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古今明(1928-2000):1928年生于上海。1948年毕业于上海的圣约翰大学。1952年奔赴朝鲜战场,在志愿军政治部俘管处担任翻译。1954年在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担任翻译。上世纪60年代起在高校任教,曾任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英语教授,学院《外语研究》学报副主编。所著《实用英汉翻译教程》获1989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军队级一等奖。1993年被评为江苏省优秀研究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0年去世,安葬在雨花台功德园。 圣约翰大学礼拜堂的钟声、抗美援朝的洪流、救死扶伤的中国红十字会、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的讲台……1980年1月10日,当古今明躺在手术台上,因麻醉剂处于半昏迷状态时,他的眼前闪过了自己大半生的经历。人如其名,他倾注他的“过去”“今天”和“明天”,为英语事业奋斗终生。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整理
圣约翰大学毕业,英语基础扎实 古今明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的父亲当过水手,靠自己的聪明和勤奋,通过函授的方式,先后获得美国芝加哥大学高级会计系和英国贝纳特大学海上保险系的毕业文凭,在外国人办的保险公司当职员。因受不了洋人的欺凌而多次失业,日本鬼子打进上海之后,不得不靠修理自行车谋生。 1940年,古今明进入上海圣约翰大学初中部,1948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圣约翰大学的经济系。大学一年级时,他白天上学,晚上就到父亲与人合办的车行或者在街头摆摊修车维持生计。为筹集上大学的经费,家里把仅有的一张桌子都卖掉了。由于从初中开始就由外籍教师用英语授课,八年下来,古今明打下了厚实的英语基础。 抗战胜利后,父亲进了一家瑞士保险公司,古今明大学毕业后便在这家公司随父亲学习保险业务。
奔赴朝鲜前线,与死神赛跑 1951年4月,中国银行天津分行第一次招干,古今明欣然报了名:“我要为建设自己的国家去工作,不给外国人干了。”为此,父亲大发脾气:“不跟我学保险业务,就别回来!”一种扬眉吐气的自豪感,给了古今明信心与力量,他冒着和父亲“断绝关系”的危险离开了上海,来到了人生地不熟的天津。 1952年10月中旬,银行经理把古今明找了去,告诉他现在朝鲜前线要人,问他去不去。古今明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我是革命干部,组织上叫我干什么,我就干什么。” 当时24岁的古今明把自己的全部家当——一个装零星物品的箱子,送给了朋友;他还撕毁了大学毕业文凭,上面有美国教务长的签名诗。怀着“壮士一去不复还”的悲壮,古今明加入抗美援朝的洪流。 是英语特长,使得他在建国初期离开了祖国,成了奔赴战场的人。他先在志愿军政治部俘管处翻译,1953年到了开城后,在停战谈判组担任翻译。那时,虽然已经停战,但是特务依然猖獗,搞爆炸,放冷枪成了家常便饭。为了去中立国部队驻地,联系遣返战俘的具体事项,古今明必须要与死神赛跑,用速度来对付冷枪。
被中国聋哑人协会看中,担任翻译 1954年2月,古今明因工作需要,转业留在了中国红十字会,在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担任翻译。 1956年,世界聋哑人协会在巴黎召开世界聋哑人大会,邀请中国聋哑人协会派团参加,并表示请中国推举一人担任该协会副主席。古今明一口流利、过硬的英语,被中国聋哑人协会看中,他从中国红十字会被借去担任翻译。他还先后出访了苏联、瑞士、捷克、南斯拉夫、意大利等国,顺利完成了翻译任务。 1960年底,中苏关系破裂后,俄语下马,英语上马,部队需要英语教员,古今明又面临了新的选择。古今明还是以前那个忘我的他,“哪儿需要,我就去哪儿。”在部队召唤下,他毫不犹豫地二次入伍。 上世纪60年代,古今明从北京调到解放军防化学院。他的任务是培训教员,帮助俄语教员改教英语。让多年用俄语教学的教员改用英语教学,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在古今明看来,钻才能懂业务,才能译得准确,教得生动。 尽管文革期间遭受到了挫折,但他舍不得离开部队,舍不得离开三尺讲台,他认准了一条道理——为建设祖国搞教学、搞科研没有错。1971年,古今明调入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任教。
患重病命悬一线,病榻上完成论文 1979年下半年,古今明因为心脏病,两次被送进医院,命悬一线。这个中等身材的老军人,体重只剩下了47公斤。不等病愈,他就回到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准备开新课了。 结果,大病未愈,他腿不听使唤,走路酸麻,右侧下半身“罢工”,再次被送进医院,连大小便都不能自理。但即使这样,他还要写文章。他问护士要来了一块夹板,一手扶住竖在胸前的木夹板,一手艰难地握住笔。没写几个字,额头上豆大的汗珠滑落下来,浑身抽风般地疼痛。要查资料,可他躺在床上轻易翻不了身,只能用手在床头的书堆中摸索。 古今明的妻子是位医生,她流着眼泪为他擦汗,为他按摩。她太了解丈夫了,让他再写几个字,写下去,这是对他最好的精神护理。 发表在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教育通讯》第一期上的《英文翻译中理解和表达原文含义的几个问题》,这篇两万多字的论文,就是古今明在医院期间完成脱稿的。 一场手术势在必行,1980年1月10日,医生决定冒着风险为古今明做手术。他的妻子很明白,一旦手术失败,丈夫这辈子就要在病榻上度过余生了。 吉人天相,古今明渡过了人生中这艰难一关。
耗时八年编书,被定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英汉翻译教材 古今明的老实是出了名的。他做人老实,做学问也老实。他总是戴一副出土文物般的老式黑框眼镜,骑一辆破旧的自行车,非常朴素。 1989年9月,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为古今明颁发了一枚二等军功章。他的获奖成果是上、下两册的《实用英汉翻译教程》,一共30余万字。该书还获1989年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军队级一等奖 这本书引起了多位名校教授的浓厚兴趣和重视,经过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材编审委员会英语编审小组专家的会审,被定为高等院校文科通用的英汉翻译教材。这本书耗费了古今明八年的时间。这是他在翻译、教学的广袤戈壁上开垦出来的一片绿洲。 1991年到1992年间,因劳累过度而旧病复发的腰椎,又把他拖上了病榻。从每天只能起床四次,每次10-15分钟,逐步增加起床次数,延长坐、站的时间,到基本恢复,他与疾病争斗了整整一年。 但这一年间他的工作量依然巨大:作为研究生导师,他在病榻上修改研究生论文,他的一名研究生的论文在全国性学术研讨会上获优秀论文奖;作为被评选为全国常用外国语类核心期刊的《外语研究》主编之一,他在病中修改来稿,编发了300余篇;作为学者,他一年在病榻上看了8本专著,读书笔记做了好几本。 那些发黄的纸张记下了这位园丁用笨办法做老实学问的艰苦历程,也记下了这位老兵无私奉献的红烛精神。
68岁退休,为英语事业奋斗终生 1990年,总参二部表彰建部40年间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古今明名列其中,并赴京参加表彰大会。1992年,他荣获政府特殊津贴。1993年,他获江苏省教育委员会、学位委员会授予的优秀研究生导师荣誉证书。 一个个头衔如一道道光环,但是古今明始终淡然,“当年参加革命工作,想的是建设祖国。这一天,我想我做到了。”他一直干到68岁退休,为英语事业奋斗了终生。 2000年11月17日,古今明去世,家人将他的墓碑底座建造成一个老式讲台的模样,浓缩了他牵挂教学和学生的一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