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宿楼轶事
◎广东河源 古锦标
这是一个不太经人留意的小城,但却是一个令人留连的地方。自西往东流的新丰江似一条碧绿的玉带环绕半个城廓之后,然后在城东处与南流的东江形成槎水交汇,所以人们便把这个城邑叫作槎城(今广东省河源市区)。
更为令人惊叹和向往的是,这里是宋代岭南第一进士的故乡。槎城曾经有座标榜岭南文化名人的象宿楼。
一
公元1095年秋,槎城上廓义荣坊来了一位访客,在县衙官员的陪同下,步入了象宿楼。良久,才从里面出来。然后绕楼一周,时行时停,时仰时俯,那凝神屏气的专注,时而流露出一种崇仰之情的眼神。
这位访客,不是一般文人墨客,而是纵横捭阖于诗坛上的北宋大文豪,被誉为唐宋八大家的苏轼,号东坡居士。
回到县衙,县令设宴招待完毕后,苏轼被安排在一个带有书房的寝室里安歇。苏轼并没马上就寝,他眼前总是晃动着象宿楼的影子,晃动着一个为他久仰的人的影子。于是赶忙提笔铺笺,写下了一首《咏象宿楼》的五律诗:
天高环列宿,地胜耸层楼。
共羡凌云客,齐看折枝俦。
姓名题雁塔,气象在瀛州。
故址徘徊处,萧萧碧玉秋。
象宿楼是什么样的建筑?一代文学巨匠,何以来到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又为何给象宿楼留下一篇五律诗?
《广东通志》曾有这样一段记述:象宿楼,位于(河源)城北廓。端拱二年古成之登进士,该科取进士二十八名,上应二十八宿,成之列十九,谓象宿。乡人荣之,而建斯楼。又载:宋兴,广州举进土者自成之始。因而誉为宋代“岭南首第”。
“岭南首第”,宋代岭南第一个进士竟出自河源,这是何等的荣耀和自豪。象宿楼所要显示的历史底蕴便在于此。当苏轼获知这一信息之后,兴奋不己。他想不到自已被贬的地方,竟是开宋进士古成之的故乡。于是,便有了本节开头苏轼从惠州来到槎城谒象宿楼的故事。
二
古成之是一个奇才。如果不被人设计陷害的话,早在前三年的雍熙二年他已成为进士了,根据他的才华极有可能成为太宗钦点状元、榜眼。
广东通志载:宋立,太宗取强干弱枝,以文替武国策,开科取士。时岭峤文风未振,取士合一路以一人荐,众推成之。广南东路安抚使亲为古成之上京赴试劝驾,并作有《督府劝驾诗》,诗中写道:“寰中有道逢千载,岭外观光只一人”。说的便是岭南只有古成之一人参加北宋开科取士。结果成之考得第二名。同舍中北人士张贺、刘师道忌恨成之排名在其上,便以祝贺为名,邀成之夜饮,将哑药放至酒中。第二日太宗胪唱,成之不能语,到手功名化为泡影,知情者劝其上诉申明原委,成之不为然。太宗得知后召成之曰:卿不特有才,且有度,卿宜勉学,以图后举,朕将虚席以待。成之对待功名的胸怀,也被很多志史、野史援以传颂。这也是成之古公成名的的原因之一。
关于古成之的研究文章颇多,《中华古氏》第三期就刊载了陈裕荣《宋朝广东第一个进士古成之》、古小彬《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与客家文学》(此文参加了国际客家学术研讨会)、顾海城《古成之的“恩”与“怨”》多篇研究论文,以及2006年古小彬等编著《北宋岭南第一进士古成之》,在此就不再多叙。
三
象宿楼,至今只有很少人知道它的模样了,年长的古氏后人只知道是个层楼建筑,里面供奉着古成之的牌位和生平事迹、名显题联、题匾,重修纪事等。民国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为象宿楼的题联是:百粤首探花,君真象宿;千秋存古迹,我亦关怀。
该楼建于北宋初年,位于槎城上角义荣坊更楼下李屋旁。岁月更替,兵燹劫难之余曾一度被当地人所占,民国时经县国民政府判归公众财产并重修,尔后一直乏于管理。数十年沧桑过后,当人们想起它时,已无踪影了。有人说被当地人占了一半,毀了一半。
象宿楼名重位高。它承载了宋代河源在岭南科举史上的率先地位;承载了一个河源客家人一古成之“倡岭南文化先风”的功望和对岭南文化的影响。他的散文和诗词“风骞霞举”,读之令人耳目一新“如饮琼浆玉液,脱落尘土”之感(宋韩咏)。其草书书法“灵变奇异,有如天际云烟,从空卷杼”“羲之之后,公之草书为第一”(明李梗)。自宋以来,名人宦官凭吊、呤咏象宿楼者甚众。明福建布政司左参政吴高《怀慕古成之》 诗:“三策当年动冕旒,先生钟秀出罗浮;文章天上联星象,忠孝人间迈等俦。白骨一函今在否,清诗千首永芳流;功成欲效留侯去,未必翻然物外游。”清代廖榘见到象宿楼被人毁占,心中不忍,写下《咏象宿楼》一诗:“楼名象宿邑生光,象宿名存楼己荒。胸有大才垂宇宙,不留半字储牌坊。新丰江水千年曲,保障山峦万古长。为检青编怀往迹,尚存岭海汉林芳”。宋史记载,古成之有《古成之文集》三卷、《删易注疏》十卷问世。经千年战乱兵燹,至今,这些宝籍已难知去向。
明代河源知县郑敬道为纪念古成之“开倡岭南文化先风”的功德,曾在上城环金里修建了一间倡南书院,也因世朝迭变而遭毁失,最后,就连乡人所建象宿楼及其藏物也被人洗劫一空,一个名入《中国名人大辞典》的宋代岭南文化宗师,在他的家乡就剩下一个躯壳。
幸好,还有青史志典记录,民间还私藏下来几本族谱,邑外还有些遗迹可寻。
南宋淳佑四年,赵汝驭出任惠州太守时,在惠州西湖畔的银岗岭创建了一座“聚贤堂”,将唐宋期间对惠州最有贡献的12位先贤崇祀其中,古成之与陈尧佐、苏轼齐名,排列其中。
创立于明朝的广州五仙观,正上厅内墙壁上,至今仍镶嵌着两块宋碑石刻,为古成之草、隶书真迹。是古成之青年时为羊城分别题写的二首诗。
广州中山四路,车水马路,行人熙来攘往。就在这尺土寸金繁华闹市中,一栋青墙灰瓦建筑特别引人注目,这栋建筑就是古氏书院。是清康熙年间广东道宪蒋伊为纪念北宋开倡岭南文化先风的古成之的功望倡建的。所以该书院又称倡南书院。书院落成时,蒋伊亲为书院题序。书院内正厅悬挂“岭南首第”匾,名显题联。虽然部分建筑在八九十年代被拆建他用,文物被洗劫一空,但相当部分建筑仍被保留了下来。该书院于2012年被列为广州市越秀区文物保护单位。
新丰县城郊冬瓜坑君子幛有一座千年古墓——“北宋进士、校书郎古成之墓”。1984年,新丰县县政府独具慧眼,将一个外邑名人的古墓葬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了起来。
身为岭南名人的古成之,在他自已的家乡却难存一处古迹,不知是一种怎样的尴尬与悲哀。成之交情甚笃的曾身为北宋宰相的吕蒙祖、同年好友陈尧佐,还有大诗人苏轼,他们又会有何感概?
四
“胸有大才垂宇宙,不留半字贮牌坊”。今天,这些都不重要了。象宿主人本不是名利之人。
他的肉体不存了,历史的尘烟也把他三本文集,十卷删易注疏堙灭、卷失了,但“清诗千首永芳流”永远植根在家乡人心中,他的灵魂是永生的。历代广东通志和现代广东省志都有他的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