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扎实学术研究担当现实
——记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风
◎吴 楠
怎样做学问?每个学者都会有自己的答案。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古风认为,学者不能从书本中来又回到书本中去,只做纸上的学问;而是要将书本与现实相结合,提出并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数十年来,他不仅做着书本上的学问,也一直发扬着直面现实的担当精神。
以忧患意识批评时弊
古风出生于陕北农村。1977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后在延安大学中文系任教,从此走上了学术研究的道路。1999年初,他应聘到扬州大学文学院任教至今。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学术界思想活跃,成绩喜人,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古风怀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当“朦胧诗”流行时,他敏锐地发现其弊病,并提出:“把荒诞、怪异和晦涩作为时髦来追求,这是错误的。希望作家们遵循艺术规律,为人民、为社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面对来势汹汹的性文艺大潮,他从理论上概括出了“性玩偶现象”,并提出:“一些庸俗的作家和艺术家或视女性人物为诱饵、为玩偶、为沽名赚钱的工具,或使用笔头、镜头和表演恣意玩弄女性”,呼吁要给予女性人物足够的尊重;当商业化大潮来袭时,他批评一些作家身上“商人气”很盛,并表示:“如果把金钱看作艺术创作的终极目的,那就势必会黑白颠倒、美丑不分,写不出好作品来”;当有人“全盘否定”传统时,他对于这种“历史幼稚病”予以批评,在他看来,“消灭历史,涤除传统,这是愚蠢的。现在,我们的任务不是否定传统,而是要沿着优良的民族传统前进!”
率先提出“中国文论走出去”
古风长期从事中国文论和美学的专业研究,至今已发表3部学术专著和160余篇学术论文,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念。他以研究“意境”问题而知名,其代表作《意境探微》在学术界具有广泛影响。他在《中国社会科学》上撰文提出“意境理论世界化”的观点,在他看来,“意境”范畴虽然为中国文论所独有,但是其中包含着文学的普遍性价值,因而是可以将它输送到世界文论中去的。
一直以来,古风不满于学术界流行的“亦步亦趋、效法西方”的治学风气。他认为,真理绝不都掌握在西方学者手里,中国学者应该有自信、有国格。他在一系列论著中都谈论了“中国话语”和“中国话语权”的问题。前不久,他在刚刚出版的《中国传统文论话语存活论》一书中,提出了“存活”、“隐性传承”、“一学三支”、“话语四层面”和“传统再生机制”等新概念和新观点,表现出了一贯的学术创新精神。
2010年初,古风以其敏锐的观察,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了“中国文论走出去”的观点,并先后主持笔谈和发表论文进行论述。他还利用两次参加世界美学大会的机会,向外国同行讲解中国美学精神,为中国文论和美学争取国际地位,表现出了一位中国学者的自信心和使命感。
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
古风除了做书本上的学问之外,还关心地方文化建设,利用专业之长为社会发展建言献策。刚到扬州不久,他在《扬州晚报》上看到一则“向广大市民征求扬州建设意见”的公告,便从审美文化的角度,撰写了一篇长达万言的建议书,寄给扬州市人民建议征集办公室。该建议书得到了扬州市市长的高度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将全文印发在《人民建议摘报》上。随后,市长带领有关部门负责人,到扬州大学与古风座谈。在这份建议书中,古风将美学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对扬州市城建工作提出一些建议。10多年来,其中有些建议已被采纳,推动了扬州市城建工作的发展。
据他的同事介绍,古风关心现实的事还有不少。譬如从汶川大地震中,他看到我国安全教育的缺失,便在报纸上撰文提出“亟须开设安全教育课程”的建议。此外,他还对扬州大学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校园建设等提出过很多有益的建议。
【人物档案】
古风,原名古建军,1957年出生,陕西省延长县南河沟乡肖吉村人。中共党员。现任扬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扬州大学新世纪学术带头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中国古代文论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心雕龙研究会理事,中国中外文论学会理事,中国比较文学学会会员,国家教育部文艺学科专家库成员,扬州市美学学会副会长,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家库成员,扬州市地方专家咨询组成员。长期从事中国文艺学和美学的研究,尤其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美学方面学有专长。近年来,他又扩展学术视野,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在中外比较文论和东方美学方面有较多的研究。因此,他在“贯通古今,融合中外”的探索中形成了自己的学术理路,被誉为“全国意境研究的带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