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远清: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 曹竹青
一片香远益清,一曲清远古韵
2004年,古远清在汉口打的,当的哥知道他去财大后,问他认不认识财大有个名人古远清,古笑着说:“他就坐在你旁边。”还有一回,古远清到东南亚讲学,机场安检人员一见古远清的护照便连忙说“你免检”,原来这位工作人员买过古远清的许多书,古教授是他心中的偶像。
还在20年前,《长江日报》就在头版“武汉文化名人”专栏以《古远清:书香飘向台湾岛》为题介绍他从事两岸文化交流的事迹。由于古远清多次往来于两岸三地,且他出版的众多书中有13本在台湾出繁体字版,因而北京大学孙玉石教授称他为“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
“远怀倘可招黄鹤,清籁还能引白鸥。”这是挂在古远清家客厅墙壁上众多文人题字的一幅,落款是“世界诗人文化大会”会长、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唯一私人秘书何南史。艾青、臧克家、王蒙、余光中等也曾送他墨宝。时任韩国高丽大学中文系主任许世旭题赠的条幅为:“在古远的青青草坪里,觅采着嫩嫩的现代诗。”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名誉会长、香港著名作家曾敏之则为其文集赋诗曰:
放眼中原才俊雄 ,如橼彩笔迈晴空。
港台评隲推独步, 文史斑斓蔚考功。
善辨是非凭远志 ,探幽索隐播清钟。
悠悠长卷抒怀抱 ,见证雕龙铸冶镕。
其中五、六句嵌有“远清”二字,这显然是对古远清的鼓励和鞭策。
《人民日报》曾设“名人书房”专栏,头一篇是江苏师范大学一位教授写的《 “古书房”探秘记:一片香远益清,一曲清远古韵》。
文学研究界的劳动模范
在80年代末,广东花城出版社希望古远清写《台港朦胧诗赏析》。次年出版后在文坛引起一场论战,这场论战从大陆打到台湾,又从台湾打到海外,此书由此发行近20万册。
那时,不少来自全国不同地区的财大学生在第一次上古远清的课时,都会欣喜地告诉他,自己在上大学之前曾读过他的《台港朦胧诗赏析》。多年来,古远清在海内外出版了40部书,总计一千多万字,是名副其实的“千万富翁”,真可谓著作等身,被学术界誉为“文学研究界的劳动模范”(见湖北日报2012年)。其中《几度飘零——大陆赴台文人沉浮录》、《海峡两岸文学关系史》,都是填补学术空白的力作。“出书也不买书号,还有稿费”,这当然与他的研究别开生面有关。
澳洲作家庄伟杰说:“古教授写文章那种快法有时叫人觉得难以想象。浏览各种各样的大小期刊时,刚在这个刊物上读到古教授的文章,又在那家杂志上看到其长篇大论,不经意地打开另一份报纸,又发现其踪迹。如此长驱直入地舞弄笔墨,令人有点眼花瞭乱。”古远清2003年退休后两次申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也从不找关系而命中。他不抽烟,不饮酒,不打牌,剩下的就只有嗜书和写作了。他的书,除了能够从原始史料中发现新的学术生长点以外,也注意在专著中穿插些文坛趣闻。此外,他还兴致勃勃写出“笔记体”《野味文坛》,被海内外多家报刊转载。
两岸文学交流的第一燕
古远清每次到港澳台或到国外做学术交流带回来的都不是土特产,而是一箱箱的书。难忘1995年,他第一次受邀到台湾交流的情景。在海关入境的通道上,一条是“中华民国公民通道”,一条是“外国人通道”,这下他犯难了,只见有人打着“大陆难民同胞救济会”的牌子走来。古远清提出強烈抗议:“我是接受你们长达一年审查的‘大陆杰出人士’,决非‘难民’。”面对邀请方的道歉,古远清很无奈。当时两岸交流刚开始,台湾并没有接待大陆学者的对口单位。原台湾《联合报》负责人痖弦闻知此事后称:“香港古剑说我是‘两岸文学交流的第一燕’,我不敢当。事实上最早来往翻飞在海峡间的两只‘劳燕’,是远清先生和我。”
古远清在中南财经大学工作成了一些人酒桌上的谈资,他们很为古氏抱屈,认为他早该是国务院津贴专家至少是博导,可现实并非如此,夏兴园敎授调侃说“你这无异投错了胎。”那时学校还没有与中南政法学院合并成立中文系,当然也就谈不上带研究生(但古氏当过华中师大评博导的评委),文学评论家韩石山由此奚落他说:“将军不带兵,这是严重失职。” 某文化名人在其自传中也这样贬低古远清:“古先生长期在一所非文科学校里研究台港文学,因此我很清楚他的研究水平。”一位文友建议古氏回应他:“某名人长期在一所非创作单位戏剧学院从事散文创作,因此我很清楚他的写作水平。”
90年代时任武汉大学主管文科的副校长李进才闻知后,便来商调古远清回珞珈山,一些博导和古氏说:“你在财大享受‘独生子’待遇,每年出国三几次均可报销,一回母校就成了‘大家庭’成员,再无此特权了。”还有人则用“一流教授”的纸糊假冠忽悠他:“钱钟书说得好,一流教授到三流学校,三流学校因一流教授而增光;三流教授到一流学校,三流教授因一流学校而荣耀。”
学校为了挽留古远清,专门为其设立了台港文学研究所。这个研究所就他一人支撑,且他的著述坚持“私家治史”,因而古氏曾被江泽民唯一接见过的台湾作家陈映真戏称为“独行侠”。可这个一人研究所在十多年前差点被砍,但有人指出:“这个‘一人所’比某些‘十人所’影响大。凡是有华人写作的地方,都知道中南大有这个研究所。”
“古而不老,老而不古”
1997年,古远清主办新加坡华文作家作品国际研讨会。当他到省外办办理申请手续时,外办的工作人员打趣道,财大第一次办国际研讨会,竟然不是财经也不是政法而是文学类的。这次研讨会,古远清还邀请了前文化部部长王蒙大驾光临。
古远清在朋友和学生眼中是个有趣的人。他在给学生演讲时称自己是“无齿之徒”, “老古”却“古而不老,老而不古。” 退休后的古远清教授,除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海峡两岸》主讲台湾文学,还在海内外展开《台湾当下文化与政治》《我观台港文学》《读好书,分享博大的生命》的巡回演讲。讲座语言犀利睿智,幽默风趣,不时博得热烈的掌声。2013年10月14日,他到马来西亚出席“全球华文作家论坛”,作的主题报告为《余光中在大陆为什么这样“红”》。来自美国、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瑞士、荷兰、马来西亚、越南、泰国等国的作家纷纷称赞他作的报告无论是内容的深刻还是表达的生动,均属“高级而有趣”。听众不是找他签名、索要名片和著作,就是和他合影,其中马来西亚“华人教育部”邀请他去讲学,台湾《祖国周刊》邀请他当主笔,澳大利亚一位女作家则后悔没有带录音机把他的讲话录下来。马来西亚国家电视台还就“世界华文文学的走向”采访了他。2014年11月19日,“首届世界华文作家大会”在广州举行,古远清和旅美作家陈瑞琳演出了一场自编的相声《天才诗人》,古远清将古人的两句诗“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颠倒过来“酒逢千杯知己少,话不半句投机多!”结尾“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更是引得观众鼓掌大笑。
被两岸三地学界誉为“南北二古”之一
在香港回归前夕,古远清应前港英政府之邀,和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谢冕教授一起以主讲嘉宾身份出席首届香港文学节。他曾先后任香港中文大学、岭南大学客座教授,并多次赴台港澳及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韩国、澳大利亚等国讲学和出席国际学术会议。他曾获台湾有关单位颁发的“两岸文学交流贡献卓著奖”和湖北省政府首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湖北省文联“文艺明星奖”,其治学风格为:钟情个人化写作,走私家治史的道路,尤为关注文坛热点,认为论争只要不陷入人身攻击的误区,它便能展示学者自身的智慧和风采,为学术发展注入一股活力,就好比铁锤敲打燧石,在撞击时有时会迸发出真理的火花。
古远清撰写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批评史”系列著作,具有广泛影响。他是将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当代文论史试图整合的第一人。对“文革”文学研究,声名远播海内外,前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于光远专门评论过他的文章;其中台湾文学研究,被两岸三地学界誉为“南北二古”(另一“古”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古继堂)之一。当有人问:“你这位‘南古’和‘北古’是兄弟吗?”古远清答:“古继堂是河南人,我是广东人,两人是同学加兄弟,同在武汉大学中文系1964年毕业。”又问:“新加坡《赤道风》主编说你们‘两古’是父子关系?”古远清答:“古继堂确实比我年长,是学兄。由于我们的著作坚持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组成部分的观点,因而受到‘独派’的攻讦,台湾某部门还召开过以‘炮轰南北双古’为主旨的‘研讨会’。当我们‘两古’踏上宝岛时,‘独派’的一位学者竟惊呼‘两股(古)暗流来了’”。古远清笑称:“这真是‘不批不知道,一批做广告’。”
古远清的《诗歌分类学》、《诗歌修辞学》等著作,被台湾各高校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使用。韩国外国语大学则使用他在“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台港文学概论》。
“独行侠”背后的女人
很多人都知道古里古气的古远清不用手机,却少有人知道这位“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的“贤内助”古炽珍。古远清称“我们俩是同姓、同乡、同龄。别人用‘小秘’,她却是我的‘老秘’。”
对于电脑盲而言,“贤内助”实在是太重要了,于是日子过得闲云野鹤般的古远清,当足迹遍及东南亚及台港澳各大学和内地的复旦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50多所院校讲学时,也把“老秘”带上。
古远清在武大读了五年连学士都不是,从教45年连教学小组长都没有当过,更没有办过出版社。古远清有一次想辞去公职,在成天骑着一辆又古又破又脏的脚踏车奔走于菜场和书店间之际,去下海办一家出版社,专出台湾黄维樑敎授所写的《老古:声名远播,两袖清风》这类文章和书,可他“老秘”以“一家之煑”身份给他泼了瓢冷水:
“这回你是吃错药,不是‘脑白金’而成为‘脑白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