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浏阳客家与古家
整理:古小彬(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海南客家》著者、《中华古氏》总编辑、《古氏史志》总编辑、《古姓史话》编著、古家酒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家谱委员会研究员)
浏阳市官渡镇观音塘 古氏宗祠
客家人是以客家话为母语的一个汉族民系,在历史发展长河中,客家人以其语言、民情、风俗、文化等方面有着显著特征和相对的独立性,继而形成有一个重要而特殊的民系。
客家先民源自中原,始于秦征岭南融百越时期,历魏、晋、南北朝、唐、宋等发展,后经多方迁徙,最后定居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浙江、香港、台湾以至海外等地。
据历史学家考究,1364年,朱元璋派大将徐达攻打湖南长沙,至1368年夺得胜利,确立明王朝在长沙的统治。而这场连年的战祸,使长沙田园荒芜,百姓亡散,许多地方渺无人烟。于是,明王朝就近从江西大量移民迁入长沙地区,并允许“插标占地”,奏响了历史上有名的“江西填湖广”的宏伟史诗。这也是长沙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湖南岳阳《古氏族史》
据古氏文化研究学者古小彬介绍,江西古氏家族在洪武年间的移民潮中,有:南昌县铁柱观鹅公大丘的古十九迁来岳阳县古家垄开基创业;古记德携子古兴贤、古兴美迁到了蓝山县大麻乡定居;古学贤迁到平江县南江乡一十二都福园里开基创业,其中,古学贤的后裔古衍国,于明朝万历28年庚子(1600)自平江县徙居长沙府浏阳县南乡十五都四甲古家冲,继迁本县东乡三口六堆古家坳及毛家湾;等等。
古氏宗谱
史料介绍,明清鼎革之际,湖南丧失了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因此,清初顺治、康熙至乾隆年间,屡颁“召民开垦”的谕旨。于是,又有不少人从江西、广东、福建各省大量进入湖南。中国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在其《湖南人由来考》一书里说,到清乾隆嘉庆年间,湖南全省外来移民占人口总数的九成以上。据古小彬总编的《古氏渊源暨分支》介绍,清朝初年自广东客家地区迁来浏阳开基创业的古氏家族有:
唐朝南迁始祖古云应派下28世古先衢、29世古元昌、古元吉、古元旺兄弟,于清朝康熙18年(1679年),自广东省和平县迁来浏阳东乡观音堂古家排;29世古佳才自广东省五华县龙村镇迁来浏阳东乡永和;古贵仁(号自良)则于清朝乾隆元年(1736年)自广东五华县迁居浏阳南乡彭家冲博罗坪湖头大王下立业;古元达(妣张氏),于清朝乾隆年间(1736—1795)自广东五华县梅林镇迁来浏阳南乡深坑冲;31世古兆有自广东省梅县大坪镇迁来浏阳东乡;31世奕新公的后代,自广东梅县迁居于浏阳大瑶镇路西村;在浏阳东乡观音堂创业的古氏,还有一支是自广东河源迁来。
浏阳市官渡镇观音塘古家排 古氏支祠
浏阳的客家人大多都是在明清时期自江西、广东、福建等地迁来的。不完全统计,浏阳市的20多个乡镇有客家分布,大约有20万人口,主要集中在浏阳东乡和北乡。东乡和北乡都是山区,其中东乡是靠近江西南昌,北乡临近岳阳。东乡大约有十余个乡镇有客家人分布,人数在15万左右;北乡客家人的数量大约有5万。
客家人对中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历史命运的抉择,土地革命的锤炼,血与火的洗礼,锻炼成长了大批浏阳籍客家英才——胡耀邦、王震、王首道、杨勇、唐亮、张翼翔、汤平、饶子健、孔石泉、李贞,等等。
浏阳客家人的风俗和广东客家人的风俗差不多。客家人热情好客,待人淳朴,语言深奥,风俗独特,是浏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小彬、古有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