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耕雨种二十年 四海遍开古姓花
——从事古氏文化研究与传播20年略述
□ 古小彬
古氏是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有着悠久的历史、辉煌灿烂的文化。
数千年来,古氏大家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耕读传家,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热爱生活,关心民生,充分利用各自的资源优势,发挥聪明才干,为社会谋福祉,为国家作贡献,从而诞生了可歌可泣、枚不胜举的杰出人物,衍生了许多世代口碑相传的传奇故事,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因此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得以承传,传统文化得以弘扬。
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怀宗念祖,敦亲睦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饮水思源的举措,常常表现在“寻根”、“谒祖”、“修祖墓”、“建祠堂”、“编族谱”、“宗亲联谊”、“氏族恳亲”等这些事情上。
说起对族谱的认识与了解,得缘于少小时期家父的口传。
那时,经常听父亲谈起与“族谱”相关的话语,譬如:“查看一下族谱,对祖先的墓葬所在与方位要搞清楚,不要拜错祖先了”、“要把去年生卒、嫁娶的人名,誊写到‘鸿丁谱’上,以备将来修族谱只用”、“六月六,晒谱日,这天把族谱拿出来晒晒,就不会被虫蛀”等等。也就是在那时起,对“族谱”充满好奇心,总想揭开那神秘面纱,也激发我对族谱的浓厚兴趣,敦促进着要去弄清楚各个支系的源流与分布。
大陆族谱,在历经文化大革命之后,尚存无多,所以,要查找各系的谱牒,则困难重重,个中辛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及的。
路不行不达,事不做不成。
我从1991年涉足古氏文史资料的采集工作迄今,时光已经跨越了20个年头,我亦从20岁的小伙,已经步入40岁不惑之龄。但在这20年采编的岁月里,寒来暑往,可谓历尽艰辛,饱经风霜。今将20年来的历程,择其一二,简述于此,以期读者知悉史料来之不易,吃水不忘挖井人,须当好好珍惜与爱护。
二十年的概念
20年是一个什么概念呢?人生苦短,20年,从哇哇落地嗷嗷待哺的幼儿,到青春少年,是一个充满憧憬的年华;是一个饱受父母疼爱、从父母怀抱步入求知校园、走向社会的美好光景。20年,是一个从懵懂少年,走向意气风发的中年;是一个对事业、对生活、对万物充满激情的岁月;也是人生之中最闪光、最精彩的转折点。20年,也是一个从中年迈向老年的阶梯,犹如日暮一般,失去了原有的绚丽与光华。
20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也许在这20年里,你的生活过得是那么的潇潇洒洒、丰富多彩;也许你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过得是那么令人惬意神往、悠闲自得;也许你在这20年里,创造了百万、千万、亿万的财富,让儿孙几代人享用无穷;也许你此前20年的努力,已经为将来的20年铺就了平坦道路。
而我的20年,却投向了枯燥乏味、毫无经济价值的古氏文化研究与传播,孜孜不倦,乐此不疲,夜以继日,埋头苦干,足迹遍及全国20多个省。转眼间,已是20年。
二十年内的古氏研究成果
在谈及挖掘、整理古氏文化的过程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我在这近20年里所编辑的古氏文献成果与古氏文化传播的状况:
1994年:主编《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与古奠基主编);
1995年:主编《新安古氏八修谱》(与古芳清主编);
1997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与古国瑞合编);
2000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台湾版》(与古国瑞合编);
2000年:主编《周都寻根》;
2000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与古培才合编);
2002年:编著《古姓史话》;
2003年:主编《三台县新安堂古氏族谱》(与古松元合编);
2003年:主编《新都县新安堂古氏族谱》(与古松元合编);
2006年:编著《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合编);
2007年:主编《古氏文选·古代卷》(与古培才、古军喜合编);
2008年:主编《国学家古直》(与古向明合编);
2008年:主编《新安堂古氏大宗谱》(与古焕球、古国瑞合编);
2009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二卷》(合编);
2009年:总编《古氏史志·第三卷》(与古军喜、古昭平合编);
2009年:总编《古氏史志·第四卷》;
2009年:策划《华夏“古姓”五千年》电视纪录片(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收看);
2010年:主编《西林公系古氏族谱》(合编)。
在网络不盛行的时代,我亲自采访调查、主笔撰写、费尽心思整理编辑的古氏文献,可以说为联络海内外古氏宗亲,起到非常积极而坚固的桥梁作用。
特别是在当今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网络上,只要搜索相关古氏的文史资料,可以说大部分都出自我编写的文献,如《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一书里,足足10个页面转载我的调查成果;又如执笔编著的《古姓史话》一书,全书内容一字不漏地被载入网络。此种宣传方式固然可以接受,但转载者殊不知采集资料的艰辛,连最基本的作者姓名,总该注明一下,以示对我的尊重吧。
涉水跋山做调研
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闭门是造不了车的。为获取第一手古氏文史材料,就必须亲赴各省作田野调研。因古氏家族,多聚居乡村僻壤,故而挨门问路,走村串户,每天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但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乡下交通不甚便利,没有出租车,不管路途远近、不管刮风下雨,都难以阻挡采访路。
犹记在河北省采编时,从报章里获悉蔚县下宫村乡有古氏,于是乘车前往蔚县,转乘至下宫村乡的巴士,待下得车来,时近下午四点多。经询当地百姓,得知苏贾堡村有古氏居住。可是从下宫村到苏贾堡,尚有一段路程,没有公交车前往,也没有摩托车可以出租,不得已,只得徒步前去。俟抵达苏贾堡村时,已是傍黑六点多钟了。
进得村来,未悉哪家是“古家”,也只能见人就询。幸好村民热心肠,见我是外乡人,问明我的来意后,便亲自带我去到古氏长者家。
其实,在十几年的采编道路上,徒步两三个钟是家常便饭之事。如在海南岛采编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衣服淋湿,脱履淌河。又如在湖南省调研时,步行两个多钟,翻山越岭前往古姓村寨,等等,举不胜举。
住通铺、啃馒头、吃快餐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在早期的采编岁月里,因为是自费,为节省开支,每天在外的开销都是计划经济。早上赶车,往往顾不及早餐,即使吃得上早餐,也是五角钱两个馒头了事。而午餐、晚饭,则是以两元、三元的快餐来填饱肚子。
在南方诸省尚且习惯,因为快餐都是以米饭为主。但在中原、乃至北方,餐饮多为面食,初虽不适应,但面食份量大、汤水足,亦能饱餐。
到了晚上,奔波了一天,甚感疲惫,多渴求美美地、暖暖地睡上一觉。但条件所限,我只能选择车站旅馆,不仅仅是因为赶车方便,更主要的便宜,三元、四元就可以住上一宿。
诚然,三元、四元的床位,可不是独立房间(独立房的床位价格,要偏高五、六元左右),而是通铺,一个房间五六个床位,住宿人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有时睡到半夜仍有投宿之人。呵呵,如此通铺,想要休息好是不太可能的。但多年如此,习惯罢了。
近在咫尺不相识
2009年4月22日,我和台湾宗亲古国瑞、古汉金、古进昌等,前往四川省雅安市拜访宗亲。首先,我从报章媒体里获悉雅安南郊乡澄清村有古氏,便驱车前往澄清村。
澄清村“古国瑞”医生向我们介绍说,这一支没有族谱了,他们村是从望鱼镇大河乡那边迁过来的,以前拜祖时要拜三个桌子(估计是三个祖先牌)。因为他们的源头在大河乡,我们于是转道大河。
在大河乡(今望鱼镇周河村),经路人指点,要我们去找到“老辈子”古宗仁。古宗仁是一位六七十岁的前辈,石匠,住在山腰。我们爬上山去,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在打石磨,而这位老者,就是村人所说的古宗仁。
古宗仁放下手里的活,端了几碗茶水出来招呼我们,当听说我们要看看他们的古氏族谱资料时,宗仁前辈脱口而出地说:你们要去广东,去找古小彬,古小彬那里有好多。
我们一听,很是纳闷,是不是他们村里人也有人叫“古小彬”(因为澄清村有位“古国瑞”与台湾“古国瑞”同名同姓),族谱在他手里。后来古宗仁解释说:古小彬是广东那边的,出版了好多古家书。
至此,我们才明白他所说的“古小彬”就是我。而我和古宗仁从未谋面,真是近在咫尺不相识,只缘都是古家人。
住在茅草屋的遐思
采风生涯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我们预期所想的那么乐观。
1996年,我辗转来到了四川某古家村,因为山路,道途狭小,恰值阴雨天气,走在泥泞路上本来就特别的吃力,再加上背上行囊,可谓一路走来一路愁。
抵达古家村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在一位刘姓老伯的指引下,我叩开了古振伯的家门。振伯获悉我的来意之后,很热情地招呼我坐下。振伯带着我走访了几位长者,我只能在他们那不完整的口述中,整理出这一支脉的源流与概况。
晚饭时分,振伯家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位乡邻,很是热闹。经振伯的介绍,才知道来的都是“家门”,因为我是“贵客”,所以邀约他们一起吃饭来了。
开饭了,饭桌上有四个菜:一碗干豆腐、一碗水豆腐、一碗青菜、一盘鸡肉。旁座的“德叔”说:难得见到家门,大家都很高兴,今天就像过年一样,因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家里才杀鸡、磨豆腐的,所以大家要吃好。受此厚遇,在不胜感激又感慨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宗亲们那份朴实与浓情厚意。
乡下的住宿条件不比城镇,振伯安排我住在他自己住的茅草房里。
我是第一次住茅草房。茅草屋收拾得干净,显得卫生,住下也觉舒服。可是,半夜里,隔壁猪圈时不时传来猪打架的声音,夹杂着半夜进山劳作的村民说笑声。好不容易睡着,却又被冻醒,因为山里风凉,茅草屋有好几个口子,山风就是从口子里侵来。
此时的我,不仅一次地问自己:我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啊?难道仅仅是因为姓“古”吗?姓“古”的人成千上万,有钱有权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不去弄清楚来龙去脉,我又何苦而为之呢?
转念一想: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谱牒了,而对古氏源流、古氏文化相对了解的,也就是这些老年长辈了,趁长辈们还健在,抓紧时间做个记录,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很珍贵,抢救性地挖掘、整理,编辑成册,对后世子孙也算有个文字交代。
我利用20年业余时间,一字一句记录、一点一滴采集,风雨不改,贫病无阻,加班加点、毫不懈怠地汇编成册,完成了这份神圣使命,使古氏灿烂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让古姓绚丽之花在五湖四海遍开。
古氏家族是一支非常庞大而优秀的家族,我为自己姓古而骄傲。
时值《古氏渊源暨分支·修订本》出版,撰写数语,与诸君共勉。
2011年3月21日 于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