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维修隆昌县祖诵公墓的报告
◎ 四川隆昌 古 乔
2008年至2013年清明节,在众宗亲的倡议和期望中,我们维修了祖诵公墓等先祖坟墓4座、重立损失墓碑16座、为古家坳鹅堂官主墓前立碑5块,礼赞和承孝碑石刻宗亲410余人姓名,投入资金23933元,其中回收新编族谱款5050元,宗亲自愿捐资19320元,历时6年完工,特报告如下:
在维修古家坳先祖坟与重立石碑中,成立隆昌界市镇古氏宗亲会,选举产生了会长、副会长及秘书长成员,通过了宗亲会简章,提出了倡议书,逐步完善了古氏宗亲会内部管理,清明节基本规范了常态化。
入川始祖古祖诵公生于1688年,系南迁28世祖,卒于清乾隆初期,原居于广东长乐县赤紫树,现地名广东五华县华城镇高华村。清朝初期,因四川战乱和瘟疫连年不断,人口锐减,遍地荒野无人耕种,《隆昌县志》记录当时总人口才2万余人,在湖广镇四川移民运动中,清朝指派男人三丁抽一入川,古祖诵公时年47岁,生有五子,公不愿骨肉分离,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迁移四川,逆长江到隆昌界市镇五里野鸭池石子山,看地势平坦,粮田肥沃宜安家,随迁的有27世刘老祖母和28世叶祖母,跟迁的有声文、弘文、达文、象文、元文等十余口人。因刘祖母不能远行,只能抬竹杆入川,请二人帮工和挑夫一并入川安家至到去世。
当时清朝廷指定土地并插杆为界,因土地荒野人口稀少,一家能种多少自行决定。祖诵公以石子山近二平方公里以内安家置业,先在石子山左斜坡下修建简易草房,当时条件极差,公一家吃苦耐劳,艰苦奋斗,可说没有先祖的艰苦就没有我们的今天。随着时间推进发展,公一家子孙后代繁衍生息,因人口增加,将续存部分银两修建了古家老瓦房,事后根据石子山地势较高,又修建了古家院子,人随地形长期久居,久而久之,人们改称为古家坳。
自古以来树要分叉,人要分家,这是自然规律。到清乾隆时期,声文公一家分家迁移到荣昌盘龙镇刘家桥,弘文公、达文公和元文公也相应的移迁到犍为县各立门户,后人称古家坳基地,留下清明田地和部分宗亲,子孙后代在各地繁衍生息。但宗亲还是经常交往,每年生招满日,逢年过节经常会集,特别是清明节要敬老给先祖上坟等。
重庆荣昌、四川隆昌两地古氏宗亲联系紧密,乾隆时期在荣昌修建了古氏祠堂,成立了古氏荣昌联宗会,每年清明节时会集。
我祖入川近三百年历史了,这是古氏家庭宗亲血统组合的一个大家庭。
清嘉庆年间,29世祖象文公逝世,享年81寿,卒后人评价高。30世祖荣南公45寿早逝,生下仕华、智华、道华、宣华、祥华、琼华六兄弟,谢祖婆万古艰辛养育六弟兄,后人诗曰:婆婆可谓女丈夫,早丧公公把家扶,上有老翁姑又死,下无妹嫂子尤孤,从前苦处询难表,自后安闲犹可书,年方七十乃终平,……
谢老儒人是杰出的伟大女性之一,我们维修先祖坟,就是追思先祖,永世不忘谢祖母婆的恩情。清嘉庆年间,仕华、智华、道华三兄弟均享80岁寿以上,人称耆老,受人尊重。清道光年间,古家坳33世祖古贵盛公作诗曰:
我祖世居在广东,满门富贵受皇封。
大清雍正乙卯岁,移往四川祖诵公。
五代儿孙数百口,级房居住一方中。
虽然未有功名份,亦克勤俭衣食丰。
学者敬将族谱录,耕夫悉识我家风。
子孙代代即绵远,伦数尊卑自由宗。
古氏家族能立足古家坳,主要族内团结合作,和睦相处,无论亲疏远近,宗亲每年过节吃团年饭,家庭有难共度担当,尊老爱幼,精心养育子孙后代。
清道光与咸丰年间,古贵忠、古贵盛等先辈,他们一生勤学上进,艰苦奋斗,先后建立了柏梓园庄院和蔡家寺古家新房院,在当时方圆十余里振兴古家坳家族。前世不忘后世人,在民国时期,古佰伍、古传贤、古威、古志和、古传炉、古照熊等,是一代杰出的人才。新中国建立后,古传庆、古传桃、古家湘、古勇、古燕、古家惠、古传方、古传华、古苇等一批优秀人物,继承古氏家族传统,教育子孙后代要耕读为本,好学上进,立家族于不败之地,为社会多做贡献,希望后人永远光彩发大。
在维修先祖坟墓和重立碑中,宗亲踊跃捐资,其中:古乔3000元、古燕2000元、古传湘1000元、古剑1000元等,以及古波、古传庆、古家先、古家江、古传方、古传根、古传华、古传海、古传桃、古传刚等分别捐资500元以上,同时出钱出力的还有古传火、古波、古家明、古家永、古家连、古传安、古传东、古家栋、古维江、古家书等,后人永世不忘。
维修祖墓和倡议人员:古传安、古传东、古传高、古传火、古传炳、古传礼、古传刚、古乔、胡家江、古家先、古家孝、古燕、古波、古卫、古传方、古麟、古家多、古家明、古家游、古家连、古家致等。
责任与策划人:古乔、古家先、古家江、古家孝、古波、古传东、古家连、古家明。
(原载《中华古氏》2014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