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乌县文物保护单位:古氏瑺公围
【古氏文化促进会寻乌理事会供稿】 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沁园春古氏瑺公围,是2017年赣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赣南围屋抢救性保护维修实施方案》中,列入了2018年维修名单中的客家围屋之一。
瑺公围即瑺公祠,位于寻乌县篁乡塘背村(现为晨光镇沁园春村)古氏人文中心,是塘背村的宏伟地标,远近闻名。古瑺公是明朝自广东迁入寻乌的第四世,后传十余世约四百年后才初修族谱,对初始建祠经过缺失记载,现难以查考,实为憾事。瑺公祠占地近4000平方米,背靠山峦重叠,远处为丛山峻岭,门前视野宽扩,远近峦山环拱,环境优美,宜居宜息之地。
(古邵华拍摄)
根据族谱记述,该地最早为寻乌古氏二世祖文四公建造屋宇以避风雨。随后,瑺公、珣公居住于此,建有祠宇未署祖讳,是否瑺公所建,难于参考,清朝咸丰丙辰年(公元1856年)被毁。瑺公披荆斩棘,四面田山皆其手创,功德兼隆,宜享俎豆,祠应为瑺公为基祖,即为瑺公祠。时在清光绪五年(公元1881年)上栋颓倒,祖牌几乎倾倒。众议将十四世以上无论公私公堂田租自光绪七年起统收三年,按户摊派,仁人孝子多捐,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兴工修建,八个月后完工,修建后祠堂墙壁雕镂,更加牢固美观,富丽堂皇,庄严肃穆。但不幸于1931年6月13日,土地革命期间因战乱被彻底焚毁。
现在的“瑺公祠”是在1931年被焚后的废墟上族人惨淡经营重建起来的。资金来源于山、田公尝租金、族人集捐。建造格局不同于往昔,以求建设简朴合理,节省费用。故祠内设八柱围拱的大天池,采光通风及佳。清末举人鹿苹,为祠堂门前石柱题写过春联:“塘水日来温,洗砚欣观鱼唧墨;背风田更暖,扶犁喜见燕衔泥”。联中嵌入了塘背村“塘、背”二字,体现了耕读传家的人文底蕴。
在重建后的瑺公祠内,设立过孔子之位,供求学者祭拜;创办了“昌明小学”,为村中儿童求学之所;解放后设过生产大队、小学、人民公社。祠内设立图书馆,馆藏商务印书馆的“万有文库”供族人借阅,提高族人文化素质。2006年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设立“万村书库工程”,2012年被江西省新闻出版局授予“农家书屋”,赋予了瑺公祠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涵。
(古小彬2009年拍摄)
(古小彬2009年拍摄)
(古小彬2009年拍摄)
(古邵华拍摄)
(古邵华拍摄)
(古邵华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