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 岱
【古小彬简历】
古小彬,男,汉族,1971年出生,江西瑞金人。社会科学研究学者。从事客家文化、姓氏文化研究,涉猎诗词文学,注重田野调查,曾自费、耗时30多年前往20多个省市进行调研,记录下许多珍贵史料。尤其是在海南客家、古氏文化研究方面,有所建树。
古小彬先生是渡琼客家那大联谊会(1991年)创始人之一、世界客属第23届恳亲大会主题词“古邑情,客家亲”创作者、“中华古氏网”创建人、《古氏通讯》(后改刊为《中华古氏》)创办人、古氏首次恳亲大会提议暨策划人、中华志愿者协会会员、古家酒业(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华古氏》总编辑,社会兼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行业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福建客家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客家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广东客属海外联谊会第五届顾问、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副执行长、海南省儋州市客家联谊会副会长、河源市古成之纪念馆筹建委员会委员、梅州市宋朝殿中丞古宗悦墓群文化景观建设委员会特邀顾问、宋朝梅州古氏三进士之母杨太夫人墓园文化景观建设理事会顾问。
古小彬先生勤于研究,编著宏富,先后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报》《三秦都市报》《深圳商报》《崇正导报》《梅州侨乡月报》《梅州日报》《赣南日报》《儋州报》《海口晚报》、《赣州晚报》《图书馆论坛》《寻根》《客家》《游遍天下》《客家研究辑刊》《客家源》《客家摇篮》《客家纵横》《环球客家》《四川客家通讯》等报刊发表学术文章、文学作品、新闻报道40余篇,参与编辑、总编、编著的学术书刊(含族谱)80多部。所著《海南客家》是海南客家学术研究的第一部专著;在古氏文化专题研究中硕果累累,被誉为古氏家族中的“当代司马迁”。是中央电视台大型系列片《客家足迹行》、南方卫视《岭南风情画》《一方水土》、海峡卫视《客家人》、江西卫视《今日赣鄱》、台湾客家电视台《作客他乡》等专题片(或专栏)受采访的学者。
古小彬 在认真工作着
▲ 上 篇 ▲
一、吃水不忘挖井人
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怀宗念祖,敦亲睦族,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而饮水思源的举措,常常表现在“寻根”、“谒祖”、“修祖墓”、“建祠堂”、“编族谱”、“宗亲联谊”、“氏族恳亲”等这些事情上。
古小彬常说:说起对族谱的认识与了解,得缘于少小时期家父的口传。 那时,他经常听父亲谈起与“族谱”相关的话语,譬如:“查看一下族谱,对祖先的墓葬所在与方位要搞清楚,不要拜错祖先了”、“要把去年生卒、嫁娶的人名,誊写到‘鸿丁谱’上,以备将来修族谱之用”、“六月六,晒谱日,这天把族谱拿出来晒晒,就不会被虫蛀”等等。也就是在那时起,古小彬便对“族谱”充满好奇心,总想揭开那神秘面纱,也激发他对族谱的浓厚兴趣,敦促着要去弄清楚各个支系的源流与分布。
大陆族谱,在历经文化大革命之后,尚存无多,所以,要查找各系的谱牒,则困难重重,个中辛酸,不是每个人都能体及的。路不行不达,事不做不成。古小彬从1989年初步追寻、至1991年正式涉足古氏文史资料的采集工作迄今,时光已经跨越了30多个年头,古小彬亦从19岁的小伙,也步入50知天命之龄。但在这30年采编的岁月里,寒来暑往,足迹踏遍祖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的600多个市县区(有些县区还不止一次前往),可谓历尽艰辛,饱经风霜。
古小彬接受电视台采访,介绍古家人文历史
二、寻宗访亲的三十余年
30是一个稀松平常的阿拉伯数字,30年则是一个人生的注脚!
30年,让人从呱呱落地、嗷嗷待哺的幼儿成为一名朝气蓬勃的青年,那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年华,也是让人从饱受疼爱的父母怀抱中步入求知校园、继而走向社会的青葱岁月。30年,是一个让人从懵懂少年迅速走向中年的精彩魔术;是一个对事业、对生活、对万物充满激情的岁月;也是人生之中最闪光、最精彩的转折点。30年,也是一个从中年迈向老年的阶梯,犹如日暮一般,让人失去了原有的绚丽与光华,却多了洗净的铅华。
在这30余年里,也许你的生活过得潇洒得意,肆意策马奔腾;也许你创造了无数的财富,让儿孙几代人享用无穷。而古小彬的30余年,却投向了看似枯燥乏味且毫无经济价值的“古氏文化研究与传播”,孜孜不倦、夜以继日为古氏文化传播与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并愿意为心中挚爱的古氏文化化身成为林中的一只鸟儿,每天将它歌颂,直到它变成广袤的森林,为天下古氏不断提供新鲜的精神食粮;30余来,为古氏文化走亲访友足迹竟已遍及全国20多个省,回想起往昔,他心中不禁有一种“噫吁嚱”的感慨。
宝鹰集团副总裁古朴教授(左)与古小彬 在河南开封参加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时留影
三、涉水跋山做调研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闭门也是造不出车的。为获取第一手古氏文史材料,古小彬决定亲赴各地作田野调研,因古氏家族,多聚居乡村僻壤,故而挨门问路,走村串户,每天在重复着同样的事情。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乡下交通不便,没有摩托车出租,很多地方从县城到乡镇的班车,每天只有一、两班。不管路途远近、不管刮风下雨,都难以阻挡古小彬的访亲之行。
在闲谈中得知,古小彬在河北省访亲时,是从报章里获悉蔚县下宫村乡有古氏,于是乘车前往蔚县,转乘至下宫村乡的巴士,待下得车来,时近下午四点多。经询当地百姓,得知苏贾堡村有古氏居住。可是从下宫村到苏贾堡,尚有一段路程,没有公交车前往,也没有摩托车可以出租,不得已,只得徒步前去。俟抵达苏贾堡村时,已是傍黑六点多钟了。进得村来,未悉哪家是“古家”,也只能见人就询。幸好村民热心肠,见古小彬是外乡人,问明他的来意后,便亲自带他去到古氏长者家。
其实,在十几年的访亲道路上,古小彬徒步两三个钟是家常便饭之事。如在海南岛访亲时,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雨,衣服淋湿,脱履淌河。又如在湖南省访亲时,步行两个多钟,翻山越岭前往古姓村寨,等等,举不胜举。
古小彬在古战林等一行的陪同下,在江西永新县调研
四、住通铺、睡牛棚,吃快餐、啃馒头
日求三餐,夜求一宿。在早期的访亲岁月里,古小彬因为是自己筹集经费盘缠,为节省开支,每天在外的开销都是计划经济:早上赶车,往往顾不及早餐,即使吃得上早餐,也是五角钱两个馒头了事。而午餐、晚饭,则是以两元、三元的快餐来填饱肚子。日后,深圳古辉先生经常说“冷水绑馒头,是古小彬老师在外经常经历的事”。
在南方诸省尚且习惯,因为快餐都是以米饭为主。但在中原、乃至北方,餐饮多为面食,古小彬说:初虽不适应,但面食份量大、汤水足,亦能饱餐。到了晚上,奔波了一天,甚感疲惫,多渴求美美地、暖暖地睡上一觉。但条件所限,他只能选择车站旅馆,不仅仅是因为赶车方便,更主要的便宜,三元、四元就可以住上一宿。
诚然,三元、四元的床位,可不是独立房间(独立房的床位价格,要偏高五、六元左右),而是通铺,一个房间五六个床位,住宿人员也是来自五湖四海,有时睡到半夜仍有投宿之人。呵呵,如此通铺,想要休息好是不太可能的。
有旅店投宿是很幸运的事儿。记得有次在重庆访亲,因当地宗亲居住环境较差,像样的房子没有几间,古小彬只能和宗亲主人一起,住在牛棚里。说是牛棚,也不完全准确,因为是木房子,上下两层,第一层放牛,第二层则铺上禾杆,放张席子,睡在上面也软软的“挺舒服”的,虽然有异味,或许太困顿了,竟然一觉睡到天亮。
古小彬在古洪政宗亲的带领下,来到贵州习水县调研
五、吃闭门羹,露宿街头
然而,在田野访亲中,吃住行方面,古小彬经历了一生难忘的“吃闭门羹”“夜爬货车”“露宿街头”,每每说起,他喉咙骨鲠,眼眶闪花。“露宿街头”,以前只是在书本上阅读过,在影片里看到过,根本没想到会发生在他身上。
1993年秋,古小彬在湖南郴州访亲,因下大雨天,走路较晴日缓慢了许多,回到了乡政府所在的街上,错过回城的班车,小小的街道没有旅店,唯一的一家饮食店也早早关门收市。天渐渐黑了,举目无亲,投宿无门,不得已,他只好在候车点的瘸脚板凳上时躺时坐,熬过一宿,待第二天中午12点,才搭上进城的第一班车。露宿街头的经历,后来在江苏省无锡市也发生过。
古小彬说:“今天谈起这件事,并不是诉苦,而是要让读者们知道,每一件事情的背后,都有着不同的辛酸。像“吃闭门羹”被拒之门外、“夜爬货车”赶往下一站,都是在田野调查的过程经常发生的。忆往昔,曾经的那份沮丧、那份酸楚、那份孤独、那份悲哀,历历在目,如今已成为人生的宝贵财富。
六、近在咫尺不相识
2009年4月22日,古小彬和台湾宗亲古国瑞、古汉金、古进昌等,前往四川省雅安市访亲。首先,古小彬从报章媒体里获悉雅安南郊乡澄清村有古氏,便驱车前往澄清村。澄清村“古国瑞”医生向古小彬们介绍说,这一支没有族谱了,他们村是从望鱼镇大河乡那边迁过来的,以前拜祖时要拜三个桌子(估计是三个祖先牌)。因为他们的源头在大河乡,古小彬一行于是转道大河乡。
在大河乡(今望鱼镇周河村),经路人指点,要古小彬们去找到“老辈子”古宗仁。古宗仁是一位六七十岁的前辈,石匠,住在山腰。古小彬一行爬上山去,老远就看见一老者在打石磨,而这位老者,就是村人所说的古宗仁。古宗仁放下手里的活,端了几碗茶水出来招呼他们,当听说要看看他们的古氏族谱资料时,宗仁前辈脱口而出地说:你们要去广东,去找古小彬,古小彬那里有好多。
古小彬一听,很是纳闷,是不是他们村里人也有人叫“古小彬”(因为澄清村有位“古国瑞”与台湾“古国瑞”同名同姓),族谱在他手里。后来古宗仁解释说:古小彬是广东那边的,出版了好多古家书。
至此才明白他所说的“古小彬”就是眼前的古小彬。而古小彬和古宗仁从未谋面,真是“近在咫尺不相识,眼看耳听已相惜”,只缘都是古家人。
古小彬在四川雅安,拜访古宗仁(左)老先生
七、住在茅草屋的遐思
编辑采风生不是游山玩水,不畏艰险才能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1996年,古小彬辗转来到了四川某古家村,因为山路,道途狭小,恰值阴雨天气,走在泥泞路上本来就特别的吃力,再加上背上行囊,可谓一路走来一路愁。抵达古家村时,已是下午三点多钟了。在一位刘姓老伯的指引下,古小彬叩开了古振伯的家门。振伯获悉古小彬的来意之后,很热情地招呼他坐下。古振伯带着古小彬走访了几位长者,古小彬只能在他们那不完整的口述中,整理出这一支脉的源流与概况。
晚饭时分,古振伯家陆陆续续来了十几位乡邻,很是热闹。经古振伯的介绍,才知道来的都是“家门”,因为古小彬是“贵客”,所以邀约他们一起吃饭来了。
开饭了,饭桌上有四个菜:一碗干豆腐、一碗水豆腐(这可是四川招待贵客必备的“豆腐花”哦)、一碗青菜、一盘鸡肉。
旁座的“德叔”对古小彬说:难得见到“家门”,大家都很高兴,今天就像过年一样,因为只有在过年过节时,家里才杀鸡、磨豆腐的,所以大家要吃好。古小彬受此厚遇,在不胜感激又感慨的同时,也深深体会到古氏宗亲们那份朴实与浓情厚意。
乡下的住宿条件不比城镇,古振伯安排古小彬住在他自己住的茅草房里。古小彬是第一次住茅草房。茅草屋收拾得干净,显得卫生,住下也觉舒服。可是,半夜里,隔壁猪圈时不时传来猪打架的声音,夹杂着半夜进山劳作的村民说笑声。好不容易睡着的古小彬,却又被冻醒,因为山里风凉,茅草屋有好几个口子,山风就是从口子里侵来。
此时的古小彬,不仅一次地问自己:自己这样做究竟是为什么啊?难道仅仅是因为姓“古”吗?姓“古”的人成千上万,有钱有权的大有人在,为什么他们不去弄清楚来龙去脉,自己又何苦而为之呢?他转念一想:现在很多地方没有谱牒了,而对古氏源流、古氏文化相对了解的,也就是这些老年长辈了,趁长辈们还健在,抓紧时间做个记录,哪怕是片言只语,也弥足珍贵,抢救性地挖掘、整理,编辑成册,对后世子孙也算有个文字交代。
古小彬(左三)一行在台湾访亲、交流
八、为100多个宗枝寻找到根源及相关成果汇编
有耕耘就有收获,有些人收获的是名誉,有些人收获的是金钱,而古小彬收获的是亲情、是快乐。
尽管古小彬投身家族文化工作已30年,耗费半生的心血与积蓄,也经历了靠借贷维持的苦日子,但那些都过去了。刚才都说了,古小彬收获了别人体会不到的快乐——为海内外100多个古氏宗亲(宗枝)寻找到了根源。譬如:
为广东省连州市鸬鹚嘴的宗亲找到根源。2002年,居住在广州的古细强宗亲通过网络联系上古小彬,无法判定其祖籍“斜坑”在何处。经过询问,得知其支系为客家人,应该是广东梅县畲江镇的“畲坑”。古小彬通过族谱比对,最终判定无误。
为广州市白云区太和镇古屋村宗亲找到根源。古小彬应太和镇古汉明宗亲的要求,帮助他这一支系寻找祖籍。据悉,该村老村长古炳均宗长曾多年带着族谱到广东梅县丙村镇一带寻根,一直没有找到。古小彬根据太和镇古屋村的古氏族谱线索,判定其祖籍应该在广东省蕉岭县谢陂村,并借2009年春组团到江西、广东联谊之机,与蕉岭县古金富宗亲联系,准备摆谱认亲。果不其然,族谱完全对接上。
为广东省惠东县稔山镇坝子村下坝古氏宗亲寻找到根。稔山镇坝子村下坝古氏一直口传祖籍在“齐昌”、在“五华”等等。而当地宗亲辈份却已经传到42世、43世,因此,古小彬首先排除“祖籍在五华”之说,并走访长辈、查看金埕(装尸骸的罐子)、抄写墓碑文、梳理传闻逸事、遍查族谱,亲赴广东兴宁水口、湖南炎陵三口等等地寻找佐证资料,最终将该支系与广东兴宁市下堡古氏支系完整对接。
为广东省惠州市惠城区惠环街道大岭下古氏宗亲找到根。2016年三四月间,古小彬经与惠环街道大岭下古伟明多次联系,得知该支系仅知从广东五华县迁去,但不知道属于哪一支系。博罗县古宏新宗亲一直在从旁协助,仍是悬案。同年7月份,古小彬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常务副秘书长古达清、五华县华阳镇大拔村宗亲古彩威,专程前往惠环平南村大岭下了解情况,将墓碑拍摄回深圳。后经认真查证,结论是:大岭下开基祖“奇猷公”是从五华县华阳镇迁去,属十三世祖琢宦公派下二十四世。奇猷公生三子:三连、祖祈、三才。与遗存的墓碑文“三大房”记载吻合。
他如:为广东汕头市潮南区雷岭镇古氏找到根源(广东五华迁入),为广东阳江市林冲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梅县莲塘迁入),为台湾新竹古氏找到根源(广东五华县迁往),为加拿大温哥华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梅县迁往),为四川成都市温江区古氏找到根源(广东普宁市迁往),为四川绵阳市古氏找到根源(广东五华县迁往);
帮助广东梅县大坪镇宗亲找到迁缅甸古氏亲人;帮助广东丰顺县砂田镇找到迁台湾古氏亲人;帮助马来西亚、新加坡、加拿大等海外古氏家族找到亲人……
总之,几十年来,古小彬通过手头资料,为几十个古氏支系找到根源,为100多位古氏寻亲人找到了亲属……传播正能量,古小彬在继续着。
古小彬在挖掘、整理古氏文化的同时,整理、汇编的古氏文献有:
1994年:主编《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合编);
1995年:主编《新安古氏八修谱》(合编);
1997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合编);
2000年:主编《古氏渊源暨分支·台湾版》(合编)、《周都寻根》,总编《古氏史志》第1卷(合编);
2002年:编著《古姓史话》(合作);
2003年:主编《三台县新安堂古氏族谱》(合编)、《新都县新安堂古氏族谱》(合编);
2006年:编著《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合编);
2007年:主编《古氏文选·古代卷》(合编);
2008年:主编《国学家古直》(合编);
2008年:主编《新安堂古氏大宗谱》(合编);
2009年:总编《古氏史志》第2-4卷(合编);
2009年:策划《华夏“古姓”五千年》电视纪录片;
2010年:主编《西林公系古氏族谱》(合编);
2012年:创办《古氏通讯》报(今《中华古氏》杂志前身);
2013年:创建“中华古氏”网;
2014年:主编《中国南康百家姓和谐城古氏宗祠竣工庆典纪念册》(合编);
2015年:执行总编《中华古氏总族谱》(古焕坤总编);
2016年:执行总编《中华古氏宗祠图志》(古焕坤总编),主编《祖德流芳——五华县华阳镇新田重建古氏古小彬池公祠纪念》(合编),参编《岭南首第古成之》;
2017年:执行总编《古氏历史人物绘像》(古焕坤总编)。
在网络不盛行的时代,古小彬亲自采访调查、主笔撰写、费尽心思整理编辑的古氏文献,能为联络海内外古氏宗亲起到非常积极而坚固的桥梁作用,他感到十分欣慰。
特别是在当今学习、生活不可或缺的网络上,只要搜索相关古氏的文史资料,可以说大部分都出自古小彬编写的文献,如《洪洞大槐树移民志》一书里,足足10个页面转载古小彬的调查成果;又如他执笔编著的《古姓史话》一书,全书内容一字不漏地被载入网络;其他学术论文等,亦举不胜举。古小彬在感到自豪的同时又有危机感,希望更多的古家人能够加入到古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中来。
古小彬在古雪、古成玉等的陪同下,去到四川叙永县苗族山区调研
九、打工攒钱来完成古氏文献
2010年底,广东省潮安县古镇成宗亲给古小彬电话,说几次想问他的工作性质是什么?谁给他发工资?
古小彬笑笑,坦言地说:自己现在还在打工,有一份工作做。而对于古氏家族的事情,是自己的兴趣爱好,有一份热情在里头,20年来,都是义务工作,没有谁发工资,更谈不上什么奖金啦。但在1997年下半年至1999年,古小彬在西安市古培才先生身边时,是古培才先生管吃住,每月给古小彬发工资,后因其他原因而无法继续。所以到2013年为止,都是古小彬自己想办法去筹集经费,在打工之余,来做这份工作、去完成这份神圣使命,使古氏灿烂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让古姓绚丽之花在五湖四海遍开。
30年来,因为那份执着、那份热爱、那份家族文化的信仰,古小彬一字一句记录、一点一滴采集,风雨不改,贫病无阻,加班加点、毫不懈怠地汇编成册,完成了别人不敢想、不敢做的事情。当然,唐僧西天取经也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获得。四川泸州企业家古雪说:“咱古小彬老师比唐僧幸运多了,没有那么多的灾难。”是啊,托古氏祖先洪福庇佑,古小彬取得了经,帮助到很多的古氏族人。但大家也深知古小彬常常被人误解、被人奚落、被人嘲弄,甚至被人侮辱,但他不去计较、不去解释,常说:对不明事理、不明真相的三季人,就让他们说吧,身正不怕影子斜,走好自己的路!
当我把古小彬的经历梳理成文字时,真正体会到他为古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道路走得非常坎坷,明白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因有人替你负重前行”这句话的涵义。
古小彬编著、总编的部分古氏文献
▲ 下 篇 ▲
十、激励殷殷,继续为古氏家族服务
2013年,古小彬在广州担任《广东教学》编辑时,与江西南康市(今赣州市南康区)古锦珠等宗亲一起,策划了在南康隆重举行的“中华古氏首届恳亲大会”,来自海内外的宗亲代表1500多人参会,可谓盛况空前。
同心千载痴情盼,守得云开见月明。
那届恳亲大会,特别邀请到了深圳市的古焕坤、古达祥、古秋来、古宁炽、古启云等政企界古氏宗长。在恳亲大会前夕,焕坤宗长、达祥会长、秋来会长、宁炽宗亲等,抽空专门约古小彬座谈,一起商议古氏文化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与发展等等。也是因为此次相见,以及古氏恳亲大会的成功举行,结束了古小彬当时独自为古氏文化努力的那种消极、悲观状态!
在古焕坤宗长、古志德宗长、古达祥会长、古秋来会长、古宁炽、古培才、古风、古为明、古锦珠、古邵华、古启云、古伯龙、古汉彬、古东升、古爱华、古均平、古东华、古南溪、古梅添、古耀群、古忠民、古志永、古剑莹、古昭平、古草茂、古树芳、古正忠、古晓辉、古志坚、古伟宏、古家聪、古福林、古桂标、古辉、古法成等等众多宗亲的鼓舞、激励下,古小彬重整精神,再次满怀信心地投入到建设古氏文化大平台的工作中。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2013年下半年,在古焕坤宗长、古达祥会长、古秋来会长、古军荣会长们的精心策划、安排下,古小彬开始了新的征程,参与到以古焕坤宗长为荣誉会长、古达祥为会长,古秋来、古军荣等为名誉会长,以“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为宗旨的“古氏文化促进会”工作中。
古焕坤、古锦珠、古达祥、古秋来、古旗高、古昭平、古小彬、古邵华、古树芳、古子隆、古汉金等参加古氏恳亲大会时合影
十一、各界对古小彬的勉励
石祥将军:古小彬的精神,是2008年让我最感动的事情之一
当《国学家古直》(古小彬、古向明主编,香港新闻出版社出版)出版后,于2008年11月8日,在古直的家乡梅县、在古直亲自创办的梅南中学,举行隆重了“《国学家古直》一书首发暨‘古直纪念广场’落成启用仪式”,以及“学习古直精神研讨会”系列活动。
参加活动的领导、专家、学者有:著名军旅作家石祥将军、原梅州军分区司令员古国檀将军、原中国国家队主教练曾雪麟、原中纪委机关党委书记晨崧、著名学者罗可群教授、《诗词之友》主编张脉峰、梅县副县长李丹玲、梅县教育局局长赖启忠、梅县文联副主席谢芳、梅南镇党委书记叶世震、梅南中学校长卢振君、《国学家古直》主编古小彬、古向明等数百人。
梅州市发展战略顾问、深圳市文联副主席、研究员杨宏海发来贺信中说:“由古小彬、古向明君主编的《民族精英、爱国义士——国学家古直》一书,以生动的史实、丰富的资料,全面反映了古直先生的爱国精神、高风亮节与学术成就,让人们从中看到一位现代著名的革命家、教育家、文学批评家与客家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大形象。对两位编者所花的心血,我表示由衷的敬意”。
在“学习古直精神研讨会”上,当古向明向大家介绍古小彬是一边打工一边编书,且编著出版了十余部书籍的艰辛历程时,会场当即响起热烈的掌声。而古小彬《在〈国学家古直〉首发式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中,也特别提到编辑《古直》的主旨,以及编辑中费尽心血,从选题、采集史料及图片方面,下了一定功夫,甚至获取了古直之子从未见过的古直年轻的部分相片,等等。石祥将军听完古小彬的发言,感慨地说:“古小彬十余年如一日,既要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又要潜心学术研究、著书立说,兢兢业业,很不容易,也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古小彬的精神,非常可贵,是2008年让我最感动的事情之一”。
石祥将军是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专业创作员、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专业作家,全国第五届人大代表,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理事。大家耳熟能详的歌词《十五的月亮》《八一军旗高高飘扬》《高举亚运火炬》就是石祥将军的代表作。
古国檀、石祥、罗可群、古小彬、古向明等参加研讨会
台湾学者古奠基评古小彬(2009年):
小彬宗台:《古氏文选(现代卷)》《新编古氏人物录》《古氏春秋》三册,均是十六开线订精装本。从外观看,就给人一种大方美观的好印象。一次出版三巨册,在现代古氏宗亲中,只有今年才39岁、年富力强、有志气、有勇气、有魄力、有毅力的古小彬宗亲,才能做出辉煌的成就,这成就既难能又可贵……详细阅览一遍,可说是以往出版的古氏文献的总整理、总结集,而又增加不少新资料,真正可说是内容充实,资料丰富,编排恰当,印制精美。凡是古云应的后裔,都应该向您一鞠躬,感谢您的辛劳,敬佩您为古氏宗族所做的贡献。
著名美学家、作家、博士生导师古风教授谈古小彬(2009年):
古小彬宗亲开始研究古氏文化,大约是1990年代初期。那时,他才不过是一个20岁的毛头小伙子。但是,他人小志大,立志要编写“古氏文献丛书”。我与小彬是在1994年2月经古远清教授介绍、通信认识的。当时,他是为编写《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而向我约稿的。
最近(即2009年),古小彬来信说:“我打算出版这几本书后,不再搞这些工作了,太累,又没有经济基础。小孩明年要高考了。我从事这项工作也有十八九年了,该退出了。谢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和帮助!”看了这段话,我深受感动!是啊!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十八九年就过去了,小彬也接近了不惑之年。回想起来,我真佩服小彬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十八九年来,我国大陆的市场经济发展得如火如荼,人人想着赚钱,就连高校里的大学生、研究生都坐不住了,纷纷打工挣钱。可是小彬却能心静如水,将一段青春美好的金色年华,贡献给了枯燥无味、又不赚钱的古氏文化研究工作,而且冷板凳一坐就是十八九年,真不容易啊!
古小彬对古氏文化研究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其一,学术境界高。古小彬是江西瑞金人,但是他研究古氏文化绝不是仅仅将目光盯着回龙村古氏,盯着瑞金古氏,或盯着江西古氏,而是盯在了全国古氏文化之上;也不是仅仅将目光盯着当代古氏,盯着现代古氏,而是盯在了历代古氏文化之上。这样以来,他的学术视野就很开阔,学术境界就很高迈,随之而来的是学术研究工作的难度也就更大了。十八九年以来,他自筹路费,孤身旅行,南北调查,东西采访,收集了大量的古氏文献资料。虽然吃了不少苦,但面对着丰硕的收获,他应该是快乐的。如他整理的《古氏家谱文献综合目录》中,就收录了全国各地历代古氏家谱149种(见《古姓史话·附录二》)。仅此一项,就可以看出他的非凡功力!我相信,在占有全国各地古氏文献资料上,目前没有人能超过他,今后也很少有人能超过他。经过十多年来的艰苦努力,他基本上将全国各地古氏的渊源和分支搞清楚了。这可以他的重要学术成果《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一书来证明。
其二,学术成果多。十多年来,古小彬主编和参与主编的著作就有10多种,诸如《古氏历代人物采访录》《周都寻根》《古氏渊源暨分支(大陆版、台湾版)》《古氏史志(1):当代人物录暨诗词书画选》《古姓史话》《古氏文选(古代卷)》《国学家古直》《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新安堂古氏大宗谱》《海南客家》《海南客家姓氏渊源暨人物录》《古氏史志(2):古氏文选(现代卷)》《古氏史志(3):新编古氏人物录》和《古氏史志(4):古氏春秋》等,可谓硕果累累。古小彬也由此成为大家所公认的古氏文化研究的专家。
其三,学术交流广。古小彬的古氏文化研究,其实并不是孤身奋战,而是始终在学术交流与学术合作的友好气氛中进行的。在古氏文化研究方面,近数十年来台湾比大陆要做得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丰硕的成果。小彬的研究工作,先后得到了台湾宗亲古奠基、古国瑞、古焕球、古汉金等人的指导,得到了大陆宗亲古培才、古军喜、古向明、古昭平的鼎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国各地古氏宗亲的真诚帮助。这充分证明我们古氏家族是团结的,是有凝聚力的。所以,在小彬的古氏文化研究中,有全国各地古氏宗亲的学术交流,有两岸三地古氏宗亲的学术交流,也有世界各国华侨古氏宗亲的学术交流。这样大范围、多渠道的学术交流集中在小彬一个人身上时,也只有古氏文化研究这样的课题能够做到,是其他研究课题所难以企及的。所以,这十多年来,通过古小彬的研究工作,将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古氏宗亲的联系和交流的渠道沟通了,使我们古氏家族表现出了空前的团结。这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应该予以高度评价。
左起:古风、古培才、古小彬
湖北省林业厅原厅长古博:
小彬同志,感谢你为古氏宗亲做了一件好事,希望你继续编印《古氏文化大典》《古氏渊源暨分支》等书,为弘扬祖国文化、发扬古氏的优良家风而努力。(1995.4.19)
台北市古氏宗亲会原理事长古辉文:
小彬宗台,阁下多年以来,奔走四方,为宗族溯本追源,旨在弘扬祖德,令人敬佩。(1996.8.11)
河南省轻工业厅办公室原副主任、河南省轻工干校原校长古烈:
小彬宗亲,你为古氏文献付出了辛勤劳动,我想我古氏宗族都会感激你的贡献。(1997.5.1)
林业部特约研究员、广州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古开弼:
小彬宗台,赴台湾交流考察返穗后,即收到来信和《古氏渊源暨分支》,欣喜莫名,展卷阅毕,浮想联翩,三千载古氏族人根深叶茂,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谱写了灿烂的篇章。小彬贵宗亲数载跋涉,行程万里,采访耆老,披阅典籍,呕心沥血,功在当今,惠及同宗,贡献文化建设事业,实属功德无量。(1997.5.4)
天津师专教授、天津美院十人水彩画会副会长古聿浚:
小彬先生,寄来《古氏渊源暨分支》收到,我一气读完,书编的很好,很受启发。(1997.5.7)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西医科大学教授古明华:
小彬,对于您多年来深入研究古氏文化,取得丰硕成果,做了一件功垂后世的大好事,表示感谢!令人更为感动也敬的是,您含辛茹苦,历尽艰难,自费孤身走访许多省市、地区,您的功劳实为各地宗亲所敬仰和颂扬。(1997.5.12)
香港新闻出版社总裁古剑锋:
小彬贤又侄孙,你进步和耐心令我震惊。昨天玉林人古登朝来琼探我,他们拿出你将出版古氏……给我看,阅后你对古家各支派来龙去脉、分门别类,可谓“后生可畏,信不谬也”。(1997.6.28)
古剑锋总裁(右)与古小彬留影
广东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当代诗词》主编、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古求能:
小彬宗亲,过去曾接过来信,亦曾听国檀司令说过您,所憾迄未谋面。对您致力宗族大事,身体力行之义举,心仪久矣!(1997.9.16)
云南省监察厅古发文:
小彬宗亲,近几年来,你为古氏宗族的史料进行了不懈的收集与整理,付出的艰辛是不言而喻的,应当受到我们的爱戴和尊敬。(1997.11.8)
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著名书画家古干:
小彬先生,你为古氏家族做了件好事,谢谢!(1997.11.15)
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知识分子、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古继堂:
小彬先生,您如此执着为古姓奉献,很值得人们尊敬。古氏的团结和凝聚,古氏能够清楚字节祖先,知道自己的传承,都与您的辛劳分不开。(1997.11.20)
西南师范大学教授、著名画家古月:
小彬宗台,您们为宗亲事业投入大量的工作和诚挚之情,是应使我们尊敬的。人间茫茫,其浩繁可想而知。(1997.11.25)
著名画家古月(右)与古小彬在古氏宗祠留影
吉林省四平市档案局副局长古恩普:
古小彬先生,您为古氏宗亲作了一件有益当代、惠及子孙的大事,深表敬意。(1997.11.30)
台湾苗栗县古氏宗亲会理事长古汉金:
小彬宗长,深谢寄来一份我所需要的也所欠缺的宝贵资料。你在我古家的确做了非常大的贡献,在广大中国到处拜访,找出各系系统资料,这伟大精神使人起敬。费了很多宝贵时间,也费了很多金钱旅费,最主要在体力与心及精神的花费,在此向宗长深深鞠一躬。(1997.12.5)
广东江门市委原书记、广东省政协常委古日新:
小彬宗兄,我15岁参加革命,现已60多岁。我十分关心和注重自己的祖辈先贤,只可惜力不从心,对古氏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后来的发展,知之甚少,几乎是处于空白。感谢您能够站出来承担中华姓氏文化“古氏文化”的撰稿工作,这是功德无量的善举。望您继续努力,为古氏家族选择更多的闪光点。(1999.10.18)
世界有杰出成就人物、中国工程院院士古德生:
为古小彬、古培才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题词:“崇正家族源流,追逐阳光人生”。(2000.4.25)
古德生院士为古小彬、古培才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题词
中国侨联原副主席古华民:
为古小彬、古培才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题词:“四海一家”。(2000.3)
古华民主席为古小彬、古培才总编《古氏史志·第一卷》题词
台北师范学院教授古国顺:
古氏各支系,历来编有族谱者当不在少,然自明清以来,战乱频仍,迁徙无常,族谱散失,在所难免。其间或有辗转传录者,遇有疑误,亦无从考校。近年来,寻根之风气渐开,合支谱为宗谱者相继有作,其中以海南宗亲古小彬,与台湾宗亲古国瑞合编之《古氏渊源暨分支》一编,涵盖内容为最广。…… 我古氏传代已历三千年,子孙遍布五大洲,襄助文明之发展,见证历史之演进,愈奋愈勇,万古常新。兹者国瑞、小彬两位宗台,发心考察,纂为此编,笔者奉读之余,感佩欣喜。(2000.1.3)
台湾古氏族谱研究专家古国瑞:
1994年中,我遵照原籍五华古震儒宗亲的指意:寄赠一册刚出版半年的《古氏族谱》给古小彬宗亲。从此我俩书信来往频繁,建立了志同道合的族谊。小彬宗亲勤于大陆古氏采访,每月至少有一份草稿寄达,我用业余时间排印正稿寄回。(2000.10.16)
广东梅州市诗人古敬仁:
小彬宗台,累荷厚爱,感激良深,阁下悉心为祖宗功德,搜集传扬,苦心经营,令人敬仰!(2002.10.31)
吉林省委信访局副局长古长珍:
小彬先生,读了古氏大著,心情久久难以平静,深为古姓有如此悠久而辉煌的历史而骄傲,同时也为古姓家族有古小彬先生这样致力于中华姓氏研究,特别是大力发掘与彰显古姓璀璨文化的族人而骄傲。(2003.2.28)
广东省对外经济贸易委员会原副主任古锦堂《喜读古小彬宗亲<古氏春秋>》诗:
万千砥砺雄,古史专研通。
昭祖多文采,斑斓笔底鸿。
俊士志坚强,辛勤爱业光。
从文尤耀眼,杰作五洲扬。
嘉应诗人古博生《赞古小彬宗台》诗:
精研族史不知疲,祖德弘扬展孝思。
通讯广联宗谊笃,家声远播赞声驰。
(2012.11)
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会员、诗人古未来《致古小彬》诗:
接读短信感何如?彬彬有礼入肺池。
远亲远水又远爱,君是古家千里驹。
(2013.11)
著名作家、诗人古从新“读《古氏通讯》并赠古小彬总编”:
刊行通讯念劳人,展卷珠玑入眼新。
生命已甘崇国宝,篇章何愧系宗亲。
晨昏托笔残灯伴,岁月馀情壮志陈。
况是天涯联族谊,文中万里可通津。
哥斯达黎加华人华侨总会长古根和:
赠古小彬“古氏文化大使”。(2017年4月)
哥斯达黎加华侨领袖古根和会长(左)向古小彬赠送“古氏文化大使”纪念品
广东省委组织部原副部长古志德:
小彬宗亲:您好!非常谢谢您!记得您1991年在海南儋县工作时就认识您。您为古氏宗亲文化的传承、促进和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把自己的生命贡献给古氏文化事业。你的事业和幸福真是干出来的,对你的奉献精神,我为敬仰。期望你在焕坤、达祥、秋来会长直接领导下,为古氏宗亲各项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今年11月进入87岁了,多么想看看我们国家和古家各项事业兴旺发达。再次谢谢你对我的关心厚爱!古氏第四次恳亲大会很成功、很圆满!你为之付出太多太多,你太累了,好好休息,保重好自己身体,身体健康才是事业的资本,望你多多保重。(2018年10月29日)
古志德为古氏第四次恳亲大会题写贺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