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义惩恶的清末武举人古湛四
梁月清 古修玄整理
我国历代选拔人才,都是文武并重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互相兼并,攻城掠地,征战频繁,尚武之风,大行其道。各国十分重视选拔武士。汉朝定鼎中原之后,力求文治武功。汉高祖曾下诏招贤。唐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开创武科取士,这是武科考试的先声。这制度一直实行到清光绪年间。清光绪年间,古劳这片土地上出了两名武举人,分别是“大地木”的古忠奏和“岐阳里秀邑”(今称新屋)的古汝湛。
一、解甲归田承祖业,遇明师再深造技击
古汝湛,号宝庆,家中排行第四,乡间一般称他为古湛四,是古劳墟岐阳里(如今乡人称新屋),生于丙辰年十二月(公元1865年),终于清末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武举人,同年朝上征聘到朝廷试用考核、任命官职。1911年,因革命风卷全国,满清皇朝的政权岌岌可危,加上他厌弃了狡诈的官场,淡泊名利,他就辞官归故里,在古劳墟东来大街(昔日的古劳酱油厂宿舍处)开怡和酒米店,继承祖业,管理怡和,乐享天年。
怡和酒米店是三开间的大店,右边的三分之一是湛四的练武厅,厅内四围墙上挂满了名人的画屏,四周是名贵的酸枝台椅,中间空荡荡的,作为他练武的地方,厅后是他的卧室。卧室前有一特制粗脚结实的木架,木架上搁着一块大石墩。这就是过去的练武之人,尤其是参加武科考试的必备的练武石。练武石两侧都有直径10厘米至11厘米的半圆凹形手抓石孔;有的练武石精工磨制,表面光滑,且雕刻有凸卷云纹图案。大的重达500斤左右,小的也有200斤左右。练武石是过去习武者练习臂力和身体肌肉用的工具。练习办法:一种是人站四平大马,开始用两手抓住练武石的手抓石孔,在胯下来回摆动,然后顺势向头上方推举,使两手伸直托住练武石;一种是人站立成丁字弓马步,两手抓住石孔,用力提到前弓步大腿上,然后利用大腿助力向头上方推举,同样两手伸直托住练武石。这种训练,可以锻炼气力和意志力。湛四息影家园,但从未停止过练武,他每天三次,先站桩扎马步、走马,才耍他爱好的洪拳,接着舞他惯用的樱枪,最后可说是湛四的拿手绝技,就是搬起那块四百多斤的练功石,当作是武器来演练,上一个雪花盖顶,前一个猛虎下山,左一个神龙吐珠,右一个仙翁偷桃,玩到满身大汗,气息微喘才停下来,所以他高大的身躯,年过启示,还是体魄强健,精神飒爽。
在佛山家喻户晓的“佛山赞先生”梁赞的传奇故事中,有一则是“赞先生大闹城隍庙”,当中的主角却是实有其人,就是梁赞先生的表弟吕仕雄。梁赞的姑母本嫁鹤山古劳水乡双桥养湖祖,姑丈早逝,姑母与表弟吕力相依为命,梁赞便把两母子接到佛山居住。后来梁赞在一次醒狮巡游中与蔡玉发生争执,表弟吕力不幸丧生于叶翠莲的梅花枪下。后来吕力的叔父把儿子吕仕雄过继给梁赞姑母,吕仕雄便跟随梁赞谋生,并成为梁赞的弟子之一。由于吕仕雄生得虎背熊腰,力大如牛,因而得“大牛仕”的外号。一次,梁赞与仇家比武,被对方在城隍庙内设伏,最后全凭吕仕雄使出咏春拳的“提桥”之劲,把城隍庙门口的趟门打断,两老表安然脱身。后来梁赞回古劳安度晚年,大牛仕也回到家乡古劳围墩谋生。围墩人素以经营鱼花出名,运作时小鱼花装在两个尺把二尺口径,高1尺左右的有网罩的木桶中,加上水后有百多斤。人家挑两桶穿街过巷累得叫苦不迭,而大牛仕挑四桶却晃悠悠舒徐前行,像平常走路一样,看上去,很有耍杂技的韵味;人家拉艇仔(小船)过大堤,通常是把艇背朝天,两壮汉各肩一头横梁抬过大堤,普通人还要四个人抽抬的,但大牛仕却一丈二农艇,独自一个便可肩负过大堤,从没失误。乡人都以为他是力神的化身。
湛四除经营酒米店生意之外,还在墟尾自建金字两廊屋十多间,前后两排,自成聚落。前后是鱼塘,只容两端出入。几口鱼塘,需要雇工管理,大牛仕是雇工之一,由于他为人谨慎,无烟毒杂嗜,有责任心,有管理经营鱼塘的经验,深得湛四赏识和器重,相处日子长久了,大家竟成亲密的好友。
一夜天色昏暗,伸手不见五指,大牛仕照例巡塘,到牛角氹看那口长塘时,微闻下钓的水声,“定池”“定池”的响,再细听分明是两人在塘头塘尾各踞一边偷鱼。他轻蹑脚步走到塘头那个小偷背后,一个“饿虎擒羊”之势把那贼的后颈提起,轻声吩咐:“勿动,勿叫,要不淹死你!”那人已瘫软沉默了。正是事有凑巧,离身不远,恰巧有一个丢弃的旧大号舂米石坎,大牛仕急忙一手提着小偷,一面掀起石坎,把小偷压在塘边,然后再去捉了那边的另一个小偷。
又一日,湛四主簿四人从墟尾出了汇龙门,走上大堤,左边是西江,鱼艇与水鸭成群竞逐,渔鼓声起,右边是村心和东便管辖的田畴,秋风轻拂,四人正观赏到心旷神怡的时候,几丈远的围堤上,只见两头大水牛在拼命地打斗,有关系的十多人追上来,企图制止牛斗,却束手无策,只好围着看。
这时,湛四命新入门的徒弟古兆松,上前去制服它们。大概是习武的时间还不长,兆松走到牛旁,只见两牛往来相撞,牛角“得!得!”声,震撼着在场人的心弦,两牛撑顶,进退迅速,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分开它们谈何容易?兆松只好低下头去扯一个牛脚,用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只把牛拖动了一下。湛四看得眼睛冒火,摇摇头,一个箭步走上去,喝令兆松走开,一边顺当地把一头狂斗的牛拖开,可另一头却死追不放,扯了这头,那头照样扑来,走马灯似的挡开,跟上,拉拉,跟跟,纠缠不分。看得群众乐了,笑声,鼓掌声,牛角敲打声和喝彩声混在一起。
这时,只见大牛仕看得怒目圆睁,青筋暴起,纵身一跳,跳落在牛前,只见他两手各执一牛角,扎稳四平大马,高呼:“我呔!”一声就把两牛分开,一个牛头提高,一个按下,接着飞脚向昂头的牛腹踢去,大喝一声:“快滚!”同时把另一头掀翻在地,补上两脚,叫它喘息打滚,另一头早耷拉着耳没精打采地跑到大堤边的河滩上,再也无心恋战了。
后来,古湛四才知道,这有分牛之力的大牛仕,就是“佛山赞先生”梁赞的表弟,硬派咏春拳的传人,遂恳求收为门下,重新学习武技。故此古湛四者,乃梁赞咏春拳的再传人也。
二、助乡民悬壶济世,惩恶丐侠义之风
抗日战争前,古劳墟是鹤山的经济明珠,逢“四、七、十”墟日(市集期),固然商、农云集,熙熙攘攘,平时也是人来人往,生意滔滔,因此吸引了不少三教九流的人物,如行医的,卖艺的,叫花的无所不有。一天午后,生意稍闲,忽然来了一个外省人,双手在街上挖起一块二尺多长,尺把阔,两三寸厚的花岗岩的路石,径直捧到怡和酒米店的柜台上,掌柜叫他搬走,他一边举起,伸出右手摊开,口口声声“五块龙洋”,站在那里要钱,老是不肯把石块搬走。掌柜给他五分的硬币,他干脆扫到地上。掌柜深知碰上了恶丐,自己想搬掉石块,他使劲往上一提,石块动也不动,只好忍耐,连续添到五角、一元,他还是照旧扫掉,只好叫湛四出来,湛四初闻情况,立刻亲手把石块搬回原处,命令恶丐离开,恶丐还附身街道上,想再挖一块更大的路石,湛四上前制止,恶丐站起来,走了几步,忽的一个飞铊闪电般飞向湛四的面门。说时迟,那时快,湛四也眼明手快,右手一伸,把飞铊抓住,接着用力往身后一扯。只见恶丐“哎呦”一声,同时倒在地上,鲜血也流出来了,众多围观的群众同声喝彩:“好。”还异口同声说:“打死他!”湛四却摇手高声对群众说:“打不得!外乡人贫苦方才流浪行乞,只是不应恃强欺人,强行勒索!”说完,还扶恶丐坐在怡和门前石阶上,取出自制的金创药给他止血包扎,最后还给白银十元,叫他回乡操正业,不要到处耍流氓恃强勒索了。外省人跪下磕了几个响头,接过银元,连声“谢谢”离开。从此古劳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勒索事件了。
三、“不知名”酒驰名港澳,炮制药酒疗伤效
名酒“不知年”是古劳墟怡和酒米店生产的,是店东古湛四的家传瑰宝。话说湛四由于经营有方,业务大发展。除了距店百多米远的墟尾秀邑(新屋)建有新居十多间之外,还买地两亩多建三层仓库。底层为酒库,储特大酒缸上百,大酒埕二三百,用以存藏自产好酒。因其家世代嗜酒,至湛四更能豪饮。酒库中的好酒都变成他的个人宠物,非至亲好友,不易得尝。而且是百十年存下来的旧醇,饮一批,添一批,注有日期,逐年日期,逐年替补,存期非五十年过外不饮。
湛四的长子古可沽(章甫)却不大沾唇,始陆续外卖,价格每斤白银四角,被外戚赏识,谓该酒酒力度够,口感好,可向外推销。章甫同意将两埕原装好酒带到香港试销。结果一炮打响,订单源源而来。于是定名为“不知年”三蒸酒,玻璃瓶一瓶一斤装,经装潢后在香港澳门售至五元港币一瓶,并远销到东南亚各地,后考虑后原装供应,毕竟存货有限,只得用五分之一原装酒配上用埕藏过月余的新酒应付。再后竟至自蒸的新酒赶不上市场所需,要利用古劳墟八间较大的酒米店作为怡和的蒸酒加工厂,代他蒸酿三蒸酒充制“不知年”。至此,“不知年”已完全无“陈年”之义,但因制作工艺精良,依然为人所爱,论起这奇迹,很应该归功于该店的蒸酒师傅梁奕蕴呢。可惜日寇入侵,怡和酒米店均被一火毁尽,劫后逃难归来的人,不少还专门去怡和酒库捡取酒埕储新酒,据说还可领略“不知年”的余韵哩。
“不知年”酒,属清香型白酒,无色透明,开瓶香溢,咽后还微留香,酒味醇厚,柔绵,不灼喉,无异味,酒力45度以上。湛四在世的时候,经常用作炮制跌打药酒,分为内服和外敷两种。外用的一般用作为相邻治疗跌打痛症,并经常派发给相亲在家备用。内服的一般专为受伤严重的乡民的疗伤之用。
时至今日,湛四公的故事还一直为乡人传颂。
-----------------------------------------
公众平台:古氏文化播报
执行编辑:古小彬 1892642098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