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族谱略述
撰文:古小彬
族谱,又称谱牒、家谱、家乘、宗谱、世谱、统宗谱、会通谱等,是一个家族之中的生命史,家族的发源、生息、繁衍、荣衰、升沉、婚姻、文化的全过程,都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它与正史、方志一起,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历史学大厦的三大支柱,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族谱是以记载父系家族世系、人物为中心的历史图籍。它的创建起源很早,随着《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的考古发现,译其所记载的是远在商朝时期的“家谱刻辞”。
谱牒之词,初见于司马迁名著《史记·三代世表》,文章说:“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古时传世的“谱系”著作有专记战国前帝王与诸侯士大夫家系的《世本》、专记先秦帝王诸侯谱系的《世谱》、以及专载皇家世系的《帝系谱》。到了东晋,员外散骑侍郎贾弼之编撰有《姓氏簿状》,为天下十八州700多姓作谱传,誉为谱学大师。在南朝,有官修《百家谱》、《十八州谱》等谱学专著。隋代,姓氏谱籍较多,且以郡谱为常见,如《冀州姓族谱》、《洪州诸姓谱》、《吉州诸姓谱》、《扬州谱钞》等等。
唐代以前的族谱,归属官修,国家专门设有谱局机构,内设总纂、主修、调查员、誊写员等人事。编修族谱的内容,大致包括:谱名、谱序、凡例、谱论、世系谱、迁徙图、源流考、人物传、恩荣录、艺文志、遗像、坟茔祠庙图、五服图、族产、契约、字辈谱、族规、家训、领谱字号等,尤以世系谱和人物传为主要核心。
族谱官修,还为上层人物“门当户对”联姻方式提供查询服务。特别是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族谱也成了世族间婚姻与仕宦的主事依据,并得以迅速发展。宋代以后,官方修谱的传统禁例被打破,民间私家修谱才盛行起来,且一般都在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族谱、家谱亦进入寻常百姓家门。
古姓自古公亶父肇姓以来,虽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在数千年中,究竟编修过多少次族谱呢?目前无法了解。官修时期的族谱,未见流传。
笔者在中国大陆二十多个省(包括自治区、直辖市)采编,接触过近百册古氏族谱(族谱目录见附录部分),较有价值、且目前遗留下来对西周至唐代世系记述较完整的《四川省川东道重庆府璧山县天池古氏谱》,清代古洪兴撰的谱序中也清楚地说明该谱是从富顺县张家桢父子处取回,历代谱序已失记。
在南方以唐末山西古云应为南迁始祖的族谱中,要数广东省梅县(旧称程乡县)和五华县(旧称长乐县)的《古氏族谱》较为完整、全面,它与江西省宁都县横塘《古氏族谱》不同之处,就是在历代谱系都完整的情况下,还能洞悉修谱的时间、撰序者谁。但江西谱有谱规、族约、家训等,广东谱却缺之。
谱 序
从目前遗留下来的五华县《古氏族谱》序中,可以看出广东省古姓第一次修谱时间是在宋仁宗皇祐至嘉祐七年间(1049—1062年),由时任殿中丞、勋都骑尉的古宗悦所修,但这次修谱时的序文已失。到了宋代绍兴十四年(1144年),古革、古巩在梅州分了家后,各自修谱、各撰序文,是次序文方见谱传。因这次修谱的序文是海内外古姓家族中所见最早的谱序,最具代表性,今转录古革撰的《新安郡古氏族谱序》,全文如下:
新安郡古氏族谱序
古氏,盖姬姓也。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昔, 太王居邠迁岐,称古公,其后,以为姓。古,谓古姓,为太王后也,太史叙之详矣。然后世子孙,固有究其传、探其源,实始于山西河东,故今岐梁之间,古氏之姓,往往居多。自历代载之史传,名誉显著,尚有拓焉。汉有忠臣古道子、又有孝子古初,蜀有广陵功曹古牧,魏有尚书古弼,北齐有中散大夫古起;唐有县令古之奇,作《县令箴》入于文选,又有飞狐县令古玄应。自唐末由鼻祖二十五府君,本河东人也,任洪州通判;生七府君,任虔化县令;生二十府君,任秘书郎集洪州书记;生十九府君,任揖大祝;生三府君,任窦州都监史。生六子:长曰十一府君讳全交,居古云;次曰十二府君讳全规,居江右;三曰十四府君讳全则,居白沙;四曰十五府君讳全望,居增城,生子延绶移居梅州,传成之;五曰十六府君讳全让,居惠州立溪场;六曰十七府君讳全赏,居圳边。奕世相传,子孙历仕。我宋勃兴,削平僭乱,混为巨宇。端拱间,曾祖成之中程宿榜,连名二十八宿之列,授棉竹县令,以词学独冠炎荒,厥后逍遥物外,脱履尘寰,何其异也。皇祐中,驰名屋场,联荣仕籍,独祖宗悦,拔擢勋都骑尉。及父凤仪,升潮典郡,荣耀乡里,禄及其亲,福荫后裔,流芳余庆,既炽且昌。至毕暂榜,革偕二弟堇、巩忝窃上第,获继祖风,徒劳州县三十余年,仕途艰险,颇厌尘劳,隐居于逸老堂。偶因闲暇,览旧祖图,列为家谱,贻传子孙,使之知所自出,益知艰难之业,敦亲睦族之谊,共为激劝,以绍箕裘,咸遵诫训,庶有祖而有宗,无忝于前人耳。赞曰:
亶父积德 古氏流芳 蛰蛰螽斯 暨炽且昌
继厥云礽 列祖有光 辑斯谱牒 庆绪绵长
大宋绍兴十四年岁次甲子菊月
十一世孙潮州知府、中宪大夫 古 革 谨书
此后,古姓在每次修谱时,都会将前几次修谱序文转载编入,以方便后人知道修谱人的思想出发点、经过以及所寄予的厚望。
谱序一般延请那些取得一定功名或有很高誉望的本族士子、或外姓社会贤达撰写,从而提高氏族声望,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如明代洪武年间,广东梅县在第三次修谱时,请原任五军都督府参议、后任程乡县知县的樊思明和洪武五年壬子科解元、任职程乡县儒学训导的刘德海分别撰写《古氏宗谱引》和《新安古氏家乘记》。到了万历年间第五次续修时,则请广东省潮阳县人林大春撰序。林大春是一名进士,两奉敕谕总理两浙学政、参与预修《世宗皇帝实录》、任职浙江等处按察司副使,他撰的序文,议人叙事,文笔精炼,深受世人好评。特别是对古姓的迁徙记述,历来为学者摘编引用,如香港《崇正同人系谱》、近代客家学者罗香林教授编著《客家源流考》等,都在对古姓源流历史的阐述时,引用林大春的《古氏重修族谱序》文。这里不妨也摘录一二句,以飨读者:“古公自豳迁岐,以基文武之业,由微至著,如瓜之由小至巨,绵绵不绝也。至卜世卜历,子孙千亿,蕃衍而为千百国,其盛如此。其后支分派别,遂因以古为氏。汉魏齐梁之间,以古著姓登朝者不乏。迨及唐季,散居河洛,有列郡县、入秘书、典郡、都监者矣。至宋,由北而南,则自增城君全望始。”“夫增城君始迁,是犹漆沮之土也;梅州卜宅,犹岐下之居也;至绵竹、潮州而始大,则家道亨矣,是犹丰镐之盛也。”
与福建省长汀县毗邻的江西省瑞金县古姓,虽在明初拓基,却以忠厚传家,耕读为本,至清代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续修族谱时,因族中没有显赫人物,只得硬着头皮请县中望姓杨氏家族的杨以兼撰写序文。杨以兼在县中是知名学者,进士出身,还担任过康熙庚午科河南同考官,更主要的一点是因为他系古家亲戚,不请他写哪有更好人选?杨氏在《瑞金带溪古氏谱序》中也毫不吝笔地写道:“家本诗礼,业惟耕稼,越先朝万历年间,必伟公初得蜚声庠序,今距其世已数十年矣,卒未闻有继必伟而起者。”读来无不发人深省,激发上进。
与瑞金县相邻的宁都县,是南方所有古姓的祖籍地。世居该县的古全规后裔,于乾隆年间发起续修族谱,时有本族进士古宗泰,即将上任知县,来拜谒宁都古氏祖祠,恰逢这次修谱盛事,欣然提笔作序,以表孝思,以励后进。序文如下:
重修全规祖族谱序
从来分姓受氏,或以国号,或以官封,流传蕃衍,遂为著姓望族焉。稽我古氏,实姬姓也。昔太王去豳迁岐,称古公,前谱序之甚详。自汉以来,居官以勋业政绩显于史册间者,代不乏人。至唐末有廿五府君,本河东平阳人,任洪州通判;传七府君,任虔化县令;传二十府君,任秘书郎集洪州书记;传十九府君,任揖大祝;传三府君,任窦州都监,生六子,各择里而居。其次曰十二府君讳全规翁,传至延昌公,居江右虔州,由虔州复徙梅川,世代相传,亦叶蕃衍,学业勃兴。宋、元、明朝,登贤书、选明经,以词学昭著者,邑志斑斑可考。然究其居处,自立之公生子四:长曰大评公,仍居城东,次曰大朋公,传至德仁公,居本邑固厚横塘,又有世泰房迁于广信府贵溪县等处。元延祐间,大承公系下,云将公由宁都横塘迁居瑞金带溪,为瑞邑肇基祖;团将公徙居广昌白水镇等处;雅将公徙东粤,子姓亦繁,居处亦广。康熙丁酉年间,家焕士君等目老谱遭兵燹,残篇所遗,世次多讹,恐族人相似如秦越,爰是倡首联族豪杰,校阅世次,理明昭穆,精明详确,成而付梓,越今届六十年矣。去岁宏波君与嗣君震乾,欲继前人之志,商诸族中鲁韶、先展、冠上、信夫、会午、亦洲等诸君,仍遵前谱规例,翻刻重修。今岁宗泰叨祖福荫,忝入春闱,荣膺上第,迨京邸,旋诣各房家庙拜谒。倏值稿成付梓之际,予薰沐详览,见其世次井然,昭穆秩然,懿行芳规,有所字表,生娶配有所稽,殁葬疆界有所定。使后之人,一览斯谱,莫不知木本水源,共兴发家昌宗之志哉。予固敢书数言,俾之简首,以昭诸君,斯举诚无忝乎古公之世德,不坠前人之大业耳。谨序。
时
皇清乾隆四十年岁次乙未冬月吉旦
赐进士第、文林郎、即选知县 嗣孙宗泰 顿首拜撰
不管在哪个时期写的谱序,其内容都谈及姓氏来源、家族人文状况、迁徙路线、倡修者谁及修谱的经过,昭示后人应引起重视,“家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功用与国史相提并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