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修水古家巷
◎ 江西修水 古建林 古振鹏
江西修水县是宋朝大诗人、大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一的黄庭坚故里,也是清末重要维新人物陈宝箴的诞生地。修水县城早在唐代就辟为县治所在地,至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
修水在清初称为宁州,清嘉庆六年(1801年)改为义宁州,民国元年(1912年)改为义宁县,民国三年(1914年)改称修水县。县城正街名为鹦鹉街,东西走向,全长2308米,宽3米左右,中间是水沟,上面盖石板,东面名卫前街。以正街为轴,城中各街巷分别向南北或东西方向辐射,人称“九井十八巷,巷巷通街上”。这十八巷中,就包括古家巷。
古家巷位置在修水卫前街老中医院旁,老中医院因老城规划迁走,现建有一停车场。巷子为南北走向,现在巷口是鹦鹉街254号,地理方位是北纬29°1′44″,东经114°30′50″,巷尾至农贸市场,此巷长约150米。
说到古家巷,就必须说到古家祠堂。据资料记载,修水县城原有祠堂130栋。民间有“宁州祠堂抚州塔,苏州扇子浏阳伞”的赞誉,可见当时修水县城祠堂的规模。古家祠堂就位列其中。它的起源是修水县山口镇来苏古家园开基祖古仍盛的后辈在当时州治所在地为后裔争一席之位,于嘉庆五年用祖先名义购买民宅而改建为古氏宗祠的。古家祠堂建好后,北面街为店铺,铺后面南为祠堂。店铺出租,租金用于祠堂维修费用。祠堂前门牌镌刻“尚书第”三大字。因为这三个字还曾出现过一段趣闻。当时地方上个别刁钻文人,认为这是古家人毫无根据地往自己脸上贴金,将此事告上州衙,州官怒斥道:“你连读过的书都忘了吗?《幼学琼林》中‘古尚书头尖如笔,便擅英称’,这个古尚书就是古弼,人称‘笔公’,就是他们的先祖。他们门额上书‘尚书第’当然天经地义,错在哪里?”这位文人本想藉此扬扬名,没想竟碰了一鼻子灰,惶恐而去。此段佳话也成为宁州城百姓茶余饭后之谈。修水人自此就把古家祠堂旁边的巷子称为古家巷。
因为年代久远,时代变迁,古家祠堂已不复存在,但“十八巷”之一的古家巷保留了下来,至今仍是修水老城最繁华的商业古街。
据修水县退休干部古振鹏宗亲所藏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丙戌重修的《古氏宗谱》,谱中有古家祠堂的方位图,还有祠堂内的布局陈设图。谱内还保留了因建古家祠堂买地的文契(原件在“文革”破四旧时被烧毁)文字。文字是竖排右起,文字如下:
立杜卖房屋基地文契人周耕图、越东、奉元、起新,今因家下无银使用,只得兄弟父子商议,情愿将祖手遗下坐落土名城南石桥头黄金社,坐北朝南房屋两重两边横厅以及面前横屋披廒上下堂前,共计大小二十七间;板壁木仓一只,八字门楼一个,上齐桁条瓦片,穿枋柱头;下齐磉丕地脚以及出路余地,门扇户榻天井栏杆阶檐麻条乱石。上重正屋五间,楼板四间;下重五间,楼板三间;左右厢房二间,俱有楼板。前址荣姓土墙及罗姓屋基为界,后址自墙外址陈姓墙横过为界,左止官街直上为界,右止单姓墙及围墙为界。以上四界分明,凭中踩清。欲行出卖,先仅亲房内外兄弟人等,无人承受,方行请中出卖与古仍盛处为祠。当日三面言定,实得受时值价纹银叁佰柒拾两正。比日亲手领足,不少分厘。凡内中秉笔花押出屋下匾诸项礼仪一并在内。其屋系是二比自心情愿,买者并无贪图准折,卖者并无重叠典当,如有此情,出卖人一力承担,不干买者之事。自卖之后,任从古姓进主钉匾管业,卖者永无异说,四界之内寸木、个石、寸土并无留存,一卖千休,永无找补取赎。今欲有凭,立此杜卖房屋基地文契,永远为据。
凭中人(未录)
清嘉庆五年(1800年)十月初八日
立卖房屋基地文契人周耕图同弟越东、奉元、起新笔
文契后还有一段附文如下:此契向存尚丰(必瑞裔),今转存该房裔演平保管收领,其祠务宜合族公签,首事当众公批,其租公收,如有持强越收,加倍重罚,附记于此。
历史风云变化,古家祠堂于1949年解放时由人民政府收归公产,后来又被拆改建民居,但古家巷上的门牌号,仍昭示着我古姓族人在修水县城曾有一席之地,也是修水古氏后人泯灭不了的历史记忆。
(编者注:第一作者古建林,系江西上高县人,工作于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