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直年谱述要
文/古成业
古小彬 古向明 主编《国学家古直》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 1岁
11月29日,古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龙文乡(梅南镇)滂溪村。祖父名古康先,祖母吴氏,生一子,但早殇,乃以堂弟湘帆次子为嗣,这便是古直的父亲古锡贤。古锡贤小时因家境不支,仅读了两年书,后陆续到堂兄锡渊的家塾读了几年夜学,略知文理。梅州历来崇文重教,读书风气甚浓,就古直祖上,已出过数个进士。古锡贤十分希望古直能延续传统,学而优则仕。所以,尽管不宽裕,仍决意供古直读书。为筹古直的学杂费,躬耕之余,兼做木工,常挑木匠工具下州城挨家逐户修理家私用具。古直的母亲名严韵招,对古直疼爱有加。这些情况,后来古直在《先王考府君事略》、《先府君事略》备述。
古直故居/ 古小彬 摄
1890年 6岁
2月,家人送古直入家塾读书,所读的是《三字经》,每日学写填红字一页。始读书时称6岁,其实仅出生50个月而已。
1897年 13岁
《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已熟背诵完毕,接读《古文释义》,抄读时文,学做试贴诗及时文的破承题。为了使古直见多识广,父亲在家专门辟楼藏书,“令得纵观,寝馈其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1900年 16岁
古直负笈到兴宁县拜罗翙云为师。罗先生是学识丰富,治学严谨的学者,他的教学处叫“思藻楼”。在二十几个同学当中,古直年纪最小,然也最聪颖,老师布置每十日做策论一篇、时文一篇、诗一篇的功课往往超额完成,故“颇得先生善视”,使他更多机会读罗先生的藏书诸如《昭明文选》、《资治通鉴》等。古直经博览百家之后,在表述形式上,尤对汉魏六朝及清代骈文有着浓厚兴趣。
是年,北京爆发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入侵事件,令少年古直民族荣辱感顿增,在心底埋下了抗争逆恶的种子。
1901年 17岁
罗先生要求学生通知古今,了解时势,古直乃兼阅《经世文新编》、《瀛寰志略》等,凡先生架上的书皆时时取阅。古直家人除“益斥资储书”之外,还“又以时资之出游,使交胜己”,令他开阔视野,接触新事物,渐养成关心社会与民生,正道直行,高风亮节的品格。
1904年 20岁
始用别字“公愚”,取孔子语“古之愚也直”意。
是年,因罗先生赴京会考不复教学,古直返梅县城拜谢吉我为师。此时,经常到桂里学堂向黄慕周、李季子借《新民丛报》阅读,并相约读严复所译《天演论》、《群学肆言》,后又读杨篤生的《新湖南》和邹容的《革命军》等书籍,受到了新思想的熏陶。
是年,在梅城始结交侯过(子约)。侯过1956年的和作有 “早岁寻师太傅门,书声夜夜隔墙闻”句,并注:“少年就傅时,层冰住谢家祠,余住钟氏祠,旦暮闻层冰高诵《新湖南》、《新罗马传奇》等诗歌,半年始通姓名”。
古直20岁留影 / 古小彬 供图
1905年 21岁
8月20日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古直得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阅读,对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主张极予赞同。古直常与一帮热血青年谈学论世,慷慨激昂,奠定了变革社会的决心和志向。
1906年 22岁
年初,梅县松口的谢逸桥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国扩展同盟会组织,古直即由谢逸桥主盟,在梅县梅城攀桂坊桂里学堂内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同时加入的还有李季子、丘哲等人。
1907年 23岁
始用别号“层冰”,取自楚辞“层冰峩峩”。
是年秋,古直进入松口体育会学习,其实该会是同盟会办的有学科、术科的军事训练机构,教员有姚雨平、张醁村等七八人,同学有丘哲、叶菊生、黄蒿南等一批。毕业后,古直留在松口公学任国文教员,在古直等人的鼓动下,学生纷纷剪去发辫,以示与封建帝制决裂。是年冬,与钟动、李季子、曾晚归、曾伯谔等组织“冷圃”学社,旨意“冰雪万里,潜孕阳春”,传播革命救国思想。
据民国二十年(1931年)任梅县县长的彭精一先生回忆,冷圃学社在州城北门,门联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横屋联是:“散发乘夕凉,飞心入明月;高胯遍四海,含笑看吴钩”,全然忧国与枕剑待旦意味。
1908年 24岁
在日本东京做鼓动策划的同盟会干部钟动频繁同古直通信,商议教育兴国,办学育才。是年暑假,古直辞去松口公学国文教员职务,在“冷圃”社友曾伯谔鼎力捐助下,与李季子在梅城北岗办起了梅州学校(即后来的梅州中学),成为梅州最早开办的公学堂之一。
古直与李季子于1908年在梅县梅城创办梅州学校(今梅州中学前身)
1909年 25岁
2月1日,梅州学校开学,古直在开学礼上说:“予望诸生第一当以高尚思想,尊其人格。夫学先求是非,先致用,用以亲民,非以干禄”,提出了重德兼才“德慧智术”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见古直<梅州高等小学入学辞>)。最初学校学生仅三十多人,但多为高材之士,其中就有为追求真理舍身成仁的早期共产党干部熊锐,也有后来成为梅县东山中学校长和县长的彭精一。在其后近百年间就读的四万多学子中,更群星闪烁、人才辈出。不少蜚声中外的军政、科学、艺术、企业各界精英诸如叶剑英、谢晋元、黄琪翔、古大存、李国豪、黎尚豪、吴佑寿、李金发、林风眠、黄药眠、曾宪梓等等,均曾在此接受过基础教育。
11月13日,由柳亚子、陈巢南、高天梅等同盟会员发起,中国近代第一个民族革命旗帜下的文学社团“南社”在苏州成立,成员多为反清的知识分子。古直年末加入了南社,社号是108,为广东首批加入,影响较广者。柳亚子《南社纪略》附录名单列:“古直,字公愚,号孤生,广东梅县人。l08”。
1910年 26岁
主持梅州学校。
是年,惊悉朝鲜亡于日本,“南社”一位朝鲜人申圭植闻讯自尽,特作诗《哀朝鲜》,发表在《南社丛刻》第5集,门生熊锐等和之。
而后,“冷圃”社友李季子年方27不幸病故,古直作《冷圃曲哀李季子》,有曰:“......即今怕闻蒿里歌,依稀人在山之阿,梅水东流日千里,魂兮不归将奈何”,表达其哀思。其时,柳亚子写信垂问,古直长诗《答柳安如问冷圃风景》复之:“李生爱此地,相与结吾庐”,“方将招梅鹤,何期竟兰枯”,“感此一长叹,吾怀良难舒”,道出缅怀、痛惜与失落心情。
这一年,因探究汪中诗文与选学,古直开始了和江苏兴化国学大师李详(审言)的书信交往。
1911年 27岁
2月,任汕头《中华新报》编辑,在报上刊出《告广东父老兄弟书》,鼓动反清革命。4月27日广州起义震动全国,古直得悉参加起义的松口体育传习所同窗饶辅廷、林修明、周增等壮烈牺牲的消息,无比激动,写下了“滚滚珠江水尽冤,巫阳不下复何言。亡胡天意终宜验,思汉人心信不谖。有限遗民谈往事,无多老泪洒中原。黄花消息教难问,死抱枝头为国魂”以寄托哀思。8月,古直感觉梅州革命时机已到,乃辞去报馆职务回到梅城。
10月10日辛亥革命在武汉暴发,各地纷纷响应。古直和以“冷圃”同仁为核心的义军进行了一系列起义光复前周全的准备。11月11日,古直与钟动等人在梅城组织起义,一举光复梅县,古直时任梅州军司令部秘书长。
12月29日,南京十七省代表会议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清朝统治宣告结束。
1912年 28岁
年初,创办家乡的滂溪小学,古直说服众宗亲,将祖祠屋背山林砍掉变卖,得银500两,解决了办学经费,终令学校2月1日顺利开学。此举得到了众人称誉。
3月10日袁世凯篡权,各地讨袁呼声日益高涨。
3月,古直被任命为中国同盟会汕头机关部秘书长。4月开始筹备创办汕头《大风日报》,旨以“巩固共和,实行平民政治”,反击袁世凯专制独裁的阴谋。为筹资办报,古直赴暹罗、新架坡、芙蓉、马六甲、加影、吉隆坡、霹雳埠、槟榔屿等南洋十数埠募款招股。
10月,返回汕头时,同盟会已改组为国民党,古直遂辞去秘书长一职,不复挂名党员,专心办报。
1913年 29岁
1月,古直任汕头《大风日报》社长。1月16日,《大风日报》发表了题为《万恶政府》的社论,揭露袁世凯种种倒行逆施的罪行,成为广东讨袁斗争的先声。3月,报社遭到袁世凯的走狗,广东都督龙济光查封,并贴出悬赏公告通缉古直,古直遂从汕头避居香港。
此次查封,毁失了放在《大风日报》社的温生才手书。古直敬仰其辛亥刺杀广州将军孚琦,而后从容就义的壮举,几经周折方寻得墨宝,正准备在报上刊出,却遗憾失去,令古直耿耿于怀。
1914年 30岁
2月,由香港回到家乡,组织起龙文乡教育会,筹划创办龙文公学(高等小学)。至4月,古直带头拆除安仁寺内神像,改建成校舍。这种兴学无畏之举,一时轰动梅州,传为佳话。龙文公学学生郑天保后来诗述:“我独慕其人,私心为拜倒”,“手燃烈火炬,焚尽彼三宝,昔日安仁寺,今为公学校”就指此事。古直办乡教向奉“有教无类”宗旨,由此使家境不济的子弟也有学习的机会,品学兼优的胡一声、郑天保等农家子弟都曾受惠,所以一直视之为恩师。
古直于1914年在梅县梅南创办的龙文公学
1915年 31岁
2月,龙文公学开学;3月,受聘为梅城西厢公学教员;8月,当年创办的梅州学校已并为省立梅州中学,古直兼教国文,并作了《梅州中学校歌》。该校歌意境深远,字字铿锵,在此后的90余年间,仍一直沿用,成为梅州中学一代又一代师生励志的精神图腾。
12月25日,云南都督唐继尧和蔡锷、李烈钧通电全国,宣告成立护国军,起兵讨袁,首先吹响了武力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号角。
1916年 32岁
正月,革命党人钟动邀古直赴港,古直受命作为“南洋筹饷讨袁专员”,前往星洲等地筹款讨袁,乘邮轮途经越南海防时,见当地人被迫充军赴欧洲作战惨状,即赋成《海防行》一首。《海防行》细腻地描绘了一幅震撼人心的出征图,控诉了非正义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被誉为近代的《兵车行》。
古直农历2月初10返国后,随即被任命为云南都督府顾问,站到了讨袁护国斗争的前沿。10月,应护国军第二军总司令李烈钧要求,代李烈钧写了《祭黄花冈七十二烈士文》和《奠护国军阵亡将士文》两篇祭文。
其后,古直将南洋此行所作17首诗结集付印,名曰《转蓬草》,因内容表达了强烈反侵略劳役意识,《转蓬草》在国内得到章士钊等有识之士赞许,诗集流入越南,引起殖民者恐慌。
是年6月6日,袁世凯病死北京。年末,古直请假回乡,修葺“抱瓮斋”作藏书楼,并雇船将“冷圃”藏书从梅城运回,供龙文公学学生阅读。
1917年 33岁
2月,藏书楼修葺整理完毕,古直撰二联悬“抱瓮斋”:门联“量力守故辙,悬车敛余晖”,客座联“诗书塞座外,桃李罗堂前”,然后返回云南都督府。
古直力主引进先进设备开采锡矿,并且云南讲武堂要向华侨子弟开放。其意见得到唐继尧认同,随即派古直以“云南护国军政府特派慰劳华侨使者”的身份重赴南洋,到南洋英属、荷属诸城,慰问并动员华侨回国投资、送子弟入学云南讲武堂(由此使大量华侨子弟和广东的青年有机会进入该处学习,据中央文献研究室资料,叶剑英当时在马来亚怡堡,就是此时考入云南讲武堂的)。
9月1日,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组织护法军,讨伐段祺瑞,但唐继尧未表支持。至冬,古直辞去云南都督府顾问一职回里,仍主持龙文公学。
是年,古直过问江西庐山东林寺的修葺。《东西林建寺以来大事记》如是记载:“民国六年(1917年)。湖北李拙翁、广东古层冰、九江闵次颜,协请九江县出面干预,购回土地山场四十亩,复捐资募化,营建殿堂僧寮,并正式请宏庆任东林住持。”
1918年 34岁
春,在乡督建龙文公学新校舍,至冬,新校舍落成,古直撰一联:“世界无成无毁,此屋能覆能兴”喻指安仁寺的变迁与社会的兴衰。
1919年 35岁
2月,龙文公学迁入新校舍。4月,古直出游广州,适逢北京爆发反对签订“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的“五四”运动,古直见有《新青年》杂志及其他新文化书刊,乃当即选购寄回,让学生了解政事时势。
5月,因讨袁护法时认识的林虎将军(解放初期任广西省政协副主席)力荐,古直先后任广东军政府陆军部秘书和封川县县长。在封川县任上,先开展造林,然后将五通神庙偶像拆除,改为封川县立小学校舍,推行文化治县。因政绩突出,于12月调任西江大县高要县长,古直撰一联自勉:“文臣不爱钱常奉教矣,匹夫犹有责况当官乎”。
年冬,学生熊锐从上海来信说决意明春赴法勤工俭学而款未筹足,古直即汇大洋500元助成其行(后来熊锐在旅欧期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在巴黎成立了中国共产党旅欧总支部)。
1920年 36岁
初春,在高要县任上,设立七星岩苗圃;在鼎湖山造林;继办《要言旬刊》;后办“高要初级师范暑期讲习所”;并开办了“高要妇女巢丝训练班”,请顺德巢丝能手任教。此外,还针对新江一带水涝数十年未解决的问题,专门出面召集相邻福景等乡协商,最终筑成能抵御水淹的新江围。
虽为官可为民办实事,但短短的官宦生涯,已令古直领略种种官场丑恶。加之南北军阀内战不息,人民蒙难,自觉无力改变国家命运,是年10月,古直乃决然辞官归里,闭门读书。
1921年 37岁
因友人侯过(时为江西农业专门学校教授)劝谕,极言庐山之好,乃2月赴江西庐山,作隐居打算。
初住白鹿洞书院,后移居独马楼僧舍,继得友人曾晚归等集资在三峡桥上陈家坂建成楼房一座,命名为“葛陶斋”,门悬一联:“门前学种先生柳,日暮聊为梁甫吟”(陶渊明喜门前有柳,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意喻二隐者)。是年冬移居于此。
古直在庐山留影 / 古小彬 供图
1922年 38岁
仍居葛陶斋,期间,古直写成《陶靖节述酒诗笺》一卷、《陶靖节年谱》一卷、《新妙集》一卷。
览山期间,见庐山太乙峰南古道旁一带地势平缓,近览群峰,远观鄱阳湖,环境幽静,颇宜居住。暑假乃邀侯过、张励、丘哲、蔡廷锴、吴奇伟、曾晚归诸公,始在太乙峰南开辟新村,号称“太乙村”。康有为有诗云:“太乙峰头太乙村,七人筑室各柴门”就指此事。至于更多军政要员纷至沓来,以至有‘十八将军结庐’之说,甚至蒋中正也在此筑室,并发生王亚樵庐山刺蒋一幕,已是后事。
1923年 39岁
在庐山先后著有《陶靖节诗笺》四卷、《陶集校勘记》一卷、《汪容甫文笺》三卷、《诸葛武侯年谱》一卷。
因庐山侧即为陶渊明故里,古直爱诵陶诗,慕其为人,亦同样辞官归隐。其间,一边品研陶诗,一边寻踪辩伪,追根溯源,所成著述,别具见解。故此时古直关于陶渊明的研究成果,向得学术界的重视。
古直(右3)在庐山与弟子等留影 / 古小彬 供图
1924年 40岁
在庐山由“葛陶斋”移居太乙村“映庐”,著有《诸葛武侯年谱》一卷,合近年著述编成《无闻集》十二卷。
是年,曾当过滂溪小学、龙文公学教员,年方27的门生谢贞盘闻讯古直在庐山,乃前往陪他谈文论道,赏奇析疑。古直对他极为赏识,请他参与《无闻集》的编篡,说:“君虽以师礼事余,自愧不如也”(见古直《谢教授贞盘事略》)。可见古直并非论资排辈,好为人师的人。
11月11日,孙中山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正式成立。
1925年 41岁
古直受聘担任国立广东大学文科教授,暑假回粤,寓广州文明路广东大学西楼。
3月12日,孙中山逝世。
是年,古直出于将龙文公学改为中学考虑,作了《梅南中学校歌》。另外,在广东大学编成《中国文学杂碎》,完成《黄公度先生诗选笺》。
古直41岁留影 / 古小彬 供图
1926年 42岁
政府拟将孙中山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易名为“中山大学”,6月19日,国民政府公布了包括蒋中正、宋子文、沈宝同(中共党员)等40人组成的“筹备中山大学委员会”名单,古直是其一。
此时门生熊锐已从德国回来,亦任中山大学教授兼黄埔军官学校政治教官,并兼任中大附中校长。其间,古直曾问熊锐共产主义与《礼运》中的“大同”是否一样,熊答“所差不多”。古直虽未能弄懂,也至少知道是人类一种理想境界。此时,古直已觉察旧的民主革命难以改变中国现状,而对共产党的主张倾入了更多的关注。
8月17日,广东大学正式改名为中山大学,郭沫若因文科学长一职较忙,乃请古直兼管《广东通志》。是年,古直鼓励家乡学子投考中山大学,曾就读龙文公学和梅州中学的胡一声、郑天保、廖蜀华、吴锡粦等都考入了中大,并很快加入了学校的共产党组织,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年末,古直回庐山完成《陶靖节年岁考证》一卷。
1927年 43岁
春,门生胡一声、郑天保等提出将龙文公学改办成梅南中学,作为培养共产党革命人才基地,古直十分赞同,他不理会县里一些人的诬告陷害,在庐山去信给予胡、郑坚决的支持。
4月15日,广州新军阀发动政变,两千人被捕,熊锐也于其中。随即于4月22日与中共党员毕磊、萧楚女、何耀全等同遭秘密杀害,古直痛心不已。
古直回庐山完成《钟记室诗品笺》四卷。
年冬,在东林寺设帐教学,学生多为九江本地弟子。据上海著名剧作家、诗人杜宣回忆,他与闵孝吉、闵孝同、张嗣埙、张嗣墀、昆仲、蔡照麟负笈东林寺,师从古直,受益良多。当时学写的诗“负笈东林寺,虚心从古师,破冰洗苦菜,秉烛读唐诗”讲的就是该段生活。此后各人在学术上均大有建树。古直在其《题闵孝吉匡山负笈图》一诗中也提及:“...深山冰雪中,何来闵子骞,见我遂然拜,令我愧前贤……”。当今广为流传的青少年读物《非常道》、《常言道》等书收入的“做学问不能靠二手货”小故事,乃源于此。
是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古直著作《隅楼集》。
1928年 44岁
2月,在庐山东林寺将近期吟咏之作辑成《东林游草》。
3月回到广州,十一路军军长陈铭枢聘古直为参议。陈氏旋被任为广东海南区善后公署主任委员,古直在琼州仅待了一月,仍回到广州。
据北京大学教授罗慎仪回忆,此段时间,其父、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每日经过龟岗二马路,隔窗见屋内图书满架,一学者终日手不释卷,终忍不住扣门而入,原正是古直,相见恨晚,乃始结交。
由琼州返穗后,仍在中山大学执教,并主持中文系,著有《曹子建诗笺》二卷。是年,中华书局出版了古直著作《汪容甫文笺》、《汪容甫文续笺》;上海启智书局出版了古直的《汉诗研究》;上海聚珍仿宋印书局出版了《钟记室诗品笺》。
1929年 45岁
在中山大学著《汉诗辩证》四卷,另编有《钟季子文录》。是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了古直的《诸葛忠武侯年谱》,收入《中华层冰草堂丛书》中。
1930年 46岁
农历2月,父古锡贤因病去世,享年71(母严氏已早年先期去世)。本来,古直十年前就曾提出接父出来赡养,在大学执教时再提出过同样要求,但父执意在乡,故未成事。此次,古直是在治丧已毕十数天方获悉的,所以深怀疚意,令之“擗踊摧心,呼号罔极”(见古直<先府君事略>)。
古直在中山大学著《客人对并笺》一卷、《客人骈文选》一卷、《客人三先生诗选》三卷,编成《客人丛书》八卷。是年,广州中华书局出版了《客人对》二卷。
《客人对》吸收魏晋六朝骈文之长,以答问形式阐述客家人源流及其对社会贡献,情致高远,论理铿锵,成为学界研究客家的经典。
1931年 47岁
在中山大学写成《阮嗣宗诗笺》一卷。
5月28日,获悉从未谋面,亦师亦友,神交数十年的李审言大师病逝,百感交集,乃写下《五月二十八日得兴化李审言先生讣作》。
暑假回庐山,闻长江流域爆发百年一遇的大洪水,汉口遭浸连旬,千万灾民流离失所,古直写下了《山居闻长江大水灾感赋》,发出“禹域祗今宁有迹,皇天到此信无亲”的感叹。
9月18日,日本关东军挑起事端进攻沈阳,发生震惊中外的“9.18事变”。但蒋介石一面实行不抵抗政策,拱手将东北相让,一面强调“攘外必先安内”,加紧打击民主进步力量。古直在《山居闻东夷之警感赋》中喊出“漫慨神州微禹管,空悲同室尚胡秦,丁丁自伐根连叶,旦旦相煎泣更呻”的愤慨,表达了“徙倚山阿一凝睇,斜阳无语忽沾巾”的无奈。接着,在《寇来二律》不仅抨击当局“坐拥貔貅百万师,寇来荡荡竟如飞,翻哀今日偷生勇,不及当年浪死宜”,还用“辽沈游魂应未息,神州沉陆卜难知,愴然独下兴亡泪,江左宁闻有管夷”等句表达对国家民族存亡的忧患之情。
"9·18"事变后,南京各校学生集会示威,通电全国,要求出兵抗日,多省政要亦纷纷指责,12月15日,蒋介石被迫下野。
1932年 48岁
1月28日十九路军奋起抗日,淞沪一战,尤为惨烈,取得歼敌累万,迫使日军四易主帅战绩,而领军者为好友蔡廷锴。其时全国群情汹涌,古直特作《攘倭行》长诗一首,给予情真意切的声援。
3月6日,蒋介石宣告上台,5月5日,与日本签订了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古直重笔写下了《感事四首》,揭露其“令鸩为媒犹未巧,引狼拒虎更成獃”,“翻云覆雨难为手,解难排纷巧论功”,“且喜坐收蚌鹬利,漫言无与马牛风”,“ 直教覆水仍收盂,横玩神州等置棋”等置国家民族利益不顾,玩弄权术的嘴脸。
是年,在中山大学写成《陶集卷第考》一卷。
1933年 49岁
2月22日,代蔡廷锴军长作《十九路军抗日死国将士之碑》碑文,碑立广州沙河十九路军坟场。
是年,在中山大学重定《陶靖节诗笺》、《阮嗣宗诗笺》、《曹子建诗笺》、《陶靖节年谱》、《层冰文略》,合编为《层冰堂五种》。
这一年,16岁的饶宗颐往中山大学的《文学杂志》投稿,开始了同古直的交往。据中央电视台2007年7月采访91高龄国学大师饶宗颐的访谈节目《大师的世界》披露:少年饶宗颐写的第一首诗《优昙花》在中大的杂志发表之后,古直唱和并给予勉励,饶宗颐在节目中如是说:“那个时候他是中山大学的系主任,我现在还会背那个古直给我的信。有两句话,他说我古诗写得不错,还说‘必秉宋后书不观,陆机二十作文赋,更兄弟闭门读书十年,名满中朝,君其勉之矣’。”后来,饶宗颐终成学术界公认的“国际瞩目的汉学泰斗”。
1934年 50岁
6月,在中山大学完成汉朝枚乘的《梁王菟园赋》笺注,收入《国故论衡》第3辑中。此后,校勘刊行罗翙云先生所著《客家方言》二十卷、《李绣子先生集》二十卷。
是年,梅县出版了刻本《层冰堂诗集》四卷。
1935年 51岁
胡适在香港发表演讲后,古直向校长邹鲁力陈胡适讲话有辱国家民族,坚决反对胡来校,结果1月9日,中山大学、岭南大学两校均贴出公告,指责胡适“认人作父”,宣布取消胡适原定的来校演讲。
5月,教育部批准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山大学3间大学作为首批设立研究院的学校,古直被定为中山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语言文学部指导教授。
是年,古直礼聘梅县大立乡农家黄福让小女阿顺为妻,居广州东山均益路。
年底,写成《学海堂述略》一文,刊载在《新民月刊》第一卷。中华书局出版了《陶靖节年谱》,梅县出版了排印本《层冰堂五种》。
1936年 52岁
在中山大学完成《韩集笺正》一卷。
1937年 53岁
在中山大学完成《文心雕龙笺》五卷。
7月7日的芦沟桥事变,拉开了日本军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序幕。11月5日,日本兵在杭州湾登陆,局势动荡紧张起来。
1938年 54岁
古直仍在中山大学任教。4月初,闻中国军队台儿庄战役击溃侵华日军第5、第10精锐师团主力,歼敌万余,重挫日寇嚣张气焰。古直按捺不住欣喜,给李宗仁司令官寄去一首七律:“谁云铁瓮古徐州,不见京师一掷休。赖你精忠能贯日,凭君恩好与同仇。淮肥草木风声入,丰沛英灵肸蚃收。侧听西平乘兴急,燕齐父老望津游。”
9月,到惠州西湖搜集苏东坡事迹。10月回广州见势广州难保,乃10月9日携眷回乡,12日行至惠州时,日寇已登陆淡水,并有飞机到惠州轰炸扫射,无车可搭,东躲西藏,步行7日,到龙川遇友人,方平安返里。
10月19日,中山大学开始分批迁往云南澄江县。
古直将北宋进士古成之的衣冠冢移葬于梅南镇滂溪
(乡贤古成之衣冠冢原安葬于梅州市梅城五里亭)
1939年 55岁
2月,因广州沦陷,中山大学已搬迁完毕,也因梅南中学聘古直为校长,古直乃辞去中山大学教授职务,出任梅南中学校长,并创办 “梅南文学馆”,任馆长。中大邹鲁校长致电古直,希望他仍继续留校执教,古直书呈校长:“…云南直旧游地也,夫岂不思徜徉翠海?但有乡学,为少时所建,陵夷衰微,亟待整顿,同志挽之无已。窃念大学,人才之海,少直一人,不为轩轾。若乡学则非直不足以资提挈也。…”说明两者相比,乡学更需要他去支撑。
其时,因县政府派员查学见校内有《新华日报》,遂认为是藉口办学掩护共党活动,不准学校立案。
3月,完成《层冰碎金》三卷。
6月,同胞抗日热情高涨,梅南文学馆公开征求原创抗日歌曲,应征者众。
1940年 56岁
梅南中学复办后仍不得立案,伪政府疑忌日甚,大多责任人在压力下都先后辞职,唯古直等人在奋力支撑。为解决办学经费,是年3月,古直出南洋荷属泗水市等地筹款。梅县县政府乘古直不在校,撤销其梅南中学校长职务。古直回校后虽境况不好,但仍坚持办 “梅南文学馆”,并编成《梅南文学馆年刊》一册。
9月,应湖南省府主席薛岳之邀,前往长沙参观,在长沙住了27日,回梅县后作《长沙会战纪念碑》文纪念长沙抗战。慕他文才,薛岳曾先后两次提请聘他为湖南省府主席参议,因经历官场,无意入仕,故遭古直婉拒。
1941年 57岁
梅南中学被迫停办,此时中大疏散到澄江县,已不能回任中大教授,古直除坚持续办梅南文学馆,编《梅南文学馆年刊》之外,决意“靠劳动自食其力”,始在已停办的梅南中学操场沙坝上开荒,种杂粮帮补生活。
1942年 58岁
继续办梅南文学馆和开沙坝,编《梅南文学馆年刊》,过着读书、著述、导学和农耕生活。
1943年 59岁
继续办梅南文学馆和开沙坝,撰成《古氏丛书叙录》。
1944年 60岁
继续办梅南文学馆和开沙坝,编成《清诗独赏集》二卷。
10月,中国民主同盟李章达、张文、丘哲、胡一声等在梅县召开“东南干部会议”,古直在学生胡一声的安排下以秘密身份加入民盟组织,负责出面联络梅南各乡贤,开展抗日民主运动。
1945年 61岁
上半年仍办梅南文学馆及开沙坝。
3月,重庆国民党伪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张继函请古直参加国民党史编纂工作,并托古直昔日办报时的朋友林百举等人专函劝谕,古直均加以拒绝。
因妻未育,乃以梅县大立乡妻兄黄海湖3岁次子为嗣。
8月20日,日本投降,然国内政局更乱,因而梅南文学馆被迫停办。
1946年 62岁
年初,出任私立象宿中学董事长。3月,出任梅县修志馆馆长兼总编纂。
5月,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主席罗卓英因向幕古直学识为人,特寄去聘书及车马费20万(关金券),聘他为省府顾问,但被古直以职责在身婉拒。
1947年 63岁
是年在梅县修志馆,埋头修志事务。
1948年 64岁
是年在梅县修志馆。
4月生一子,因老来得子,满月时在梅城古家祠开了一个盛大汤饼会。侯过的贺诗“远客垂涎姜酌美,眼花愁错弄璋书”讲的便是当时情况。门生朱侃极善丹青,送来一轴数十人物各态的《古祠汤饼会图》,古直十分喜爱。
1949年 65岁
5月17日,梅县解放,全城欢庆,古直为梅县人民政府题联:“人民作主,天下为公”。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1950年 66岁
受聘为私立南华大学教授,专教陶渊明诗歌。
是年,古直的学生、民盟中央委员胡一声正在北京参与首届全国政协会议筹备工作,给古直寄来了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及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六、七本书,古直悉数细读,认真笔记,还写了读书心得。
1951年 67岁
因梅南中学停办的十年期间在操场沙坝开荒约2亩地,土改运动时古直被扣上“霸占土地”罪名。胡一声时为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郑天保是广东省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兼交际处长,两人得知,即向当时的省府副主席兼民政厅厅长古大存和省委统战部部长饶彰风提议急调古直出广州,以策安全。
5月古直接到调任广东省参事室参事聘书,6月,只身一人先行到广州,妻儿仍留在乡接受斗争。待到古直筹足罚谷50石的款项清还之后,已是年底。乃12月在兴宁汇合,接妻儿三人一道移居广州,住广州市德宣西路。
1952年 68岁
5月,调任广东省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履新时见到阔别40年的同盟会朋友,香山人郑彼岸,乃同往教育路九曜园叙旧,赋成《赠彼岸》互勉。
因当时胡一声仍在北京任职,古直一家人空身而来之后,居所、生活诸项全由昔日学生郑天保接济、安排。尽管家徒四壁,古直除日常的工作、学习之外,仍借来书籍、笔墨纸砚,潜心研究古典文学。当时《文心雕龙》、《汪中集》等,都是时常放于案头的书。
1953年 69岁
8月7日,广东省文史研究馆成立,古直调任文史馆馆员。
在省文史馆供职的有不少是老朋友或熟人,其中侯过、张友仁、叶菊生、杨干五、郑彼岸等都已相识相知数十年。另外,当过古直青年时军事教官的姚雨平为省参事室主任,张醁村为省政协副主席,与古直同年生,同时加入同盟会的丘哲其时是广州市副市长(1955年调任广东省副省长),均时可见面。还有中大的教授朋友黄枯桐、方孝岳仍在中大执教。故古直虽惯于寂寞,仍不寂寞,两三知己,聚首叙旧,也轻而易举。
10月,再添一女,此时古直身边已有两子一女。
1954年 70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年,中华书局、人民文学出版社、古籍出版社等相继函洽再版著作事宜,古直乃借回自己的著述,开始重新整理。
是年在文史馆编成《明张乔百花冢资料辑略》一册。
1955年 71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年,对陶诗重新笺正,删裁繁芜,复加考核,命名为《重定陶渊明诗笺》。
年冬,与侯过等友人七星岩、鼎湖山旧地重游。
1956年 72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7月,《重定陶渊明诗笺》五卷完稿。古直对陶渊明诗文研究历数十年,前二次诗笺出版后,朱自清先生曾著文《陶诗的深度》赞誉,该文举列了7个句例并逐一对比,证明古直能以往注家所不能,故断“本书颇多胜解”。此乃第三次笺定,可见致力学问之深入与认真。诗笺完稿后,因出版社变故一直未能出版,成为憾事。
古直、张友仁、侯过1956年于广州留影
1957年 73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并当选为广东省第二届政协委员。
是年年初,华侨朋友李善基回国观光后,取出《观光诗卷》请古直题记,古直挥笔写下“天安门上万旗扬,祖国光辉射锦囊,排比铺张兼细律,全收富艳压侨装。”
李普基、侯过、古直1957年于广州华侨新村留影
1958年 74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4月,集解放以来所写诗歌连同友人唱和之作共34首,一并编成《解放诗钞》一卷。另外,重定的《汪容甫文笺》由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8月,解放军开始了对金门的炮击,古直得悉儿时曾在龙文公学求学,后来仍对古直颇恭敬的柯远芬正在金门担任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兼金门县长,乃书亲笔信一封托人带与柯,信末说:“为祖国立大功,享历史之盛名,在此一举矣。精金百炼,在割能断,惟仁弟深长思之”,谆谆劝柯弃暗投明。
11月,完成《歌唱祖国八章》诗一卷。
1959年 75岁
任广东省文史研究馆馆员、广东省政协委员。
5月初,因觉不适入院治疗。5月27日交两份内容大致相同的遗嘱给昔日学生郑天保,一份给郑,一份请郑事后转交妻子。遗嘱寥寥数十字:“我顽强地和病魔作斗争,但不得不防万一。如有万一,一、火葬:卫生,省事;二、将儿女抚养成人,为祖国繁荣富强贡献力量!”
6月6日下午5时6分,古直在广州市省人民医院病逝,终年75岁(虚岁)。次日发出讣告,罗范群副省长担任古直治丧委员会主任,灵堂设在广州东川路粤光公司,公祭2日,遗体按古直遗愿火化,骨灰安葬于广州银河公墓。
梅南中学“古直纪念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