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骄子,家族榜样
——记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古焕坤
◎ 雪 吟 邱海燕 陈玉兰
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古焕坤
古焕坤,1955年4月出生,广东省五华县华阳镇莲高村人。现任中共中粮集团驻深企业委员会副书记兼管委会副主任。
1974年12月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文书、班长、统计员、师司令部工程计划科参谋。1982年12月转业到深圳,历任宝安县福永公社武装部干事、县基建局股长。1984年任宝安县基建局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县建委科长、松岗镇副镇长。1990年起任宝安县(区)公路局副局长(主持全面工作)、局长。1999年任深圳市宝恒集团(现中粮地产、上市公司股票代码:00031)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2006年3月起任现职。
曾担任深圳市第三届、第四届人大代表、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委员、城建规划专业小组副组长。曾兼任中国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理事、广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企业家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宝安区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会长等。现兼任深圳市琴江研究会(五华乡贤联谊会)荣誉会长、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荣誉会长、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荣誉会长。
作为特区早期建设的参与者,古焕坤在深圳这块热土上,像众多拓荒牛一样,默默耕耘、负重前行,收获着硕果累累的喜悦。
他曾两下基层乡镇,奋斗在特区农村改革第一线;也曾供职于宝安县(区)两个建设部门,带领一班人在广东省率先完成村镇建设规划,使宝安县农房设计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一等奖;并在全国第一个推出公路股份制,使宝安区公路密度、等级达到全国一流水平,为特区城市化进程添砖加瓦。而最为人所称道的,是他临危受命,执掌巨亏国企宝恒集团,仅用一年时间便将损3个多亿的“老大难”企业扭亏为盈,五年内又反过来实现净利润3亿多元,使一个被深圳市列入重点整顿的上市公司华丽转变为资产质量最好的企业之一,并在2005年被世界500强、特大型骨干央企中粮集团并购,成为中粮集团的地产平台。
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古焕坤脚踏实地从最基础、最基层做起,他的贡献是如此丰硕而具体。
到军营锻炼,不畏艰险
古焕坤出身于粤东农村家庭,受纯朴的客家家风影响至深,从小就好学上进,吃苦耐劳。1972年,历经“十年寒窗”,他终于以同届最好成绩完成了高中学业,在当时国家没有“开科取士”的情况下,眼看着继续深造成为泡影,只好回乡参加生产劳动。可他毕竟有文化、有思想且踏实肯干,是村里急需的人才,所以他很快就被推选为村学校的代课教师,后又当上了大队(村)团支部书记,在同龄青年中崭露头角。两年后的1974年12月,他以农村基层干部和优秀知识青年的绝对优势,主动报名服兵役,并顺利地通过了祖国的挑选,走进了绿色的军营。
毋庸讳言,当年古焕坤选择当兵,除了胸怀保家卫国这一神圣使命,潜意识中也有一股经风雨、见世面、接受锻炼和挑战的冲动。刚入伍时,随部队来到银装素裹的黄河腹地,第一次见到漫天大雪,古焕坤激动不已,但是,他很快就发现,军营生活确实不轻松。快节奏行军,让他这个来自农村的壮实青年都有点承受不住;南北气候差异,更让这位生长于南方的新兵备受严寒的折磨。从军列停靠的韩城火车站到新兵连驻地还有30多里路,这批南方来的新兵必须徒步行军到军营。整整4个小时,在刺骨的寒风中,古焕坤跟随大部队,向既定目标前进。等走到驻地时已冻得全身麻木,但他却没有喊一声苦一声累。因为自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他便做好了挑战自我的准备,他要用勤奋和执着为军旗献礼,为家乡的亲人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当兵为什么光荣,光荣因为责任重!”在新兵训练营,古焕坤牢记既然来当兵,不怕责任重的道理,苦练各项军事技能,决心当一名合格的军人,肩负起保家卫国的使命。在这里,他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素质,养成了办事认真勤快、追求上进的好习惯。
三个月的新兵训练结束后,古焕坤和战友们一起被分配到黄河边修筑煤矿专用公路。军营在山下,工作点在山上,每天上下班都要走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劈山开路,本来就是高强度的劳动,而且随时都有发生危险的可能,但他重视迎着困难上。基建工程兵,最危险的工种就是放炮炸土、炸石,不少人借故不愿干,可他却抢着要去当放炮员。面对他的请求,首长坦诚地说:“这是一项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身为新兵,你一定要想好了再决定。”闻听此言,他一脸坚毅地说:“我想好了,革命战士就该越是艰险越向前!”事后,一位和他非常要好的战友对他说:“虽然说革命战士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却也不能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啊。难道你不知道放炮员随时都可能‘光荣’吗?”面对战友的“忠告”,他坚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再危险的工作也要有人去做,作为一名军人,我是不会遇到困难和危险就退缩的。”正是这种执着和坚定,使古焕坤经历了一次次生与死的考验。
又一次,作业过程中出现了哑炮,古焕坤为了及时排除隐患,在第一时间冲了上去。然而,就在他将哑炮重新连接好,转身离开不远时,突然“轰”地一声巨响,哑炮提前炸开了。此时,远处的战友们看得很清楚,浓烟中他随即扑倒在地,大家赶上去抢救时,他已昏迷不醒,腿部鲜血淋漓。等他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左脚被飞石砸成了重伤。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可他只在病床上躺了一个多月,便不顾医生的劝阻,坚决要求出院,一瘸一拐地返回工作中,他练就了坚忍不拔的意志,再大的困难都压不垮这位钢一般的军人。那段岁月,身为基建工程兵煤炭部队的普通一兵,他最为钟情的,便是从矿井中挖出的煤炭。煤炭燃烧了自己,却把温暖留给人间。古焕坤正式如此!
然而,让部队首长始料未及的,是古焕坤文武双全,这位工地上的劳动能手,还能写出一手好文章。在那个“大学大批促大干”的年代,由于学习和宣传的需要,每个连队都要有理论队伍,他毫无争议被推荐为连队的理论骨干,几乎每月都要写理论文章,在连、营甚至还到了团里发表演讲。首长们发现这名新兵不仅思维敏捷、文字功底好,而且办事细致认真、善始善终,是当文书的理想人选。于是,古焕坤很快被选拔到连队担任文书和勤务班班长。按照惯例,当上文书,就不用再到工地上矿井下从事体力劳动了,可他却主动坚持每个星期都抽出一些时间到井下参加劳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倍受战友们的好评,也得到了首长的赞赏。正因如此,他成为整个连队同一批兵中第一个入党和提干的人。提干后,古焕坤又担任过师司令部工程计划科的统计员和工程参谋,这无疑为他日后到地方主抓基本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八年的军旅生活,古焕坤不仅炼成了不畏艰险、坚韧不拔的意志,也养成了遇事敢担当、敢作为,沉着应对、谋而后动的性格。而责任和忠诚,则是这位军地两用人才战无不胜的重要法宝。
为特区建设,不辱使命
1982年冬,由于基建工程兵在大裁军中被整兵种撤销,古焕坤转业深圳。组织上安排他到特区外的宝安县福永公社担任专职人武干部。那个时候,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不久,宝安县又属于关外农村,享受不到特区优惠政策,因此,无论是工作条件还是生活待遇,跟特区内反差都很大。面对全新的工作,他除了着力抓好人武工作,坚持谦虚地向老同志学习,深入调查研究,以积极姿态主动适应地方工作要求,还积极配合当地党委,发挥自己熟悉工程管理的优势,出谋献策,协助搞好农村规划与建设。不久,组织上发现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基建管理人才,便把他调到宝安县基本建设局,并很快委以重任,在1984年破格提拔他担任副局长并代理局长主持全面工作,是当时宝安县政府部门中最年轻的一把手。此后,在1986年的机构改革中改任建委乡镇规划建设科科长,还下到松岗镇担任副镇长三年,并于1990年起主政宝安县(区)公路局长达九年之久,37岁就成为正处级领导干部。那些年,尽管岗位和职务有所改变,但他参与宝安城乡建设的职责一直未变,抓管理、抓规划、抓建设始终是他的工作重点,也为宝安早期建设出了不少力,颇有建树。
抓管理,未雨绸缪。古焕坤担职基建局,适逢宝安各项建设事业刚刚拉开序幕。当时,作为深圳经济特区的附属县,配合和支持特区发展是宝安县的工作重点,当务之急就是加快城乡规划和建设。然而,由于行政区域重置、机构组建不久、人员新手多,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工作千头万绪。怎么办?他经过调查研究,通盘考虑,决心抓住主要矛盾,进行重点突破。首先就是从管理入手,建章立制。针对当时管理工作不到位,建设局面混乱,特别是无证设计、无证施工现象突出等问题,根据上级的建设管理法规,结合宝安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一系列建设管理规定,并以政府公告的形式,明令禁止一切违章建设活动。同时,把工程设计和施工管理一并纳入管理范畴,从而使宝安的村镇建设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科学的轨道。众所周知,由于特区关内外寸土寸金,受到利益驱使,后来抢违建现象也屡禁不止、愈演愈烈,可见,当时古焕坤首抓管理,不失为明智之举。
抓规划,立足长远。特区建设日新月异,特区外的村镇自然也要迎头赶上。如何与特区建设同步?古焕坤认为,必须立足长远,规划先行。在具体实施上,坚持以高起点、高标准规划为目标,在全省最早规范地完成了西乡公社(镇、街道)的村镇建设规划,全省的村镇建设规划现场会在西乡召开,其做法在全省推广。为着力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以点带面,摸索经验,他选择福永公社(镇)凤凰村作为试点,组织专家队伍对该村的地理地貌和生态居住环境进行全面勘察和评估,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以发展的眼光,规划出新村建设蓝图。可是,凡事开头难!由于新村位置一时看似偏僻,几乎所有村民都不愿意离开老屋到新村去建新房。面对群众的反应,他不敢贸然行事,通过反复找设计人员调查论证,权衡再三,认定该规划科学合理,百利而无一害,他才下决心做好宣传动员工作,让每个村民都明白新村建设的目的意义,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凡主动前往建房者按国家牌价供应两吨钢材作为补偿。这一来,有眼光的村民捷足先登,持观望态度者看到新村建设像模像样,居住环境果然远远好过老村,很快便掀起了建设高潮。就这样,一个符合人居标准的崭新村庄破茧而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试点获得成功,使大家看到了村镇规划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古焕坤借此一鼓作气,在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带领宝安基建局在全省范围内第一个完成村镇建设规划,保安的农房设计也在全国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之后,全省各地到宝安学习取经的同行络绎不绝。
抓建设,不遗余力。在宝安,古焕坤所到之处都与建设有关。1987年初,他调任宝安县松岗镇副镇长,主抓工业和经济建设。上任伊始,他就针对松岗镇建设基础差、工业底子薄的现状,与镇委镇政府一班人共谋发展大计,主抓了镇商业中心的规划建设,一改松岗作为深圳北大门的落后面貌,还开发了30多万平米的工业厂房。成片厂房建成后,电力供应紧张的矛盾随之而来,他又大胆地提出建设变电站的建议,并在镇党委的支持下挑起了筹建重任。建造变电站总投资需要1000多万元,而当时松岗是个穷地方,能够自筹的资金有限。他只好四处奔波,找市、县供电局领导希望共同投资建站,得到的答复很坦诚:“现在供电局的经济也很困难,等你们把电站建好了,可以移交给我们来管理。”此路不通,惟一的办法就是依靠贷款,但跑遍当时的宝安县四大银行,却没有一家同意给予资金扶持。银行拒贷的理由很简单:如此巨额贷款风险极大,万一松岗无力还贷,将给国家带来巨大的损失。至此,古焕坤急出了一身冷汗,靠贷款上项目,负债经营,实在也太冒险了。可箭在弦上,不解决电力瓶颈,招不到商,30万平方米厂房空置,造成的损失将不可估量。开弓没有回头箭,这回他直奔实力雄厚的中国人民银行市分行,而且换一种口气说:“松岗的发展需要银行支持,请你们到松岗实地考察之后再决定是否贷款,好吗?”在他的再三请求下,人行领导为其真诚所动,终于答应到松岗去看一看。经实地考察,看到松岗的发展前景确实不错,建变电站也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只要在资金上扶持一把,松岗经济就会借此腾飞,因此市人行同意特事特办,先批给500万元贷款。有了资金保障,11万伏变电站很快建成,有力地促进了工业区发展,银行贷款也悉数还清。松岗经济从此步入发展的快车道,成为当时宝安县发展最快的乡镇之一。
好钢用在刀刃上。1990年,为了扭转宝安公路交通滞后的局面,县里决定调古焕坤到公路局主持工作。领导找他谈话时意味深长地说:“要致富,先修路!希望你再接再厉,为宝安经济的发展修出一条康庄大道!”
修桥铺路,基建工程兵出身的他并不陌生。就规划和工程管理而言,他轻车熟路,不成问题。关键问题就在于,公路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如何解决?特别是1993年,宝安撤县改区,区政府提出要用5年时间,在区镇之间全部实现一级公路连接,这一宏伟目标,使古焕坤面临着更大的挑战。
怎么办?善思笃行的他为此绞尽脑汁,最后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他首先从体制改革上寻找突破口,为松白公路筹集建设资金。松白公路是宝安西北部连接特区的黄金通道,全程31.8公里,需要建设资金近4亿元。在征得区委、区政府同意后,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公路建设股份公司——松白公路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公司向银行贷款1亿多元,公路沿线各镇投资入股近1亿元,再加上施工单位带资建设等途径,解决了资金难题。结果,松白公路包括征地拆迁、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绿化路灯等在内以每公里造价不到1300万元,仅用18个月即建成通车,成为当时深圳建设速度最快、质量最好、造价最便宜、效益最好的高等级公路。
筹资渠道一旦打通,发展速度便势如破竹。1994年9月,公路局再度大手笔投资建设了石岩至观澜、观澜至公明两条公路,总长度达60多公里。接下来又承接了107国道广州至深圳段的改造工程。此后,工程一个接一个,以至于他常年奔波在炎炎烈日下、风雨泥泞中。饿了随便吃一点;累了,合上眼小憩片刻。虽然辛苦劳累,可看到仅仅用了3年时间,宝安便实现了区与镇、镇与镇之间以一级公路连接,村村通公路的目标,比省政府提出的目标提前了5年且上了一个档次,他豪情满怀。到1995年国庆时,宝安区的公路密度是全省的2倍,全国的8倍,达到了全国一流水平,成为深圳公路建设的“领头羊”,古焕坤也被评为广东省交通建设先进个人。
古焕坤热爱文化,与文艺界人士交情深厚。
图为1999年古焕坤与著名相声演员马季合影
扭国企巨亏,不同凡响
“三宝一康”曾是宝安人的骄傲!时至今日,老一代的深圳宝安人依然对“三宝一康”情有独钟。所谓“三宝一康”,就是指原宝安县境内的4家上市公司——深华宝(现名深信泰丰)、深宝安、深宝恒和康达尔(曾改名中科创业)。而深宝恒于1999年前后发生的巨亏危机,却使古焕坤不得不临危受命,不由自主地走上了弃政从商之路。
深宝恒脱胎于宝安城市建设发展总公司,起家于地产业。由于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到古焕坤接手深宝恒时,公司已累计亏损3亿多元,不良资产5亿多元,成为深圳市列入整顿的上市公司之一。
当初,面对深宝恒岌岌可危的燃眉之急,谁都不会想到,组织上会调派古焕坤这样一位没有从商经历的干部去救“火”。听说本来要拟任市公路局领导的他要到深宝恒去任职,亲朋好友们纷纷劝他三思而行。一位了解内情的朋友真诚地劝道:“最好别去趟宝恒的浑水,深宝恒已经到了谁都不愿去的地步,企业很难起死回生啊。”另一位朋友也跟着泼冷水:“在公路局当局长多好,干嘛要去那个破企业?千万别以为自己是包治百病的神医。”他心知肚明,亲友们的劝告是对的。但想到组织已经作出决定,自己从来没有、这一次也不可能因个人得失跟组织讨价还价,他只好真诚回应:“我是个当过兵的人,放心吧,只要精神不垮,办法总比困难多!”以此来安慰亲友,也鞭策自己。
话虽如此,但真正要救活一家积重难返的“老大难”企业,也决非易事。古焕坤深谙“重症用猛药”的道理,在摸清宝恒巨亏症结的情况下,果敢决定以“减员增效”来推动企业轻装上阵。当时,宝恒集团内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造成了庞大的费用开支。但是,当他开始采取许多宝恒人至今仍津津乐道的“三子”措施,即“减少位子、管住筷子、控制车子”时,大家都不以为然,以为他只是说说而已。毕竟这么多年形成的制度,怎能说变就变呢。殊不知,他却动了真格,他坦诚地对大家说:“如果企业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真到了那个地步,大家不仅日子过得艰难,甚至可能连饭都没得吃。”就这样,正当大家普遍持观望态度时,他已经把改革纳入工作日程,真刀真枪地干了起来。
首先从“减少位子”入手,把总部的机构从当初的8个减至4个,管理人员减少了一半。并对公司的业务招待费进行控制,每月的招待费下降了三分之二。同时把公司车辆纳入整顿范围,除保留合理的必要用车并实行费用限额控制外,一下子拍卖了30多辆非必须车辆。“三管齐下”的整治措施,收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2000年,宝恒集团的管理费用比1999年减少了3500多万元,2001年又下降了1000多万元。在此过程中,他以身作则,厉行节约,廉洁自律,也得到了广大员工的信任和支持。一个团结奋斗、共克时艰的企业新局面由此逐步形成。
其次是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现代企业制度。在企业内部,进行“一个中心三个机制”(以利润为中心,人才竞争机制、合理体制机制、有效监督机制)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措施包括:并制订经理任期目标责任制。改革分配机制,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把薪酬分成基本工资和效益工资两块。其中的效益工资与企业的利润完成情况或工作业绩直接挂钩,彻底砸烂员工“铁饭碗”和干部“铁交椅”。实行二级企业会计委派制,建立了有效的财务监督机构。这一系列的整改措施,使宝恒集团在经过改革、调整的阵痛之后,很快走出困境,走上了良性发展的轨迹。
古焕坤深知,再好的制度,如果执行不力,便会形成虚设,适得其反。因此,他十分重视从具体环节抓起,带领宝恒人唱响实施规范的“三部曲”,一是建章立制。针对公司管理混乱的状况,主持制定了财务审计、党风廉政、人事管理、工程招标等七大类近100项操作性极强的规章制度,并汇编成册;二是按章办事。要求公司班子成员率先垂范。有一次,他因天降暴雨,行驶中致使公务用车机头受浸,修理花费了近10万元。按照规定,个人必须负担其中20%的费用,他二话不说掏钱赔偿,并主动做了检讨,以此来带动和维护制度管人的严肃性;三是理清权责。创造性地提出了“三管三放”,即管住决策权、放开经营权,管住进人权、放开用人权,管住工资总额、放开分配权,从而明确了集团与直属企业的责权利,发挥了各方的主观能动性,使宝恒集团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再次,是制定“扩大招商、夯实基础、搞活房地产、进军高科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紧紧抓住房地产和来料加工两个主业谋发展。如2002年4月,宝恒集团瞅准宝安土地竞拍的机会,果断决策,以1.29亿元竞得8万多平方米土地,并在一周时间内一次性交全额款项(大部分为公司自有资金),为宝恒增强发展后劲夯实基础。“三来一补”是深宝恒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焕坤跟公司同仁则在抓大项目上下功夫。有一次,爱普生公司提出扩大租厂房2.3万平方米,要求半年内交付安装使用。如此紧迫的任务,接还是不接?不接,将错失赚钱的机会;接了,怕时间太紧赶不及违约。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胆大心细的他果断拍板:先把订单拿到手!接下来,集团各部门分工合作,集中全力赶工期,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随后,宝深厂、万宝一厂、福安广场等项目,也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决定下来,由分管领导与所在单位共同抓落实,形成了成本低、工期短、质量好、效益高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日本的万宝致、爱普生、东芝、三菱和美国的艾默生等跨国公司均扎根宝恒工业园。在物业租赁方面,宝恒集团依靠良好的信誉,引进了“顺电”、“海雅”、“国美”等大型商业连锁机构进驻。这一切,都为宝恒集团的起死回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终于,在他接掌宝恒集团后7年的时间里,即累计实现净利润5亿多元,由一个被深圳市列入整顿的企业,华丽转身为全市资产质量最好的上市公司之一!
中粮集团收购宝恒后他被提拔到上一级的党委任专职副书记,并兼任中粮集团派出机构——中粮驻深企业管委会的副主任,协助集团领导负责管理中粮集团在深圳地区的十几家企业。延续着他一贯的低调、稳重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积极地工作热情,中粮驻深企业党委多次被评为深圳市的党建优秀单位,为中粮集团争得了荣誉。
古焕坤(右一)陪同时任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张高丽等领导考察调研
当人大代表,不负众望
古焕坤德才兼备,业绩不凡,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信赖,因此多次被推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还曾担任市人大常委会城建环资工委委员、市人大城建规划专业小组副组长,曾被人大常委会评为优秀人大代表。虽然平时工作繁忙,但他时刻不忘关心国家大事,关爱特区事业,关注社会民生,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并形成提案,建言献策,积极履行人民代表的神圣职责。
2004年,他和毛伍元、苏伟光等10名人大代表一起,向深圳市人大提交了《关于将低保对象、失业伤残军人的医疗救助纳入医疗保险体系的议案》,就解决低保对象、失业伤残军人无钱看病的难题,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财政、劳动、卫生、社保部门配合,制定《深圳市低保对象、失业伤残军人参加医疗保险实施方案》,由政府尽快颁布实施。针对随着香港回归祖国,特区政策的普适化,以及深圳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特区管理线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的交通拥堵等问题随之而来,古焕坤等10位代表于2006年两会期间,提交了《关于撤消经济特区管理线(即二线)或对其进行重新规划整治的议案》,建议尽快撤消特区管理线或考虑新增加进出关口。针对深圳商品房价格增长过快,他提出了《关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抑制房价过高的建议》,提出要加大对土地清理的力度,打击投机炒房活动,公开房产地产信息,竭力平抑房价。布吉河下游有明显漂浮物,深圳水环境改善不力,他质疑:深圳在环保上花了多少钱,钱是怎么投进去的,哪些有效果,哪些没有效果,为什么没有效果?哪些做了,哪些没做,没做是谁的责任?红绿灯设置不合理,人为地造成交通堵塞,古焕坤呼吁交通部门除了在红绿灯时长设置前进行科学全面的车流量和人流量的测量外,还应该在设置后定期跟踪,调查红绿灯时长的有效性,并建议交警应该勤上岗,以便及时发现红绿灯时长提供依据。如何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提高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他认为,应该从公务员的考核问题上制定详细的程序,多一点民主。最好能够让人民群众直接参与,或者采取网上考评等手段。“单靠政府部门机关内部的考评,是考不出来的。”
左起:古焕坤、古党常、古志宏、古建中、古达祥、古军荣
爱家族家乡,热心公益
古焕坤出身客家农村,世代农民,有着特浓厚的思乡情结和家乡观念,对家乡人民怀有深厚感情。他情系桑梓,热心公益,乐善好施,经常帮助弱势群体。20世纪80年代初,他获悉家乡要修建学校,尽管当时自己工资很低,仍多次主动捐出1000多元支持教育事业。2001年,他回老家探亲时,看到村里的教学楼破烂不堪,是当时全镇最差的危房学校。教学设施也严重缺乏,恶劣的教学环境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不少孩子宁愿走远路,也要到别的小学去读书,他感触良多!因此,他主动牵头发动莲高外出乡贤,共商改建学校大计,并带头捐资26万元,共动员乡亲捐资200多万元,为村里建起了一所高标准的全县最好的村级学校。学校竣工时,他又倡议成立了莲高学校教育基金会,再次带头捐助10万元。他的儿子、儿媳在结婚时利用婚假期到学校义务支教,礼金10万元也捐给了教育基金会;孙女、孙子出生后,又分别捐出6万和9万元共15万元到基金会。在他的带动下,各界人士共捐资200多万元,使莲高村实施奖学助教成为典范。华阳中学莲高教学楼,莲高村两座方便村民出行的大桥,全镇最早铺设的近五公里的水泥路和明亮的路灯以及村的祠堂、池塘、球场、绿化、自来水等村容村貌公益事业项目都是他组织、发动、带头捐助的善举。古焕坤为家乡做好事、办实事的善为,在众多乡亲中被传为佳话。
姓氏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她积淀着中华民族的血脉、国脉、文脉,维系着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形成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命信息学遗产;纵观古氏三千多年历史,其文化亦然。
“承认落后、认识落后、不甘落后”,古焕坤深刻意识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里不能没有“古氏梦”!为了推动古氏文化传承与创新,促进交流,致力于古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古焕坤与古达祥、古秋来、古军荣、古小彬等,以“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为宗旨,倡导成立了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古焕坤受聘为荣誉会长。
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最早的经济特区,为支持全国各地古氏宗亲维护、祭祀祖坟、祠堂和修谱,建立以深圳为中心的经济支撑和通讯网络、书报刊物等联系平台,在兴国富民的现代化道路上,培养出“一代更比一代强”的无穷古氏子孙以“光耀古氏”,古焕坤又积极筹备成立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得到在深宗亲的热烈响应,古焕坤家族带头捐资60多万元。
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古焕坤把抱负、热忱与才华毫不保留地奉献给部队并在军旗下茁壮成长!脱下戎装后,无论在哪个岗位、身任何职,他都保持着干事创业的满腔热情,用公而忘私的品行影响人,以勤勉果敢的态度带动人,将个人的智慧转化为集体的力量。朴实而不平庸,睿智兼具勤奋,这就是古焕坤的力量之源。
(资料来源《向军旗报告》、《特区人物志(深圳卷III》,标题为编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