暇,秘书郎中古均造余室,揖而请曰:父之殁也有年,吾贫不孝,抱终天之憾,未得墓文勒石,敢乞一言以表吾父之行。余曰:天地人三才,惟人最灵,有英华拔萃,蜚腾茂实者,仕也。今虔化古公,际逢盛世,获中科名,擢任郎官,承恩沐宠,治政有方,施仁益厚,上致忠于君,下及泽于民,民无冤枉,狱无滞囚,可谓古氏英伟之裔,士林翘楚之贤,殁世既久,岂可无辞以哀之。
辞曰:
古有贤士世间稀,读书明理节操持。
科名早占际明时,花县施仁芳誉驰。
人殁行留千载垂,太史铭文永勒碑。
哀之于辞歌之诗,后来观者感伤悲。
赞曰:
名家之伟,绮席之珍。
渊源学问,荣沐恩深。
诗书福泽,簪绂儒林。
大唐光启元年(885年)乙巳秋月望日
京兆尹 王 徽 书
古浩
三世祖:古均
均公:名念十,号其然,浩公之子。生于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癸丑岁三月初九日寅时,任秘书郎,从六品官衔,卒于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癸丑岁五月十五日巳时,享年61岁,谥二十府君,夫妇合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
配曾氏,夫妇合葬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生一子:礼。
《挽歌序》
古秘书郎,乃虔化公之子也。生而聪颖,饱于文学,善于书法,授郎官秘书有年,致君之心,拳拳服膺,翰苑名公咸推重之。告归田里,正当享大年而膺厚福,夫何遘疾而终。遂成小序,作歌以哀之。
歌曰:
天地生人秉性聪,诗书博学理昭融。
始终本末能求极,明道功夫允执中。
金榜额前题姓字,紫微花畔醉春风。
芳名赢得垂千古,子肖孙贤奕世隆。
赞曰:
一官早拜,恩沐九重。
施仁发政,树业建功。
名垂汗简,永世无穷。
大唐乾宁四年(897年)丁巳春三月朔旦
泸州刺史 柳 玭 撰
古均
四世祖:古礼
礼公:名叶九,号知贤,均公之子。生于唐朝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丁丑岁十月十二日丑时,任太常寺揖大祝,卒于后唐庄宗同光二年(924年)甲申二月十三日酉时,享年68岁,谥十九府君,夫妇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
配刘氏,夫妇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生一子:蕃。
《挽歌序》
夫天下之英才,莫如古秘书郎;古氏之君子,莫如揖大祝;生乎盛世之文运,际乎当今之太平。历仕治朝,名扬当代,正宜受天禄施政事,岂期得疾而卒于官,厥子都监公,扶榇将归,请余序以挽之。余曰:有父如此之贤,有子如此之孝,宜作歌以挽之。
歌曰:
生逢文运际时康,早岁荣登翰墨场。
五彩丰姿尤洒落,九霄志气独英扬。
一朝官向词林殁,千古名垂汗简光。
更有贤郎求卷挽,薤歌歌罢又斜阳。
赞曰:
丰姿之表,德重圭璋。
盛世受宠,振立朝纲。
名垂翰苑,奕世流芳。
大唐天成二年(927年)丁亥季春之月望日
中书侍郎 冯 道 撰
古礼
五世祖:古蕃
蕃公,名代贤,礼公之子。生于唐朝僖宗乾符四年(877年)丁酉五月十五日辰时,任南汉窦州(治所在今广东省信宜市镇隆镇)都监,为古氏最早入粤为官者,卒于后晋高祖天福四年(939年)己亥十月初九日巳时,享年63岁,谥三府君,葬于河东祖山(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金殿镇东靳村),今坟茔无存。
配陆氏,夫妻合葬于河东祖山。生六子:
长子全交,谥十一府君,居古云;
次子全规,谥十二府君,居江西宁都县古屋巷;
三子全则,谥十四府君,居白沙(具体地名待考);
四子全望,谥十五府君,居广东增城;
五子全让,谥十六府君,居广东惠州立溪场;
六子全赏,谥十七府君,居江西永新县圳边(今怀忠镇左坊古家村)。
《哀辞序》
窦州都监公,生而超拔,出人之表,卓冠于众,凡诸名公咸推重之,可谓当时历练老成也。其功昭著,名行犹存,身虽殁,而其行不殁者也,故为辞以哀之。
辞曰:
名家积德庆云礽,水有源兮木有根。
早岁荣承雨露恩,历官尤著翰苑门。
掳忠协力佐明君,继述前人启后昆。
当代惟公孰与伦,仕途闻者咸哀酸。
铭碑千载勒斯文,名垂汗简古今存。
赞曰:
生际文明,经穷典诰。
性理昭然,一贯之道。
世袭簪缨,后之可考。
大宋乾德二年(964年)甲子夏四月朔后五日吉旦
翰林承旨 陶 穀 撰
古蕃
六世祖:古全交
全交公:蕃公长子。生卒葬待考,谥十一府君。
配鞠氏。子孙居江西宁都县顽口古云。
六世祖:古全规
全规公:蕃公次子。生于唐朝光化三年(900年)庚申二月十六日子时。居于江右虔化县(今江西宁都县)北关古屋巷。任会稽守。卒于宋朝端拱二年(989年)己丑二月初三子时,享寿九十岁,谥十二府君,葬于江西省宁都县赤岭下艮山坤向。
《赞词》:
仕学兼优,任会稽守;
善政化民,泽及群黎。
名播当日,垂裕后徽;
硕人内助,爰姜范围。
昆季六派,公传吴西;
胤嗣延昌,虔州牧知。
游览梅川,相率衍基;
德厚流光,家声振丕。
配何氏,生卒失考,与夫合葬于江西省宁都县赤岭。生一子:延昌。
古全规
六世祖:古全则
全则公:蕃公三子。生卒葬待考,谥十四府君。
配阳氏。子孙居白沙(具体地名待考)。
六世祖:古全望
全望公:蕃公四子。生于唐朝昭宗天祐元年(904年)甲子七月十三日戌时,唐朝明宗天成元年(926年)丙戌自江西省宁都县徙居广东省广州府增城县。因子贵,诰授信安县令。卒于宋朝开宝四年(971年)辛未十二月初一月子时,享年68岁,谥十五府君,葬于增城县岐山老蓝山(今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福山、坪山与旗山交界处)孩儿坐栏形,亥山巳向,兼乾分金,俗称“通天古”。清朝嘉庆十七年(1812年)壬申重修,墓碑上书:唐六世祖诰授信安县全望古公墓。
1984年3月12日增城县人民政府“关于颁布我县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布告”(增府[1984]16号)中,古全望墓位列十八。布告写道:
“十八、信安县令古全望墓。位于镇龙区福洞乡平山村后山通天古(平山旗山交界),北宋开宝四年(971年)所建的古墓葬。古氏后裔除繁衍于增城、博罗、惠阳、河源、五华、梅县、潮州、番禺、新会等县外,还衍派至台湾省桃园等八个县市。”
2009年8月,全望公墓公布为广州市萝岗区文物保护单位。
2020年8月18日,广州市黄埔区人民政府重新公布“古全望墓”为“黄埔区文物保护单位”,并于同年9月24日立碑。
全望古公祠位于广州市增城区中新镇联安村古屋,自2019年4月9日动土兴建,至2021年5月29日圆满竣工。
配郭氏,生于后梁太祖开平二年(908年)戊辰四月十九日子时,卒于宋朝太平兴国三年(978年)戊寅五月廿五日午时,享年71岁,葬于广州市增城区小布云马山禾挑叉(今属广州市黄埔区新龙镇),酉山卯向,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庚子冬月重修,墓碑上书:唐六世祖妣敕授郭太夫人墓,2015年再重修。生一子:延绶。
继配陈氏,生一子:延纡。
续配张氏,生一子:延组。
《挽诗序》
全望古先生,前窦州都监公第四子也。性秉纯粹,质而朴素,旁搜经史,嘲吟风月,不趋名利之场,而乐林泉之志。绿水青山,光天化日,琴棋诗酒,一觞一咏,乐乎日用之常,出乎自然之理。其于仁人君子,修德谨行,罕能及也。虽无益于世宙,芳誉著于人之耳目,今公之殁,有如此之行,宜序此而挽,复为之诗。
诗曰:
盛世如公孰与同,衣冠不减古人风。
平生忠厚无求外,一理推明已在中。
午夜猿啼山寂寂,薤歌士赋月朦朦。
传家有子能敦孝,挽得芳名誉不穷。
又诗曰:
梅州古氏旧儒宗,因子开基在此中。
义理穷通追孟子,诗词吟咏继王戎。
无心干禄逃名隐,嗣后儿孙际世隆。
何事遽然魂梦蝶,猿啼鹤唳惨悲风。
赞曰:
生自前唐,性秉坚刚。
子官信安,因此离乡。
儿孙绳蛰,世袭书香。
大宋开宝七年(974年)甲戌冬十月望日
右赞善大夫 樊若水 拜撰
古全望
附录、全望古公祠兴建记
祠堂是祭祀祖先、教化子孙、凝聚族情的重要场所。对祖先的崇拜古已有之,如今国家将清明节设为法定节假日,再度肯定了对祖先信仰的合法性,以及弘扬中华传统“孝”文化的重要性。
南迁古氏六世祖全望公,于唐明宗天成元年(926年)自江西省宁都县迁居于广州市增城区,瓜瓞绵绵,人丁兴旺。全望公与夫人郭氏逝世后,均安葬于广州,是目前现存最老的古氏祖墓。
古氏文化促进会六世祖文物保护理事会自2015年5月成立、至2018年5月换届以来,在两届理事会领导与深圳理事会的关心、划策下,在各地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完成了六世祖婆郭太夫人墓的重修、全望公墓山路的扩宽硬底化工程,祖公、祖婆墓山上分别建筑了风雨亭。
随着全望公夫妇墓相继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古氏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古焕坤宗长、古达祥会长等,鉴于全望公自赣入粤一千余年来,作为广东古氏的开基祖尚未有祠的遗憾,遂于2018年4月,与古氏文化促进会六世祖文保理事会第二届理事会胜煌会长商量建祠构想,并与多地理事会商讨,统一意见,决定在广州市增城区兴建古氏六世祖全望公祠。
为寻找兴建全望古公祠堂的场所,古胜煌会长、古弄璋荣誉会长、古远平常务副会长及理事会主要成员上下奔波,分别在广州增城区的派潭、罗岗、联安村选址,多方探讨,集思广益,几议其事,最后确定在中新镇联安村古屋兴建。
敬仰先人,光宗耀祖是每一名古氏后人应尽的义务。随着兴建全望古公祠的倡议书在《中华古氏》刊、中华古氏网、古氏文化播报等平台相继刊载后,各地宗亲广为宣传与动员募捐,尤其是增城区联安村的宗亲们大公无私,集体商议把200多平方米原本村古氏祠堂用地及1700多平方米祠堂广场用地,无偿提供建设全望古公祠,理事会又另外购买了200多平方米,全望公祠建筑占地400多方平方米,连同祠外设施共有2100多平方米的建设用地。
在各地理事会会长、宗长的关心发动和全国各地宗亲的热心捐助下,共筹集专项建设资金五百余万元。全望古公祠自2019年4月9日(农历三月初五)动土兴建,理事会各司职人员不辞辛劳,不计报酬,分工协作,共同努力,历时二年一个月,至2021年5月29日圆满竣工,一座崭新、庄严肃穆、古朴壮观的祠堂呈现眼前,光彩焕发。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祠堂是姓氏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载体和体现。为让更多的宗亲在古氏祠堂内了解、学习古氏文化,由古氏文化促进会古焕坤荣誉会长、古达祥会长策划、古小彬秘书长执行文案的文化墙是一个亮点;文坛古氏名人古求能、古惠龙、古从新三位拟定,书法艺术界古姓名家古桂高、古志英、古志宏、古召海、古建雄、古宁炽等负责书写的祠堂对联,寓意深刻,妙笔生花。从祠堂外观的造型庄重、建筑精美,到祠内排列有序的祖先牌位、祖先绘像,雕梁画壁,更加彰显出祠堂文化的独特魅力。
怀念先人,慎终追远,秉承家风,荣耀祖宗,发奋图强,继往开来,圆古氏梦,代代更强。
谨记。
古氏文化促进会六世祖文物保护理事会
2021年5月29日
古全望祠
六世祖:古全让
全让公:蕃公五子。生卒葬待考,谥十六府君。
配聂氏。子孙居广东省惠州立溪场。
六世祖:古全赏
全赏公:蕃公六子。生卒葬待考,谥十七府君。
配姜氏,生一子:星贞。子孙居江西省永新县怀忠镇古家村圳边(今上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