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元勋古应芬及勷勤大学
◎ 作者:古小彬
(中华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执行会长 广东古家酒业有限公司董事长)
民国时期,在广东有三所大学是以客家名人命名的,分别是:以孙中山名字命名的“中山大学”、以廖仲恺名字命名的“仲恺农工学校”和以古应芬名字命名的“勷勤大学”,前两所大学是大家较为熟知的,而“勷勤大学”则鲜为人知了。
略说中山大学与仲恺农工学校
“中山大学”的前身是孙中山(1866—1925,名文,号逸仙,广东中山市翠亨村客家人,中国近代民族民主主义革命的开拓者、中国民主革命伟大先行者、中华民国和中国国民党缔造者、三民主义的倡导者。)创办的国立广东大学,在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逝世后,廖仲恺提议将广东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于同年10月获国民政府批准。至1926年8月17日,国民政府下令改校名为“国立中山大学”,成为广东最高学府。国立广东大学改名后,国内出现多所以“中山”为名的大学,如武汉、开封、杭州、南京、上海、兰州、西安等地。1928年2月间,以蔡元培先生为院长的大学院有鉴于此,决定除保留广州的国立中山大学以资纪念外,其余中山大学均改为所在地方名,如河南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
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女权运动的先驱之一、民革主要创始人、国民党元老何香凝女士(1878—1972,廖仲恺夫人,广东佛山市南海区人)等提议、国民党中央为纪念廖仲恺(1877—1925,广东惠州市惠城区仲恺高新区陈江街道办幸福村客家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活动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中国国民党左派领袖、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驱。国民党左派的光辉旗帜,中国共产党的挚友。)爱护农工的意愿而决定创办、1927年3月在广州正式成立了“仲恺农工学校”,何香凝任首任校长。仲恺农工学校筹建初期,成立由教育家许崇清(后任中山大学校长)为校董事会主席的董事会,校董有何香凝、蒋介石、宋子文、孙科等。1984年,经教育部、农牧渔业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定名“仲恺农业技术学院”,国家副主席王震同志题写校名。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古应芬其人
古应芬
古应芬,字勷勤,亦作湘芹,广东番禺人,祖籍广东梅州市梅县区南口镇鸡雄山,1873年11月8日出生于今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寺右村寺贝底。自小入私塾读书,1902年考中秀才,1904年与朱执信、汪精卫、杜之林、胡汉民、徐绍棨同往日本留学,并结“群智社”。1905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筹备大会及成立大会,追随孙中山先生奔走革命,古应芬是孙中山最亲信的干部之一。1906年毕业于日本法政大学速成科,升
入专门部。1907年毕业归国后,历任广东法政学堂编纂,广东咨议局书记长等职。宣统末年
(1911年),参加广州“三·二九”起义,失败后前往香港。
甲辰年(1904年)群智社同仁留影
后排左1为古应芬、左2为朱执信、左3为汪精卫
民国元年(1912年),广东都督府成立,古应芬任广东军政府核计院院长,时琼崖民军叛变,赴海南任琼崖绥靖处总办,平之。次年,孙中山领导“二次革命”时,他来往于广州、香港,策划响应讨伐袁世凯。中华革命军兴,往来于马来半岛和港澳间,任筹饷联络。
民国年(1917),总统黎元洪解散国会,古应芬参加了孙中山在广东领导的护法战争。1920 年10 月奉孙中山令,携款10.8 万元到汕头,接济陈炯明的讨伐军。同年11 月,参加孙中山在广东领导的护法运动。
1922 年3 月,粤军参谋长兼第一师师长邓仲元遇刺身亡,古应芬主持调查和处理此案。他派员到香港击杀了凶手,暂时稳定了时局。同年6月16日,陈炯明炮轰广州观音山的总统府,古应芬闻变,即从香港回黄埔,登永丰舰见孙中山,佐治军书,协助靖乱。数月后,去香港筹饷,接济各地讨陈军,是驻港讨陈办事处成员,开展筹款和联络工作,与邓泽如等联合策动滇、桂、粤等联合驱逐陈炯明出广州。
1923年2月,古应芬奉孙中山令,到广东新会设立江门大本营办事处,亲任主任。对粤军开展团结与维系的工作,并获得广东省银行行长程天斗赠给万元港币作活动经费,因此,工作进展顺利。孙中山于2月21日从上海抵广州,宣布北伐转入“讨贼时期”,以剪除陈炯明叛军为首要任务。
1923 年3 月2 日,孙中山在广州就任陆海军大元帅,古应芬任大元帅大本营秘书长、法制局长和广东财政厅长。在讨伐陈炯明的“东征战役”中,他追随孙中山转战于东江各地,后来写下《孙大元帅东征日记》一书,保留了这段十分复杂的军事斗争史。
1924年9月,任大本营财政部长、广东省财政厅厅长,兼军需总监。
1925 年3 月12 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广东军政府于7 月1 日改组为国民政府,古应芬当选为国府委员,仍兼任广东省财政厅厅长;8月,古应芬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并被选为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继续投入征讨军阀的北伐战争。
1927 年4 月18 日,古应芬和胡汉民、张静江、伍朝枢4 人以国民政府委员身份,出席了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大会,并出任国民政府常务委员、财政部长和文官长。
1929 年3 月间,蒋、桂战争酝酿爆发时,蒋介石借开会之机,软禁了新桂系的李济深,古应芬和胡汉民即向蒋介石推荐陈济棠取代李济深在广东的地位,借机培养自己在广东的势力。在古、胡的力荐下,陈济棠当选为国民党三中全会中央执行委员,并由蒋介石任命为广东省编遣特派员。不久,又升为讨逆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取代了李济深在广东的军权,与省长陈铭枢分治广东。
1931 年3 月8 日,胡汉民被蒋介石软禁,引起国民党海内外党部及舆论界公愤,古应芬秘密到香港,通电南京,辞去国民政府文官长一职,表示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元老中林森、王宠惠等亦相继辞职。胡汉民在软禁中通过医官转告孙科和王宠惠:“一定要在两广建立反蒋局面,甚至不惜与汪(精卫)派合作。”从而,胡汉民派纷纷离开南京,到广东与古应芬、陈济棠商讨反蒋大计。古应芬令陈济棠与广西桂系言归于好,将粤军撤回广东,派林翼中赴广西南宁,与李宗仁、白崇禧订立反蒋联盟。同年4月30日,古应芬与林森、邓泽如、萧佛成以国民党中央监委名义,首先通电弹劾蒋介石。随着,陈济棠即与几十名粤军将领通电响应4 监委的《弹劾蒋中正案》。李宗仁和张发奎又联名通电响应陈济棠讨蒋。到5月24日,汪精卫、孙科、许崇智、唐绍仪、陈友仁等从香港到广州,联合通电要蒋介石在24 小时内下野。他们还在广州召开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非常会议,并成立国民政府,组成国府委员会,古应芬、汪精卫、孙科为常委。
1931年11月18日,古应芬因牙疾感染细菌,不治逝世。政府明令褒扬,国葬如仪。
古应芬在职忠心努力,协助孙中山革命成功。时值南北统一,训政开始之际,他维系各方,关系重大。
古应芬能诗,书法宗汉隶,重要著作有《孙大元帅东征记》、《双梧馆诗文集》、《湘勤先生手书遗稿》。
1923年孙文(孙中山)致古应芬密函
1925年2月蒋中正(蒋介石)致古应芬函
勷勤大学始末
勷勤大学是陈济棠(1890—1954,字伯南,广西防城港人,粤系军阀代表,中国国民党一级上将,曾任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华民国农林部部长。)为纪念两袖清风、为国民革命和广东建设鞠躬尽瘁的国民党元老古应芬而创办的。
1932年秋,主政广东的陈济棠为了适应广东经济建设的需要,罗致知识分子,用西南政务委员会的名义在广州市创办“勷勤大学”。任命肖佛成、邓泽如、陈济棠、林云陔、林翼中、陈融、刘纪文、谢瀛洲、陆幼刚等人为校董,以刘纪文、谢瀛洲、陆幼刚为筹备委员。
1933年夏,将原广东省立工业专门学校扩设为“勷勤工学院”,任卢德为院长,院址在增埗。工学院设立四个学系,由李锦安任机械系主任,李文翔任化学系主任,罗明燏任土木系主任,林克明任建筑系主任。当时全国各大学很少重视培养建筑师专业人才。全国只有两间大学设建筑系,一是中央大学建筑系,二是勷勤大学工学院所创办的建筑系。同时将广州市立师范扩设为“勷勤师范学院”,任林砺儒为院长,下设文史、数理化、博地、教育等学系,院址在广州永汉路(北京路)市师原址。另以广州市光孝路工务局原址筹办商学院。1934年7月,“勷勤商学院”成立,任李泰初为院长,下设经济、会计、银行、工商管理等学系。于是三个学院合称为“广东省立勷勤大学”(按条例须有三个学系以上,才得称为学院,有三个学院以上,才得称为大学),任林云陔为校长。在广州石榴岗建筑新校舍。
勷勤大学校门
勷勤大学校徽
1935年7月,勷勤大学师范学院改称为教育学院,各学院的附属中学合并为勷勤大学附属中学,附小称为附属小学。
1936年8月,陆嗣曾任代理校长。10月,石榴岗校舍大部完工,各学院迁入新校舍上课,三个学院学生已达到1000多人。《华南师范大学校史》描述勷勤大学的周边环境:“三面环水,有一公路通内陆,登楼远眺,见港湾交错,潮汐涨落。土华、仑头诸村树果葱茏,烟霏渺霭。每当夕阳西下,但见舢板数十,浮泛河曲,林影人踪,交织成趣,风景之美,世少其匹。”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广州频受敌机空袭,学校难以正常上课,勷勤大学的三个学院相继迁入内地:教育学院疏散于广西梧州市,后迁
广西融县;工学院疏散于广东新兴县天堂圩;商学院初迁广西容县后迁广东信宜县水口镇,再迁往广东遂溪麻章镇寸金桥。
蒋介石对陈济棠等办大学来纪念自己的政敌古应芬,很是不满,利用其分散播迁的机会,决定将勷大停办。1938年7月,重庆教育部指令广东省政府解散勷勤大学。广东省政府被迫无奈,于同年8月,将勷大工学院并入中山大学工学院;勷大师范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教育学院,仍由林砺儒任院长。惟商学院改为广东省勷勤商学院,仍保留“勷勤”二字,由原大学校长陆嗣曾任校长。
勷勤大学教育学院课室楼
1939年广东省政府迁粤北韶关市,省主席李汉魂饬令广东外迁高等院校一律迁返粤北或粤湘交界地区。当时,远迁云南瀓江的国立中山大学所属学院已陆续迁回以坪石为中心的粤湘交界地区,内迁罗定县榃濮镇的广东省立文理学院也已迁至连县东坡镇。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也于1941年秋,由遂溪的麻章镇迁至曲江县桂头镇。
1944年秋,韶关沦陷前夕,广东省立勷勤学院本部由院长黄典元率领大部分师生又自粤北迁到信宜县。
1940年,广东省立教育学院改为广东省立文理学院;1945年,广东省立勷勤商学院更名为广东省立法商学院(前广东商学院、现广东财经大学前身);1951年,广东省立文理学院改造为华南师范学院(今华南师范大学前身)。
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勷勤大学因古应芬的名字而命名创立,自创办至易名,花开三朵,所属工学院、教育学院、商学院分别成为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广东财经大学的前身,数十年来,虽历经沧桑,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为广东经济、科技、文化作出巨大贡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
古应芬作为同盟会元老,国民党元老,曾经叱咤风云,“勷勤”亦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虽然“勷勤大学”已经不复存在,但“勷勤”精神不朽:
1987年,广东省立(商学院)法商大学校友在商学院设立“古勷勤奖教奖学基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了学生学术期刊《勷勤教育学刊》,该期刊主要刊登教育学领域的理论探索和实践成果,每半年发行一期。本刊面向全院研究生及本科生进行征稿,读者主要为教科院师生,以便为全院师生之间进行学术研究交流、激荡学术思维提供一个学术平台。刊物旨在通过为教科院学生提供一个展示学术科研成果的良好平台,不断增强学生的科学研究兴趣,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
自2008年至2015年11月,华南师范大学先后举办了八届“勷勤论坛”。“勷勤论坛”是华师全面实施研究生创新教育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新探索。论坛为研究生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对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勷勤论坛”研究生学术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在多年研究生学术活动的经验基础之上,并抓住211三期建设中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契机而创办。
2010年,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胡庭胜和谭俊生主编的《勷勤学子说》。著作结合36位毕业生成长的实录与回望,将入选文章分为五部分:探大学之精神、寻成长之足迹、忆青春之岁月、品求职之悲欢、尝升学之苦乐。
2015年9月1日,华南师范大学创立了“勷勤创新教育”,她是全国重点本科大学生自主创业、211名校大学生师资加盟、专门研究中考和高考、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