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编辑《中华古氏宗祠图志》
的征稿通知
宗祠,又称宗庙、家庙、祠堂、祖祠、祖厝、公屋、厅厦、支祠、家祠等,既是祭祖的圣地、寻根的窗口、联谊的桥梁,又是传播文化、商议族事、重要宴席的场所,同时还承载着家族溯源、祖德宗功和家风家训族规的教化,被视为宗族的象征、故土的精神家园。
祠堂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是传统文化与民俗文化的奇葩,独具特色。《孝经》记载:“孝子之于亲也,为之宗庙。”人们为了祭祀祖先,才有了宗祠家庙。而“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当时祠堂均建于墓所,称为“墓祠”。到了南宋朱熹《朱子家礼》立祠堂之制,提倡尊祖敬宗,推崇“忠、孝、节、义”思想,从此称家庙为祠堂,奉祀高、曾、祖、祢(在宗庙中立牌位的亡父的称谓)四世神主。至明朝嘉靖皇帝“许民间皆联宗立庙”,从此祠堂文化席卷全国,“族必有祠,祠必有产(蒸尝、祭产)”。
随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祠堂文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学术研究、民俗研究、建筑研究也伴随着宗亲们寻根谒祖的热潮在展开。为彰显古氏家族灿烂的宗祠文化,由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发起,对各地现存古氏宗祠以图文形式进行记录,汇编成《中华古氏宗祠图志》,作为“中华古氏系列丛书”之一,也为学术界提供研究古氏文化的素材,为宗亲们寻根、联谊提供指南,把古氏传统的文化,融入先进的文化行列。特向各地宗亲征集稿件。
一、征集要求:
1. 宗祠所在详细地名(省、市[县]乡[镇]村,市、区、街道[路])、宗祠名称、供奉祖公名、宗祠堂号、建筑年代(或可考的最早重修年代),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请注明公布列入年份;
例1: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华新村“古氏宗祠”,堂号“新安堂”,建于明朝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最近的重修时间是1990年,奉祀唐朝南迁十世祖凤仪公,又称“凤仪公祠”。2010年列入五华县文物保护单位、客家古民居保护单位;2014年列入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例2:江西省遂川县堆前镇堆子前村“古氏宗祠”,堂号“达尊堂”,建于清朝,奉祀唐朝南迁二十七世祖、堆子前古氏开基祖亮达公。
2. 宗祠图片:正面、远观、神龛至少各一张;抄录宗祠所有对联;
3. 宗祠管理委员会机构、联系人、电话(如没有成立管委会的,列其他主要联系人姓名、电话);
4. 供稿人姓名、地址、电话;
5. 截稿时间:2016年11月30日。
二、联系方式
1、地址:深圳市宝安区新安街道裕安二路水口花园东五巷13号
深圳市古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古小彬 收
(如通过邮政寄出,请挂号,以免丢失,邮编:518133)
2、电话:0755-23765450(办公室)
18926420988(古小彬)
13502892336(古箭标)
3、邮箱:1067866642@qq.com
4、官网:中华古氏网
发起: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
主办: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
深圳市古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2016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