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东按察司副使古之贤墓石马石翁仲事与陈丽丽书
●撰 文/古小彬(《中华古氏》总编辑、古家酒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主题词创作者、《海南客家》著者、《古氏史志》总编辑 )
一、关于全网寻找“古小彬”的陈丽丽
▲缘起
陈丽丽是谁?
此前我真不认识。
有位署名“思竹小院”摄影博主,于3月18日、19日,在网络上先后发布:“我对古之贤很感兴趣,我想找到古小彬,了解更多古家的故事”、“我想整理‘高古涂来’家族的故事,我想寻找古氏族谱主编古小彬”两个“寻人”视频,同时又于3月18日8点8分在她的微信朋友圈发布“……寻找古小彬,读史以期后续”的贴子。
梁平区陈丽丽老师寻找古小彬的视频(截屏)
梁平区陈丽丽老师寻找古小彬的视频(截屏)
梁平区陈丽丽老师寻找古小彬的朋友圈(截屏)
▲对接
2022年3月19日上午。居家。整理《五华县古氏族谱·梅林镇优河村卷》。
12点13分,一位名叫“陈丽丽”的老师,通过“姓氏文化与实务”微信群加我微信好友。因为是“姓氏文化群”,都是探讨“姓氏文化”这一主题的师友,所以就通过了。
经过了解,陈丽丽就是网络上寻找我的“思竹小院”,是重庆涪陵人,定居梁平区,喜欢文艺、读书配音,拍梁平美景,写梁平美文,讲梁平故事,用文字、声音、影像记录美好生活。陈丽丽老师还被中共重庆市委宣传部办公室评为“2021年度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
梁平区古氏家族文化,在陈丽丽老师的笔下有着丰厚的记录,如明朝的古之贤、古德懋、古其品等等,都多次提及。
有心人也!!!
梁平县陈丽丽寻对古氏文化的探究(截屏)
梁平县陈丽丽寻对古氏文化的探究(截屏)
二、关于古之贤
古之贤:字士希,号建吾,夔州府梁山县(今属重庆市梁平区)古家坪人。明朝嘉靖43年(1564)甲子举人,嘉靖44年(1565年)乙丑榜录取为第三甲200名进士。初任北直元氏县知县,升兵备副使、户部主事、承德郎(六品)。1577年以户部郎中(五品)任江西抚州知府(四品)。万历14-16年(1586—1588年)任安徽徽州知府,期间所撰《新安蠹状》对明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万历17年(1589)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四品)。清正有声,吏民怀惠。民众为他两建名臣坊于县城、一建于古家坪,以示旌表与纪念。
古之贤勤于政事,重视民生。万历五年(1577年),时任江西抚州知府的古之贤力排众议,敢于担责,对一个建于唐代、有1200多年历史的水利工程千金陂进行大规模重建。他吸取历史教训,重视工程质量,在千金陂的旧基上筑起了一道高大厚实的堤坝,水患从此杜绝。尤为可贵的是,他不仅精明强干,富有魄力,而且注重节俭办事,“括帑赎遗,清薄公员,钱不及于编氓,一夫不派于里甲”进行修治,实现了自己不动用百姓一个工、一文钱的诺言。今天,千金陂已成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抚州人、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为此作《行千金堤怀蜀人古太守》赞颂古之贤,诗云:
曾用三犀压水精,
蜀人文雅世清平。
年来太守风流尽,
分付渔歌与棹声。
古之贤是名载《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梁山县志》《临川县志》《抚州府志》《广东通志》《弇山堂别集》的名臣。
古之贤的著述
三、关于古之贤墓的石马、石人
▲葬所
古之贤逝世后,就葬在重庆市梁平区古家坪,也就是现在的梁平区碧山镇清平村一带。
古之贤墓道有石马、石人(不全),现在部分仍存,陈丽丽老师三次前往调研,并拍照留存(见下图)。
明朝 梁平进士、名臣古之贤墓前的石马(陈丽丽/摄)
明朝梁平进士、名臣古之贤墓前的石马(陈丽丽/摄)
明朝梁平进士、名臣古之贤墓前的石马(陈丽丽/摄)
明朝梁平进士、名臣古之贤墓前的石人、石马(陈丽丽/摄)
陈丽丽老师这样写道:
(2022年1月16日) 三访碧山,一位初中小女生,带我寻了到石人石马。她说上面有石人石马,但她一次也没去过,觉得不好玩。今天,她带我寻,自己也是第一次见到。路边老爷爷又提到了“古”,他说老一辈的人告诉他们,墓主人姓“古”,说那“古家人”不知是好大一家人,墓修得好。还有一个石人,被打成了对窝,还有些石头被用来修桥了。除了感慨可惜,心里也挺疑惑,就算古之贤是四品官,也不足以立石人石马。古家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奉旨入川,择古家坪开基,诗书画起家,几代为官,他的祖上难道官至一品?为何会选择在古家坪?想来是地理位置优越,古时西山富有,交通便利,古家坪就在古道边,袁坝驿一公里处。
在即将离开时,在田埂处又发现了一块石头,与石人石马的石料很像。据当地村民讲,以前这里还有石凳子石桌子,不幸被毁,剩下石人石马诉说着岁月的沧桑。
明代等级制度森严,石人得一二品官才可以立。不过作为高梁四大家之一,与来夫子家也甚好,且离古家坪很近,是古家墓也是可信的,可惜不见墓碑,大概是用去修桥了。
明朝梁平进士、名臣古之贤墓前的石马、石人(陈丽丽/摄)
▲对古之贤墓为什么有“石马、石人”释疑
在这里,我首先要对陈丽丽老师的探究精神感到十分敬佩!毕竟古之贤不是她自己的祖先,也不是亲戚关系,“三探”不得其解,通过万能的网络来找我,感动啊!!!
其次,对陈丽丽老师提出的“明代等级制度森严,石人得一二品官才可以立”进行解释一下。
石羊、石虎、石马、石狮、石象、石骆驼……统称石兽;石人被称作石翁仲;石兽、石翁仲又被统称为石像生、翁仲。在古代,有一定身份的人死后,便有墓前立石人、石马、石狮、石像等,这些石刻动物的作用是守墓。
《明会典》确实对各级官员墓前石刻设置有明确规定:公侯和一品、二品官设置石望柱、石虎、石羊、石马、石人各一对;三品官减石人一对;四品官是石望柱、石马、石羊各一对,六品以下不准设置石刻,这反映了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
但是,石像生比较盛行是在明朝中后期,这个时候较之唐宋元等朝代,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已经并非皇亲国戚、达官贵人等才能拥有。
对于这一制度,文物专家也有话说。
“巴蜀文化网”2005年5月5日《近探梁平石马山石马石俑 难道葬着皇亲国戚》提到:本报顾问、重庆市文物局副局长王川平介绍说:这“规矩”后来慢慢放宽。到明朝,州、府一类的官员开始在墓前立翁仲。
也就是说:古之贤是抚州知府、徽州知府、广东按察司副使,符合放宽后的“规矩”。加上当地居民口耳相传:是古家人的墓。
据湖北省天门市《九真镇志》记载:(明朝)崇祯三年,县城中徐成位(五品官员)在今段场村王霸岭南一公里处建墓,有石人、石羊、石马、石狮等守卫在前。
又如:明朝南京大理寺评正(六品)、贵州兵备道副使(四品)冯文盛,明朝天启年间逝世,葬在江西省宜丰县石市镇梨树村,墓前有也石人、石马、石虎、石羊等石翁仲。(据“考古”平台)
在这里,也印证了王川平老师“到明朝,州、府一类的官员开始在墓前立翁仲”之说。
(王川平:中国作协会员、重庆作协副主席,曾任重庆市文化局、重庆市广播电视局党委委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
▲明朝文物,媒体有关注
梁平区有明朝石马俑,其实很早就被媒体关注过。
首先是“巴蜀文化网”2005年5月5日发布《近探梁平石马山石马石俑 难道葬着皇亲国戚》,文章介绍:
从梁平县城出发,乘车颠簸4小时后,来到位于川渝交界处石马山上碧山镇清平村。映入眼中的,是公路稻田边赫然矗立的一匹石马。记者下车拿出相机拍个不停。石马耸立在田埂边,头微侧,马鞍、蹬踏铁环及缰绳清晰可见,整个石马身高约1.5米。
当地人围上前来说:城里人硬是好奇,这东西在村里多着呢!在村民的指引下,记者跳入玉米丛里找到另一匹石马。就在这匹石马一侧,居然还立着一个无头石俑。石俑穿着直筒长衣大袖,双手放置腰前,手心向上,两手之中似乎还拿着一个什么东西。记者站在石俑身边,粗略估算其身高至少1.65米,颈部断头处戴有一个项圈,圈上系着3个辣椒状的饰物。石人双手小臂处已断,手上原来拿着的是什么?有村民称其手中握着的像是官牌,因为石俑衣着像是个古代的文官。
……
据清平村2组孙明国讲,原来这些石人、石马立在玉米地后的水田边,两石俑立在两石马间。听祖辈讲,两个石人的头都是被雷电给劈断的。
在上世纪破四旧运动中,石马的耳朵及石人的双手被毁。石雕身后的水田被掘地三尺,挖出一个面积约50平米的石墓,石棺为薄石板所做。打开棺盖一看,原是一座空穴,里面啥也没有。掘墓人一口气把石板抬去架了清平桥,生产队长还把其中一断头石人截腰打断做成了对窝。在村民的再三请求下,另两处石马与一处石人得以逃脱一劫,位置虽然前移,但朝向一点未变。
对此地石人、石马的由来,当地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古代四川有一个姓古的进士,生前在全川找了48处地方为自己修“活人墓”。古时民间称活人墓为生基,直到今天仍然在许多地方沿用这一说法。古进士在自己的生基前立石马石俑,所葬之地皆称石马山。仅在梁平县境内就有两处石马山,另一处距县城1公里,曾有刻“石马归云”四字,但从未见石人石马。
(古之贤墓的石翁仲 2005年拍摄的照片)
《华西都市报》2006年6月11日也刊发《明代石马俑现身梁平》的新闻,报道中说:
昨日,梁平县文物工作者在一古墓前发现一对明代雌雄石马俑和两个人俑,其雕刻工艺令人惊叹。据悉,这是该县首次出土的石马俑文物。
该古墓在碧山镇清平村8组,出土的人俑和石马俑保存较为完整,人俑高约1.65米,石马俑每只长约1.7米,高约1.6米,雕刻栩栩如生。据业内人士初步考证,此次出土的人俑和石马俑迄今已有500多年历史,系明代雕刻杰作。目前,梁平县有关部门正对石马俑和人俑进行搬迁并加以精心保管。
▲地方史料记载不详,之所以无法判定
既然在十几年前,媒体报道、文物部门也关注了,但为什么没有确定是“名臣古之贤墓”?
《近探梁平石马山石马石俑 难道葬着皇亲国戚?》是这样说的:
据当地村民讲,原先山上碑刻很多,不止一块,但在三四十年前都被打断抬走挪作它用不知所踪了。记者不死心,连日在当地苦苦搜寻。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处田坎上,记者终于发现一块靠在田坎上的大石板,石板长约1米,宽约0.6米,右上角刻着密密麻麻的小字,其中“福地”两字极为清晰。村民拿来水桶与刷把冲洗石板。泥去字显,只见石板正中刻着一个手掌大的四方印章,但字迹无法辨认。接着,在下山路边的一农户家猪圈门前,记者发现了另一块石碑,上面还能辨认出“福地”、“石马原白兔脉”、“望族”、“字画”等字样。
记者马上和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将相关图片送交重庆市博物馆考古队副队长林必忠辨认,林初步确定清平石马山乃一福地。古时称福地为阴宅,石马山就是古人为自己修建生基的地方。两块石板字体殊同,是否为同朝遗物,还有待进一步考证。林必忠认为:从石俑线条简朴粗放,再加上其官袍特征等处看,初步可断定石马山为一明代墓葬,是重庆境内罕见的明代翁仲。
当地村民所提古进士其人在相关资料中并无记载。林必忠认为“古进士”有可能被当地人以讹传讹了,因为古人喜欢在生基前加个古字。也许,石马山只是一位明代川籍进士的生基墓,而并非进士姓古。
梁平县志及有关资料中也没有清平村出过进士的记载,只是在明朝嘉靖年间有个姓方的梁平人因高中进士做过户部主事的官,显然又和清平村毫无瓜葛。那古生基是不是当地有钱人的?记者向村民打听,当地除一处叫古家坪的地名外,并无古姓人家,只居住着孙、李两家大户。
其实,问题就出在这里,因为他们对梁平进士名录、古家历史、古姓人物都不甚了解,没有陈丽丽老师的探究精神,而是不了了之,甚至不加考证就“妄下结论”了。毕竟古之贤是地方志及《明清进士题名碑录》有据可查的进士,怎么能说“当地村民所提古进士其人在相关资料中并无记载”呢?
这位老爷爷告诉陈丽丽老师:墓主人姓“古”!姓“古”!姓“古”!
还有一点就是:为什么县志只记录“古之贤官任户部主事(六品)”,是因为修志之时,古之贤还没有担任知府,所以没有记载(我们一般要查证的是编修时间、刊行时间,这样才能相互参照,发现问题)。
县志中关于“古之贤”的资料
▲当地为什么没有古家人居住了?
前面提到,清平村现在并无古姓人家,只居住着孙、李两家大户。
其实,《古氏族谱》交代的非常清楚:始祖古暹以诗书起家,递传数代,皆为朝廷官宦,斯时高梁称右族(指豪门大族)者四家,古姓首屈一指。
明季甲申(1644年)之后,战乱迭起,梁邑遭受蹂躪达三十余载,古姓以仁宦苖裔,诗书子弟,世乱之际有避难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县)者,有逃走保宁县者,有移居忠州(即忠县)、石柱县、万县者,有为贼掳而入贼营者,官兵至此剿匪而从军者,有饿死痛死者,有至死不变而甘尽节者,有逃归为饿所迫仍居外者,不可胜记。
清朝定鼎,古时芳(号兴吾,当年外逃入贵州省),娶赵氏为妻,不再寻避秦之地,数年之后,闻蜀乱已平,乃携眷回到重庆市梁平县。
所以,在明朝末年古家坪的古姓,大部分因战乱迁徙他乡了。古姓人迁走之后,他姓人也就入居该处了。
四、充充电:梁平古氏简况
▲溯源
梁平区古氏始祖古暹,世居江西省,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己酉岁,奉旨自楚北黄州府麻城县(即湖北省麻城县)孝感乡入川,择居梁平县万安乡永安里杨家场古家坝(即梁平区古家坪)开基。
▲明清古氏人物代表
古尚文:明初授浙江省昆山县主簿。
古庆钟:号声远,明初增广生员,候选主簿。
古书:号松轩,明朝以子封承德郎,户部陕西司主事。
古易:号二门,明朝正德2年(1507)丁卯科举人,岁贡。
古之愚:明朝贡生。
古之贤:字士希,号建吾,明嘉靖43年(1564)甲子举人,嘉靖44年(1565年)乙丑榜录取为第三甲200名进士。初任北直元氏县知县,升兵备副使、户部主事、承德郎。1577年以户部郎中任江西抚州府知府(四品)。1586—1588年任安徽徽州知府,1589年任广东按察司副使(四品)。清正有声,吏民怀惠。
古之桢:明朝贡生。
古德懋:号梁父,明朝万历7年(1579)举人,官至浙江省安吉州知州。著有《梁父吟》八卷、《入越草》八卷。
古德恒:明朝万历岁贡。官至贵州平越府同知。
古德一:明朝贡生。
古德平:明朝贡生。
古德立:明朝岁贡。官至陕西汉中府通判。
古其品:号立三,明末贡生,工画,历官重庆府丰都县教育辅,太仆寺正卿,后升郎中。清朝顺治9年(1652年)2月,孙可望迎永明王入安隆所,改为安龙府,奉王居之。时马吉翔、庞天寿谄事孙可望,谋禅代。他日,马吉翔遣门生郭璘求郎中古其品画《尧舜禅受图》以献孙可望,古其品拒不从。马吉翔谗于孙可望,杖杀古其品。
古人珍(1767—1824):字席珍,清朝由军功授千总,保守备,换戴蓝翎。
古奇书(1809—1883):字酉山,清朝授正六品衔。
古沈氏:庠生古德全之妻沈氏,清朝旌表节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