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元铜像展现艺术家风采 张伟讲述创作过程
2014年8月5日是人民美术家、美术教育家古元诞辰95周年纪念日。为纪念古元的艺术成就和对民族精神的研究、传承与传播,发掘珠海名人的历史价值和人文意义,我市举办了包括“薪火传承·古元师生作品展”、古元艺术研讨会、古元胸像揭幕和古元艺术学校揭牌在内的系列活动。此前,“古元胸像”的作者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副教授张伟接受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述了其曲折却获益匪浅的创作过程。
“铜像高2.6米,宽1.5米,前期算是一个酝酿的过程。”张伟告诉记者,去年夏天,自己接受了古元先生家人的邀请,为这位伟大的艺术家创作铜像。11月时,他专门来到珠海,参观了美术馆,观看了古元的展览,收集了几乎所有的画册资料,以及其生活照片、录像等。“可还是远远不够,在那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古元先生的经历非常特殊,对后辈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可以说基本上没有很深入的了解。”为此,他去古元位于那洲的故居待了好几天,发现其骨骼是非常具有地方特色的。他在村子的老年活动室里拍了很多老人的照片,在照片中,他看到所有老人们的额头、嘴和牙床的形态高度一致。他还不时向一些老人前去打听他们对古元的印象。直到今年四五月份,才动手制作第一小稿的雕像,而今日即将展出的则是第四稿。
张伟对雕像的初始定位与许多文章里对古元的描述大致相同,朴素、平实。他从开始就想着怎么让其在雕像中表现得更和蔼,更慈祥,更亲切,而不是像前一辈雕塑家在做一些重要人物时大多都把人物刻画成领袖形象一样。张伟表示,“在专业角度上说,那样并不难,是有套路的。”但他希望古元的雕像能往平民老百姓的审美方向靠拢,不想让大家看着觉得很有距离感。
他做了两个稿子,一个注重姿态,一个注重表情。然后给周边曾经见过古元的人看,大家都觉得很像了。但古元的子女们看了之后却觉得和大家所理解的“像”有所偏差。在后来的采访中,古元的大女儿古安村解释说,其实早前几年前,她们就请过几个雕塑家做过父亲的雕像,但都因形似而神不似不得不放弃。在初见张伟的第一稿时也有此感觉,不免失落。这让张伟开始意识到自己看到的东西太片面,或者说是太表面了,于是又做了一稿。“跟现在的成品大体相同,但尺寸比较小。小稿上并没有刻意去做面部的表情,而重在表现艺术家投入创作时自然流露出来的状态。”此外,按照古安村的建议,希望以父亲当年任中央美院院长时期的形态为原型,让大家看到更饱满状态下,精气神最足的时候的父亲,而不是大多影像资料中的老年时期。年龄段明确下来以后,张伟重新开始寻找资料。他看到一张建国初期古元和夫人的合影,以及其在野外写生时的两张照片,似乎对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尤其是写生时的情态,神情坚定,更像是一个坚韧的战士。”至此,他终于找到了构成古元雕像的骨架与血肉,并针对古元美术馆的坡式建筑让雕像中的头部微微抬起,这也就是最终稿所呈现的。
“通过创作古元雕像,找到了更深层次丰富作品的方法。”张伟告诉记者,老一辈艺术家对生活的理解,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正是时下人们最欠缺的。而古元则由一个自己创作的人物形象,变成了好像已经教导自己多年的老师,那么熟悉,那么谆谆善诱。
(记者 殷贝 实习生 刘薇 摄影:于燕敏)
2014-08-05 来源:珠海特区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