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栖息圣地 修护你我有责
——写在古氏第四次恳亲大会前夕的话(之四)
2016年9月5日,代表党中央喉舌的《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祠堂是国人灵魂的栖息地》的文章。这是新中国建立六十多年来,党报首次对中华传统优良文化之一的祠堂文化进行诠释与肯定。
文章指出:祠堂是中国人的根,是存放乡愁的陈列室,是安放国人灵魂的栖息地,一个祠堂就像一位母亲,虽历尽沧桑,却总是天下儿女向往的地方。
所以说:祠堂是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正宗的“国粹”,是一方方独特的“中国印”。祠堂意味着历史与传承。
我们古氏源远流长,古公亶父为我鼻祖,其二子仲雍让王之举,千古佳话。仲雍次子为纪念其祖父以古为姓,此为古姓之始。今陕西省岐山县的周三王庙是祭祀古氏最古老祖先——古公亶父的祠堂。
斗转星移,到了唐朝中后期,云应公从山西临汾到江西南昌为官,任通判,从四品。后随子在江西宁都定居,为我古氏南迁始祖(一世祖)。为纪念一世祖云应公,2017年3月18日,经二千多五华宗亲一致表决同意,将深圳与五华理事会共同出资六十万多元收回、位于华城镇中心的古氏宗祠,敬为古氏云应公祠。
在古氏人口最集中的广东省五华县(户籍七万余人),家族祠堂得到了很好的保护与修缮,除了云应公祠外还有三个众祠堂。现存可考,最早建立的位于华阳镇华新村供奉十世凤仪公的明代祠堂、有二十年前复建供奉八世祖成之公的乡贤祠、还有建于清代供奉十一世祖,兄弟同科三进士之一,任宾州刺史的五华古氏开基祖巩公祠。
以上四个全县古氏均有份的祠堂,由五华理事会分别按“属地为主、各地参与”的架构形式,组建了“管委会”,并坚持“年年祭祀,五年中祭,十年大祭”。香火鼎盛,外人赞扬。
为了更好地了解古氏祠堂文化,古氏文化促进会专门在2016年统计了各地的祠堂情况,收集了全国古氏160多座(不完全)祠堂的相关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华古氏宗祠图志》。其中较具代表性的有:
1、位于番禺区傍江村供奉十世祖凤仁公的古氏大宗祠--流芳堂。
2、位于广西省昭平县黄姚古镇的供奉十世祖凤仪、凤仁、凤信、凤俊四公的古氏宗祠。
3、位于江西省寻乌县五丰村明末建立的供奉荣我公的祠堂。
4、位于河南省武陟县供奉当地古氏开基祖的祠堂。
5、位于安微省无为县供奉当地古氏开基祖的祠堂。
6、位于四川省邻水县供奉当地古氏开基祖的祠堂。
现在占全球80%以上古氏共同祖先,从始祖一世云应公开始算起,二世祖浩公、三世均公、四世礼公、七世延绶公和九世宗悦公目前还没有专门供奉的祠堂。五世蕃公和六世全望公已分别由河源市古成之文化促进会和广州市古氏文化促进会六世祖文物保护理事会在筹建中。
古氏文化促进会达祥会长呼吁:各地宗亲共同努力,在千载难逢的太平盛世今日,为二、三、四、七、九世祖先分别专门各建一个祠堂供奉。这样我们古氏就有古公亶父,从始祖云应公以来一直延续不断都有专门祠堂来供奉古氏历代高祖。让古氏优秀文化通过祠堂代代相传,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