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 族谱当先
——《蜀南古氏族谱》序
撰文:古小彬
左起:古发付、古小彬
两年前,南溪县教育界知名人士古仁田宗亲,通过网络上的古氏史料板块,认识了我,并与我多次电话、信息、邮件的沟通与交流,相识恨晚,相谈甚欢。仁田宗亲还提及南溪古氏家族正在筹编《古氏族谱》之盛事,我见南溪古氏宗亲对编修族谱的领导班子落实得当,大家热心其事,亦乐观其成。
话说2008年5月,当四川省隆昌县举行《隆昌县古氏族谱》发行典礼之际,我受隆昌宗亲古昭平、古家湘等盛情邀请,前往祝贺。期间,还与来自南溪的草茂、世槐、仁田、仁华等宗亲第一次谋面,并抽空到南溪县走访,对正在编修的南溪《古氏族谱》进行了初步探讨,提议将周边县市的古氏家族进行联谱,得到宗亲们的赞同。
这次蜀南六县(南溪、富顺、江安、长宁、兴文、宜宾)古氏联修族谱工作,甚得南溪古世槐、古草茂、古仁田及其他各县诸宗亲之大力。今《蜀南古氏族谱》编竣,既是蜀南古氏大家族的伟大创举,又是同宗之间的族情与亲情的深层凝聚,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体现,特撰文祝贺!
众所周知,族谱是和正史、方志一样重要的历史典籍,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族谱不但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具有寻根留本、清缘备查、增知育人、血肉联情、承前启后之作用,她还是宗法思想、家庭道德、家族制度、经济、民族、人口、人物、民俗、宗教、华侨、教育等方面研究的重要素材与史料。并且能够比较真实地了解当时的历史面貌、时代
精神、社会风尚,了解在那个历史背景下人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但是,要修好族谱却并非易事,马虎不得,特别是在支脉源流、迁徙时间上的考究,更花费时间,稍有懈怠,就会出现讹误。
譬如,原南溪县《古氏族谱》,分别把古弼(北魏宰相,河北人)、古之奇(唐朝才子)、古冶子(春秋时期勇士,山东人)、古初(东汉孝子,湖南人)、古牧(东汉名士,四川人),列为父、子、孙子、曾孙、玄孙等关系。殊不知,时间、地点与人物的关系,是判定是非的主要依据,如此明显的错误(此种错误现象,并不是只出现在南溪《古氏族谱》中,川渝多处的族谱都有这种现象),确实贻笑方家了。
又如,原长宁县《古氏族谱》记载:“三十世祖风度公,妻罗氏。古风度和古刚皆倜傥出群,勇胆过人,力能扛鼎,兄弟(堂)同于乾隆十五年(1750年)庚午科中武举……而古风度则于甲戌科(1754年)考中武进士”, “四十四世祖成学公(1633-1703)年,妻任氏,生于大明崇祯六年七月十八日卯时,故于康熙四十二年癸末年正月十一日亥时”。我们不妨梳理一下,发现族谱中的“33世祖”古风度于1750年中举,而“44世祖”古成学,却出生于1633年。从“33世”至“44世”这11代人,从生活时间上、世次辈份上,直系关系都不成立,也是让人笑掉大牙之事。
再如,江安县之古氏,有入川时间、入川前的祖籍地、入川人物,可谓时间、地点、人物三要素俱全,但古仁田宗亲和我遍查手中所有古氏族谱,都没有查找到线索。甚至还对“应斌、应怀、应清”的“应”字辈,与客家话相近的“运、永、裔、亦”等字辈人物,进行比对通查,都没有结果。在甚感遗憾的同时,我们还是相信始终会有线索浮现的那天,我们期待着。
修谱是件大事,编修人员的担子都十分重,责任非常大。以古世槐、古草茂、古仁田、古仁华、古仁杰、古照仁、古贵廷、古文彬、古正常、古子先、古伟、古仁惠、古炆峰、古明星、古世彬、古永等为编辑队伍的成员,在编修过程中,多方调查、走访,查族谱、谒碑碣,旁参正史、方志之外,还综合性地修正旧族谱的讹误之处,把错误降到了最低。并化繁为简,力所能及地将各个支系脉络理清、理顺。以通俗的语言,配以图片,做到图文并茂,使读者能够读懂古氏家族辉煌史的同时,多一份情趣,多一份依恋,多一份敬意。
在这次的联谱工作中,有些县市的古氏支系,因为先祖入川后没有续修族谱,或族谱在“文革”、“破四旧”期间遗失,造成祖籍地与先祖脉络无法稽考。编修人员尊重了历史事实,没有乱接支脉世系,或揣测其接近之世次,而是将遗留的问题留待以后慢慢考证,避免了再次造成讹误,因为大家都相信终有一天会水落石出,还宗亲们一个满意答卷。毕竟目前汉族古氏家族,主要有四大脉络:唐朝末期自山西省南迁至江西省的古云应支系,宋朝初期自河北省南迁江西省的古志道、古向道支系,宋朝自河北省南迁至江西省的古良材支系,明朝初期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出的支系。虽有其他小分支,但未构成大脉络。就以唐朝古云应支系为例,递传至第六代古全规、全望兄弟时,经一千余年的发展壮大,后裔的辈份产生很大的悬殊,如古全规派下,已经传至第46世;而古全望派下,十一世祖古革的后裔亦有43世者,古巩的后代则多在36、37世。所以说,同一祖先繁衍的后代,在同一年代中,辈份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故而没有采取估约祖先的辈份的方式去做。
在这里,我顺便将“湖广填川”的特殊历史背景与迁徙地的关系,作个简要介绍。因为当前川渝古氏,基本上是“湖广填川”时“填”来的,祖籍地在江西赣中南、湖北麻城、广东梅州地区及福建客家地区等。
左2古仁田、右3古世槐、右1古草茂
我于2002年执笔编著的《古姓史话》,就提到:“湖广,是地区名。宋代有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到了元代,朝廷设立湖广行中书省,管辖地域为荆湖北路、荆湖南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相当于现在的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明代的时候,划分为湖广、广东、广西三个布政司,这时的湖广,泛指湖南、湖北二省。”
“湖广填川”这一历史过程确实是存在的,这是在元朝末年、明朝初年、清朝初年连续进行的长期的移民运动。特别是清朝初期,四川在清初顺治元年(1644)历张献忠起事攻入四川后,建立大西政权,多年的屠杀,人民外流,田园荒芜,户口凋零,战乱历30余年之久。继之康熙十三年(1674)吴三桂反清,先后大规模战争,生灵涂炭,形成地旷人稀,正是“有可耕之地,而无可耕地之民”。清王朝建立之初,基于事实,权衡内外与社会状况,先后相继采取了移民垦荒的措施,如顺治十七年(1660),四川各地奉命招民垦田;康熙十年(1671),清廷颁行四川招民条例,命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可谓是清初“湖广填川”开始。康熙十二年(1673),清廷在四川实行招民垦荒,10年起科,就是移民开荒者,耕种满10年才征税。康熙二十九年(1690),清廷又规定凡留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其地亩给为永业,后来人们称“插占为业”,就是垦荒者自己划占一片土地为自己垦殖的田业。康熙五十一年(1712),清廷令各省编审人丁,将增加之数进行统计上报,另立清册,永不加赋;这一年湖广人民来四川垦荒者甚多,湖广人民来巴州垦荒者自此年开始,移民浪潮一直延续到清世宗雍正六年(1728)。雍正七年(1729),清廷准各省入川人民每户酌分水田30亩,或旱田50亩。从清世祖顺治末年到清圣祖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的60多年间,入川移民达100多万,其中因湖广人民移居四川的占多数,所以“湖广填川”成了后代川渝人对移民的通用语。
2008年12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召开“‘移民文化与当代社会’学术研讨会”,邀请我参加。因我要参加其他会议,实在抽不出空前往,但我为该会撰写了一篇《川渝客家古氏源流概述》论文,文章提到:“(客家古氏)入川祖有元朝1人、明朝6人、清朝70余人,其中江西武宁县1人、遂川县12人、瑞金县1人、于都县1人、安远县1人,湖南宜章县3人、岳阳县2人;湖北麻城县7人、荆州1人;福建平和县2人;广东梅县4人、兴宁县1人、五华县40余人、平远县1人。”这是2008年的资料,当然,随着对古氏文化的不断挖掘,现在整理出来的数字肯定有所增加了。
在研究过程中,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我们祖先自湖广来到四川的营生状况?以及路途遥远,又是怎么来到四川的呢?
蜀南古氏清明会 古草茂会长讲话
根据川渝古氏谱牒资料,我们不难发现:
永川县《古氏家乘》记述:“古习文,系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琴江都横流约(今五华县安流镇)地名小塘生长人氏,康熙戊子年(1708年)上四川营谋生理,乾隆元年丙辰(1736年)创业田产,地名四川东道重庆府江津县思里五都七甲。”
富顺县《古氏族谱》记述:古汝选,广东省长乐县南门赤梓树下(今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人,“于雍正十年(1732年)壬子十二月十三日由赤梓树下起程,一路福星,迁移到四川省富顺县下东路古佛场,佃田耕种十年。”又“于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回到长乐,将(母)卓祖妣之金骸,携至四川省安葬”。
泸县云锦《古氏族谱》记载:古维连,“系广东省惠潮道直隶嘉应州长乐县梅林约(今五华县梅林镇)两口塘老屋基生长……(雍正年间)到四川省,在下南道直隶泸州安贤乡六甲,地名石马场脚下冯石踏屋基,写来佃种。……佃种多年以后,有了银钱,买来自己耕种。”
隆昌县《古氏族谱》记述:“(古维天)公世居广东省兴宁县下堡下车,至大清雍正五年(1727)丁未岁,率领二子次曰文贵、四曰文辉,自广东‘遵示’迁于四川省叙州府隆昌县东乡三里地名五坡场立宅置业。”
而入籍重庆江津的古三立,原籍广东省嘉应州长乐县琴江都(今五华县梅林镇琴口)洋坪约嵋山下,父子九人,一路同行,“乾隆四十二年(1777)丁酉岁新正初八起程,至四月初八日,到四川省重庆府江津县中白沙白家垣子栈宿,后移于名门镇思里七都七甲地名九树湾。”(重庆江津《新安堂古氏族谱》,古宗扬等编,清朝同治五年[1866]手抄本)老幼一家九口,长途跋涉,翻山越岭,整整行程了三个月,才“移”到四川江津落脚生息。
如此等等,我之所以较累赘地罗列这些史料在这里,目的就是要让我们古氏后人,洞悉祖先入川时沿途的奔波,要行程四五个才能抵达四川,靠租佃别人的田地来营谋生理,稍有发展,还不忘回到祖籍将母骸移葬于四川祭祀。我们要从中领悟先祖创业的艰辛,弘扬传统的勤、俭、孝、悌之优良美德。
为弘扬古氏宗族灿烂的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在古世槐、古仁田、古草茂、古照仁、古仁华、古贵廷等的共同主编下,《蜀南古氏族谱》翔实地记述了古氏源流与播迁史,真实地还原了古氏历史人物,纠正了旧谱存在的讹误,增补了新的文献资料,续写了一篇篇绚丽的瑰章。并采取联谱方式,节省了资源,联络了亲情,促进了团结,增强了凝聚力。更为重要的是:家家有据可依,户户有谱可查,不再支脉紊乱,脉系难分,修谱者劳苦功高也。
正本清源,族谱当先。当这部沉甸甸的《蜀南古氏族谱》捧在手中时,我们的热血顿时沸腾!一页页的谱牒,一行行的字里文间,无不让我们喟叹祖先的伟大!先祖们为了国家的繁荣昌盛,为了子子孙孙的长远发展之计,响应朝廷政策,远离粤赣鄂故土,筚路蓝缕,历尽艰辛,来到天府之国,扎根蜀南,
创建家园。是啊,敦亲睦族,血永远浓于水!
蜀南人杰地灵,民情敦厚,文风颇盛。自清朝初期古氏居蜀南以来,诞生了军政工商学农等各界英才,如:清朝同治年间庠生古贤相;光绪乙巳年拔贡古贤模;黄埔军校毕业生、国民党部队少将古柏清;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抗美援朝,并多次立功授奖的古剑超;南溪县第一个中共党员, 18岁就担任区委副书记,后来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委员长、李先念副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的古世槐;当代知名诗人古照仁;南溪县教育界德高望重的领导古仁田;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校军官、中国农业银行宜宾市分行副行长古仁华;享誉四川省内外的民营企业家古草茂;四川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宜宾市拔尖人才古利奇;高级工程师、副厅级干部古德军;南溪古氏家族中第一位女副县长古德芳;四川省达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挂任国家发改委副司长古正举;抗击“非典”先进个人、巾帼文明标兵古仁惠;哈佛大学博士后古良才,以及被宜宾市政府授予“宜宾市见义勇为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70后古氏女杰古熠,等等,佼佼出众,令他族刮目相待。此实乃先德有灵,后裔有福,亦期将来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今蜀南六县古氏第一次联谱成功,诚表热烈祝贺的同时,还要对所有参与编修工作的宗亲们所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地敬意与嘉佩,您们辛苦了,您们做的是一件功在千秋的伟业。
小彬不才,以“源自亶父,望出新安,支系赣粤,脉衍蜀南”共勉。
古小彬 参加 川黔渝古氏大联谱发行会
作者简介:古小彬,1971年出生,江西省瑞金市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华古氏》总编辑,古家酒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从事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研究30年,涉猎诗词文学,尤其是在海南客家、古氏文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图书馆论坛》《客家研究辑刊》等报刊发表文章40余篇,参与编辑、总编、编著的学术书刊(含族谱) 80多部。所著《海南客家》是海南客家学术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创作“古邑情,客家亲”被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选用为主题词。曾兼任北京联合大学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第五届顾问、海南儋州客家联谊会副会长等十几个社会社团职务。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片《客家足迹行》、南方卫视《岭南风情画》《一方水土》、海峡卫视《客家人》、江西卫视《今日赣鄱》、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等专题片(或专栏)受采访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