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通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一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显贵家族。《辞源》解释为:郡中显贵的氏姓。
首先我们要了解“郡”的意义。“郡”是古代行政区划名,周朝时期,全境分为百县,每县有四郡;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置三十六郡,以统其县;隋唐以后,州郡互称;宋代之时,州府之设取代郡的区划;到了清朝,郡亦成了府的别称。
郡望,又称门族。用郡望表示姓氏的显赫,则是从东汉开始,在魏晋南北朝时为最为兴盛。清代史学大师钱大昕在《十驾斋养新录•郡望》中也说道:“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单寒之家,屏弃不齿,而士大夫始以郡望自矜。”足见郡望之荣誉,关系非同一般。
在南北朝时,氏族又按郡望权势又分为甲、乙、丙、丁四等为贵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按士人等级高下,立为郡姓:三世三公的叫膏粱;有令仆的叫华腴;尚书、领、护以上的为甲姓;九卿如方伯的为乙姓;散骑常侍、大中大夫的为丙姓;吏部正员郎为丁姓。
古氏家族,在南北朝时代郡(今河北省蔚县)有一位叫古弼的,仕北魏,累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职宰相权,立为甲等贵族,望标新安郡。
新安郡在今河南省新安县,这里是汉代古氏50世古承纪、51世古相臣父子的旧居地。古承纪和古相臣均被封为关内侯。《辞源》解释的很清楚:关内,指函谷关,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移置于今河南省新安县东北。
根据宋代郑樵编著的《通志》及明代廖用贤编著的《尚友录》记载,古氏还有新平、河内二个郡望。
新平郡在今陕西省彬县,这里原是古氏鼻祖古公亶父祖居地。汉代为漆县地,汉献帝建安年间(196—219年)置新平郡。据《太平寰宇记》载,新平三大姓为古氏、附氏、异氏,足见新平古氏人口之多,蔚为望族。宋代苏东坡在黄州的挚友古耕道,就是新平人。
河内郡是秦朝实行郡县制时始置,当时全境有三十六郡(后扩至四十八郡),河内郡即在其中,治所在怀州(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至西汉元始二年(2年)仍置,治所未变。南北朝时享誉该郡的古氏骄子,是名载《北齐书》的古道子。古道子以秀才起身,(《辞源》载:汉武帝元封四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历检校御史、司空、田曹参军,为官有干局,以强济知名。
在这里特别要说明的是,目前有很多姓氏著作及古姓族谱,均误载新安郡在山西省大同府代县,文章说:“查廿五史《魏书•地形志》载:武州有新安郡,其地在今山西代县西。”
但查《魏书•卷一百六•地形志》,出现三个新安郡。其一,在洛州(注明魏太宗[409—423年]置),洛州领六郡十二县,其中有新安郡,领新安、东垣、河南三县,四百九十户、一千九百一十一人。其二,在义州(注明兴和二年[540年]置),义州领七郡十九县,其中有新安郡,领西垣、新安、东垣三县,三百九十四户、一千五百九十五人。其三,在武州(注明武定元年[543年]置)领三郡四县,其中有新安郡,未领县。从地域上看,洛州的新安郡和义州的新安郡都在今河南省新安县一带,武州的新安郡在山西与河北接壤地段。从时间上看,洛州的新安郡是在魏太宗时(409—423年)就已出现,义州的新安郡是在东魏兴和年间(539—542年)置,而武州的新安郡则是在东魏武定元年(543年)置。前者较接近古弼生活时代,且又是古承纪父子的封侯之地。
【本文系古小彬撰写,请转载者注明,切勿侵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