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丹心筑戏台 别开梨园万枝春
——访潼南戏王古大明
撰文:全洪辉
古大明
古大明:1948年出生,重庆市潼南区玉溪镇人。潼南区第三届戏协主席。潼南县检察院副处级退休干部。历任潼南县委组织部干事、县纪委常委、副书记,县老龄办主任、人事局副局长,县政法委副书记,县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协理员、高级检察官。《遂潼铜古氏族谱》副主编、古氏文化促进会遂潼铜理事会第二届理事长。
我算不算戏迷,姑且不论,但我眼中的潼南区第三届戏协主席古大明,绝对是。
我属不属牛,姑且不论,但我眼中的原潼南县纪委副书记,绝对是。
他是牛翁,潼南戏曲天地的“老黄牛”。
天赋戏童
古大明,1948年出生于潼南县玉溪乡青石坝。玉溪乡座落在700公里涪江的600公里段,青石坝隋598年在此置遂州治所。青石坝可算是涪江水流冲积而成,其文化气脉与底蕴,早已穿越时空一千五百年,沉淀在这片土地。
玉溪乡有座禹王宫,不管它矗立年代几何,给古大明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木板木柱木梁木门木角楼木厢房木雕的古戏台。
古大明的童年,他跟鲁迅《社戏》里的双喜、阿发比,更有一片解放区的天。他的童年美而自由,只要听到锣鼓响,那脚板就跑得欢。他的祖父虽是农民,种地累了,抽袋烟的功夫,都要哼几句“猛张飞喝断当阳桥”,父亲是县城工作人员,周末放学就可以去城里过过戏瘾。五六十年代的戏曲可说是老百姓的精神文明之宝啰。
古书记说,十几步能走海角天涯,七八人能挡千军万马……哪吒、许仙、诸葛亮……把我的心装得满满的,用梦话就可写篇好作文。这话一定不假。
潼南剧协一行参加重庆大足首届川剧艺术节
红色戏谜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浩劫,给中国带来了一片惊天动地的红。古大明的“红”是以“专”作铺垫的。1966年10月18日,这个日子对于古大明终身难忘。
古大明说,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读过农中,做过班长,我的身份是初中生兼生产队会计,当年水竹湾到刘家祠进行班级牵移,我带领同学们,没叫过苦,没喊过累……作为进步少年,他有资格在完成作业并做完生产队上的账后又走十几里夜路只要鸡鸣五更早时能准时到达米心电灌站,就是第一大胜利。第二大胜利是搬运土石加固沟渠。
原来古书记与我的故乡米心还有如此的联系,那些渠干路可是我放学后的黄金跑道呢。我还记得米心中心学校的王爷庙演出个川剧《水漫金山》,当时我恨不得把法海用瓶子装起来。米心是不错的,出过川渝有名的川剧名角“活曹操”唐彬如,区作协主席蒋芸徽与唐先生沾亲,据芸徽主席说他儿时看到过唐家很多的艺术珍藏,周恩来总理还接见过唐先生。米心乡几位戏曲届的文化人都与其有渊源联系。
那几个月古大明挤出吃饭睡觉的时间看到了唐先生及其弟子出演的多部川剧,戏瘾如种子发芽,至而根深蒂固。
古大明最震撼、最恢宏的事件发生在1966年,1966年在中国历史的年轮上实有些蜷曲而灰暗,然而在古大明的心里却染了一片红。
作为进步青年,百里挑一,古大明坐上了比自行车雄伟、快速的汽车,在鼓锣的欢送下,一天时间从潼南奔赴绵阳,两天两夜乘火车抵达北京。北京东西长安街,百万青年高呼“毛主席万岁”,最幸运的是,伟大领袖毛主席坐着敞篷汽车,车从10米开外缓慢走过……这一年他热血沸腾,加入了共产主义青年团;那一周他喜出望外,看到了京剧之外的几出样板戏。
文艺战士
1968年,20岁的古大明,足够魁梧,一帆风顺地应征入伍。部队是青年成长的大熔炉,尤其是正义与奉献注满灵魂的古大明,参加了艰苦奋斗的“三线支左”——撬石,扛土,洞隧作业……1970年他前线入党,身为班长,他获得了“用毛泽东哲学思想带兵的标兵”“五好战士”“学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等称号。
五年的劳动锻炼,磨砺了他不怕困难的意志;五年的语录歌、忠字舞,蓄积着他单纯的进步能量。这为他后来成为优秀教师、优秀团干部奠定了强大之基。
古大明退伍,即考上了遂宁师校,在学校团委会任过副书记,在教书几年与任潼南县团委少先队总辅导员中创造了佳绩,获得过城关小学“县优秀教师”,他是征文、运动会等一系列文体比赛冲锋在前的组织者、实践者,他曾出席过地区、省,尤其是第四次全国辅导员夏令营,1979年《星星之火》报道了“潼南13万少年儿童戴上了红领巾”。
古大明先生与川剧艺术家梅花奖得主蒋叔梅女士留影
艺业先锋
古大明干一行,爱一行,也胜一行。
在县检察院、纪委工作期间,他申请下到乡村,鹅毛大雪满天飞,他编快板,说三句半,投身到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与社员们摸爬滚打,三个月没回过一次家,老百姓的事样样皆息息相关,他走访调查,所写的信息简报、调研文章获得重庆市二等奖,工作岗位上他被评为“重庆市社教先进文艺干部”,退贤改非后2016年仍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五好老干部”……古大明,1983年任组织部干事、纪委秘书,1992年任人事局副局长兼老龄办主任(主管老干部们的文艺生活),1994年任政法委副书记,2000年任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协理员,2003年改非任检察院调研员。
有了这样的思想与经历,铸就了他服务人民、引领潮流、肩扛红旗向前冲的品格。
他的精彩不胜枚举,此略过古大明重要的工作业绩与众多的荣誉奖励。我着重要记录的是他对潼南戏曲事业的贡献,且看——
梨园戏翁
根于儿时的戏曲梦,古大明的文艺装点着他的生活,也影响着他人。
随着电视、电影、歌舞厅的兴起,古老的昆、高、胡、弹、灯的慢节奏、细品味的川剧逐渐缩小了人群,增长了年龄。
2004年,潼南川剧叫停。服装、道具、场地一无所有,人员一盘散沙。跟古大明一起焦虑的老戏骨杨芝桃、陈元钦、陈德安等商量着挽救这古老的艺术。通过酝酿,古大明迎难而上,四处求助,在市政协副主席窦瑞华、县长宁光贤、县政协主席王忠德、副县长黄公元的支持下,2005年4月,“潼南戏曲爱好者俱乐部”成立了。由此集合了周汝年、刘光德、陈德安、邱慧、陈昌龙、陈昌顺、何恩德、刘成文、章金全等演艺人员。由于向外发展经济,川剧团被歌舞厅租用,没场地、缺服装道具,怎么办?他们就自筹资金,找亲朋,找企业赞助,向遂宁租借。这当中少不了魔嘴皮、受冷遇的无奈,古大明说,一定要熬熟这锅粥,让趋于无业的演职人员有所依赖!他组织人员亲赴成都购置音响,远奔陕西买回一些闲置的戏曲服装、道具,充分动员一些缺乏信心的老艺人,比如,杨绍毅在文革中受过迫害,害怕这是“封资修”而心有余悸……古大明又从重庆“火把剧团”请回陈立根(其父陈文庆是著名的“川剧花脸”,曾做过川剧团团长),请他任导演。他们组织人员在川剧团巷道、金鸭坝演出,靠微少的票务维持,可谓筚路蓝缕。
为了发展,古大明鼓着一股劲去联系单位、企业,如为交通局编演《两个老汉夸工路》,2008年大旱,他就主持编演《抗旱魔》,由此也得到了县委副书记孟德华的肯定,2009年正式成立“潼南县戏曲协会”,在人、财、物方面纳入财政预算,可以说,2009-2017年,古大明带领潼南川剧艺术家们创造了辉煌,这一段可算是恢复了潼南“川剧戏窝子”的声誉,是潼南川剧的黄金时期。其中有建筑商吴长龄、谭仕华出资搭建了戏台,陈元钦、廖纯刚也大力支持……
在古大明作戏协主席间,古老的川剧又萌发了新枝,演员们有了施展才华的精神家园。他们每月逢八演出,明台、座唱、玩友风生水起,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以及区内节庆,他们演出了明台300余场、座唱200余场,大小剧目600多个,观众蔚然成风,达30万余人次,让古老的川剧在潼南大地上焕发了青春。比如《御河桥》《武家坡》《双八郎》《杀狗惊妻》《大医杨淮清》《不朽的生命——杨闇公》……
潼南的川剧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2005年起,在古大明策划组织下,潼南举办了“川渝戏剧论坛”“川剧名角展演”,2009年,川渝两地名家集聚潼南一连四天同台献艺,参加的有国家一级演员、国家非遗传承人、戏剧“梅花奖”得主杨昌林、沈铁梅、黄春芳、蒋淑梅等,潼南可谓万人空巷。2012年更是挖掘整理演出新剧目最多的一年,先后演出了《反徐州》《八阵图》等12幕经典历史剧,先后策划主编出版了三本书——《潼南川剧》《梨园风彩》《渝潼晚霞》,协助拍摄了《廖静秋》专题,全国播映……
2014年,古大明主持编演的现代廉政川剧《情怀》(杨宏、张登素担任主演)登上了央视的《法制频道》,被《重庆日报》高级评论员丁华乾评为“用戏曲进行反腐教育的标本”,轰动全国,《光明日报》《中国检察报》《重庆日报》《重庆戏剧》纷纷报道,香港凤凰卫视也进行了转播,赞扬潼南川剧塑起了一块“文化惠民的潼南样板”。这一切少不了古大明的辛勤付出,也感谢潼南历任各层领导刘祖礼、孟德华、辛国荣、陈春贵、周自果的直接关怀。
在古大明的主持下,潼南戏剧协会还在2017年历时四个月成功创编了现代川剧《大医杨淮清》(该剧中闇公之父杨淮清行医救民惠及百姓,教子革命改变中国)分别在双江静秋舞台及区委党校多次演出,其“清白传家”“悬壶济世”不畏牺牲的家国情怀、教化之功影响深远。
为推动潼南文旅,邀请《中央音乐频道》在金福岛举行的“美丽中国唱起来”大型演唱活动中,潼南川剧演员邱慧、张登素得到了著名歌唱家白雪的高度赞扬。
为挖掘艺术苗子,在古大明的策划下,征得政府支持,批准了四所学校为“川剧教育传承学校”。2017年12月,市文旅委、市教委将潼南戏曲协会命名为“重庆市川剧教育传承基地”。2005年至2021年近十七年,古大明始终坚持一个信念——坚守川剧阵地,弘扬民族文化,攒下的服装、道具价值40余万元,那俨然式微的川剧在潼南大地上依然绽放着独特的风彩。
古大明先生和原全国人大付委员长廖汉生的夫人扬佰琳在双江古戏台观看川剧时留影
老骥催鞭
自称域外工作者的古大明早已在戏剧舞台上以他时而粗犷、时而柔婉的歌喉和那一步一态娴熟的专业人的风彩,完成了从戏迷到戏骨再到演员的蜕变。
他用他的忠诚、执着、奉献感动并带动着文化馆的刘玉婷、胡章飞、贾涛、管黎黎以及学校的梁波、严思明、陈晓琴包括笔者我等加入到唱腔与鼓乐的练习中;他身体力行,以老有所依老有所乐的信念,让60、70、80、90后的川剧艺术赓续活跃,挽救了“潼南戏窝子”的荣光;他从未停息用他那最本真、最原始、最深刻的戏曲之爱,耘植并传播着忠、孝、节、义的传统美德。
他丹心烛明,老骥催鞭,他是“潼南戏翁”,他是“重庆好人”。
2021.11.27于风垭六楼
作者简介:
全洪辉:笔名泓一飞,重庆市潼南一中语文教师。潼南区古诗、新诗学会副会长,戏协副主席,杨闇公研究会副会长,区“非遗”委员,重庆市新诗学会、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重庆市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诗刊》子曰诗社社员,《中华文学》签约作家,《涪江诗韵》《涪江诗潮》《马掌铁》副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