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记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
外科主任医师古鸿声
◎ 何志国 陈柳元 卢桂森
隽永的精神 永远的榜样
他出身名门,家世显赫;他一生热爱祖国,奉献祖国;他为人正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生活简朴;他医者仁心,为人师表,淡泊名利;他一生以裘法祖院士为榜样: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他活着,是医生的榜样;他去世了,留下了做医生的标准。他,便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主任医师,曾荣获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玉林市首批拔尖人才、玉林市高校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曾担任过玉林市卫生学校副校长、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名誉院长、玉林市人大代表的——古鸿声教授。
古鸿声(前中)和同事们的合影
“我的岗位在中国”
当人们每每疑惑而问起他:“您的亲人现在都在美国定居,您为什么不去美国定居而留下来呢?”古鸿声总是平静地回答:“我的岗位在中国。”古鸿声出生名门,家世显赫,是客家先贤古氏三十三世古今辉(曾任檀香山清朝正副领事23年,遗著《檀岛纪事》;曾资助“辛亥革命”,于清光绪七年[1881年]创建百年客家名楼“树德堂”)的子孙。古鸿声教授的父亲古恩光毕业于上海政法学院,是台湾知名律师,其伯父古恩康为中华医学会五位发起人之一。古鸿声教授有10位弟妹(他是长子),全在美国生活,生活条件优裕。古鸿声有条件到国外定居,但他一直没有想过要定居国外,依然把根留在中国,留在玉林。
古鸿声曾经说过这样的话:“美国虽好,但究竟不是我的祖国。”如果他没有对祖国的热爱,没有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没有为祖国奉献的高尚情操,又怎么能做到这一切?
想病人所想,忧病人所忧
古鸿声的用药原则是采用最有效、最便宜、毒副反应少的药;有国产药不用进口药;能用口服药治愈的,不用注射药;能用肌注的,不用静脉点滴药;能用内科治疗的,不做手术;能用低的术式解决问题的,不用所谓新的、价格高昂的术式。总之,他一切为病人着想,因为老百姓的每分钱都来之不易。
古鸿声对待病人认真负责,一视同仁。对于弱势群体,古鸿声则给予更多的关照。古鸿声从医50多年,从不收受病人的红包、实物,如果一些病人执意坚持要送,他会先收下红包,待病人出院时又全部退回。
对待每一位病员的资料,古鸿声都会认真分析,凡是要做手术的患者,他术前要观察好几次,分析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让患者解除顾虑,让患者家属了解可能的意外。术后他仔细诊察病人,告诉注意事项,大的手术当晚睡前一定要到病房看望病人一次。古鸿声根据临床需要给患者做检查,能省就帮病人省掉,但是遇到临床必需的检查,不论有多麻烦、多脏,他也要做。
最难能可贵的是查房,古鸿声针对年轻医生常有的“恐惧”感,从病理、生理、解剖到临床、手术及并发症都一一解答。
古鸿声以自己的言行,实践了医生的誓言:“德不近佛者不可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可以为医。”他常说,医术不论高低,医德最是重要的。医生在技术上有高低之分,但在医德上必须是高尚的。一个好的医生就应该做到急病人之所急,想病人之所想,把病人当作自己的亲人。
创新改进,做好学科带头人
古鸿声常常说:“不怕长江后浪推前浪,就怕后浪推不动前浪。”他要求年轻人多读书,多写文章、做科研。和学生一起上手术台,他从来都做“助手”。这个“助手”是帮助学生“上手”的意思,他手把手教会学生,使学生的技术水平有质的提高。他带教出一支能干的外科队伍,先后为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培养出一位主任医师、三位副主任医师。
玉林红十字会医院成立初期,古鸿声是最早一批到院的专家。当时,医院的条件十分艰苦,而他还住在卫校,离医院较远。可是,除非晚上有急诊要抢救病人,他作为名誉院长,却从不动用医院配送给他的老北京吉普车,一直骑自己那辆旧自行车上下班,却从不迟到。年轻时,古鸿声毕业后曾在广西医学院解剖教研室工作,可他却放弃大城市、大单位的优越工作条件,毅然来到玉林市卫校从事外科教学,成了玉林地区外科的奠基人之一。因有良好的解剖基础,古鸿声手术技术精湛,深受人们爱戴。
由于有古鸿声教授主持,玉林市红十字会医院外科开展了一些新的手术项目,尤其在肝叶切除方面(玉林市为肝癌高发区),以及胰腺癌、甲状腺等方面的手术做得较多、较好。古鸿声还在玉林首先使用胆道镜,使治胆结石疗效有很大提高。
古鸿声经常告诫同事,医疗工作就是要追求完美,不能弄虚作假,不能出差错;要严于律己。
“放心做,就当做试验”
古鸿声严于律己,虽然是德高望重的专家,生活中却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从来不搞特殊化。他拒绝了医院的照顾,把自己当成医院的普通员工。他在遭受病魔折腾时,医院要给他请专家做手术,送他到国内最好的医院接受更好的治疗,古鸿声教授却拒绝了。古鸿声说:“不用请人,就留在红十字会医院让自己的人做,放心做,就当做一次试验。”他把自己的生命,就这样无私地交给了自己的医院。
古鸿声一生救人无数,宅心仁厚,最终还是被病魔击倒了。今年2月,在与疾病顽强搏斗40多个日夜之后,古鸿声最终还是离开了他最忠诚的医院和患者。即便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他心里惦记的不是自己的生命安危,而是医院的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在玉林医疗卫生战线上,凡接触和了解古鸿声的人都深有感触:他活着,是医生的榜样;他去了,留下做医生的标准。
古鸿声走了,永远不走的是他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