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雁心声
四川简阳 古华书
每天走进办公室,总有一大堆书刊摆在桌上。但那天不同寻常,一本《中华古氏》豁然映入我的眼帘。尚不知从何而来,却让我怦然心动。细细读来,让我激动,让我悲伤,更让我看到希望。
一本杂志,勾起一段百年往事。
古小彬先生考证古氏家族历史可谓至深、至远、至详。可本人所在的一脉古氏,因其经历曲折,至今“不明来历,不知归路”。先辈古晏清于1920年(推断),只身一人从重庆市江津区的仁沱场附近外出谋生,辗转流落到四川省简阳市的三星场。后来,其妻廖素兰携长子古焕然、次子古焕初行乞寻夫,历尽艰辛而团聚。虽落脚暂安,但为生活所迫,在三星场附近仍多次搬迁。后来古焕初被抓壮丁,一去杳无音信。古焕然育有4子,长子古荣安于2012年去世,享年86岁,其余3子及后人共50余口。虽已形成一个小家族,但在当地,“江津来的外地人”却伴随至今。由于先辈没有家产,更没有文化,颠沛流离,留下的家族信息十分有限,甚至忘失了字辈,以致一连串的疑问萦绕在这个小家族的心底,挥之不去,与日俱增!当年在江津的先辈是谁?来自哪里?嫡亲后人今在何方?有无家谱流传?家谱中有没有古晏清(不知古晏清离开江津后改名否)、古焕然、古焕初的名字?如果族人再回江津仁沱场,有无宗祠可拜?有无祖坟可祭?等等等等——一个难以向外族人倾诉的心结不断折磨着这脉古氏族人。离雁归宗,一直是我们的伟大梦想!
看了《中华古氏》杂志与网站,我中华古氏竟南北迁徙,生生不息,家风传世,美名传扬。祭祖、论坛、创业红红火火,古氏文化源远流长。可我们仍孤居一隅,难以归宗!是一本杂志,激起了浪花,燃起了希望,看到了曙光!
一个“古”字,传承着一个共同的基因。
科学探明,同祖基因,男性相传,千代不变。也就是说,不论是大江南北还是世界各地的古氏男性,只要是古公亶父之后,就永远保持着完全相同的基因。从我们这个古氏小家族,我还得出了另外一个结论:基因会携带品质。古小彬先生论述“古公亶父执政时,待人和气,心地善良,积德行义,备受拥戴”。2013年9月,我在深圳市委党校学习期间,随班考察海裕社区,接待我们的社区负责人之一叫古清明,来自重庆市忠县,另一位也姓古,来自广东省五华县。家门相逢,分外亲切。古清明说:古家人在哪里都能“和善诚信,广受欢迎”。我们这个小家族,虽然没有创造光宗耀祖的事业,但在“待人和气、心地善良、积德行义”上没有给祖先丢脸。迄今6代人,没有任何1人违法犯罪,受过处罚处分,没有任何1人不忠不孝、不和邻里,没有任何1人不务正业,荒废人生。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仁爱、忠厚、勤劳、友善”。
一份亲情,愿为古氏家族做点事情。
让我悲伤的是,我们是一群还没有找到回家路的古家孩子;让我失落的是,古华民、古焕坤、古达祥、古秋来、古军荣、古小彬们等领导着中华古氏众亲们,整理家族历史,挖掘古氏价值,弘扬古氏传统,培育古氏文化,等等。我等却没能融入古氏大家庭,不曾参加家族的聚会盛典,不能为家族做点应该做的事情!
我是这个古氏小家族的第四代传人,从农村读书起步,继承古氏优点,以仁待人,勤学敬业,爱好广泛,得众人厚爱,算是为这个小家族的兴旺发展在奋斗,在起步。
我很想为“中华古氏”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虽然我的社会活动及经济能力十分有限,但我有一技之长为家族奉献自己的热忱。我从事文字工作时间较长,曾任简阳市委副秘书长、简阳市政府秘书长、资阳市委办公室综合室主任(为资阳市委书记从事文字服务),我还爱好摄影、旅游等。我写的散文《放牧生命的丛林》曾刊登于《读者》原创版创刊号,《九寨归来不看水》入选《中国唯美诗文500篇》,论文《群众路线是凝聚正能量的根本法宝》被新华网、四川在线、大中华新闻网等10余家网络媒体全文转载,被求是研究所收入《中国道路》(中央文献出版社),《有一种精神值得品味》被《人民网》上载,多幅摄影作品入选《四川摄影家》,出版了个人诗文与摄影专著《唯美的影子(中国文联出版社)等。虽然,在古氏大家族中,我这点才艺微不足道的,但我有一颗赤诚的“古氏之心”,愿为“中华古氏”尽绵薄之力!
家族是国家的细胞。家族要为国家强盛作贡献,“从我做起”便是爱国之责与爱国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