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古氏(二)
古真一祖居江津高占坝,其后长子华五公居长池官仓坝,至白沙骡子溪沙塆等处;次子华六公居晏桥子。祖卒后葬于小姑山,桅子坟,午山子向。其脉发祖西牛山,由白云寺左旋右轴奔腾而来,有迎有送到头,后罗列如屏帐,四围城郭,拱固大江,绕其右小江随龙緾;其后山微脉,下坝小山,水体行龙,木星结穴;外向迎大江来水,大坝作案,明堂田塆水,绕穴前过坤方,会小溪水合流之玄入大江,书云“丁坤终是万斯箱”;又墓对白沙东海沱,前方有张公山,两侧有护国寺、朱羊等。传说此地有灵启后人。有诗一首:
护国对楼台,朱羊两边排。
张公作笔架,东海当砚台。
祖墓不幸于1964年改田改土时遭毁被改为土。后于2008年寻得金骸,迁葬于重庆市江津区白沙镇宝珠村三社地名阮家埂下古昌志居屋左侧下,寅山申向,有诗云:
青狮坐堂迎生水,白象戏水接罗城。
宝珠拱照把水口,赤蛇顶印现官星。
启祖喜迁葬吉地,后裔世代出公卿。
龙凤呈祥狮象固,德垂万世永扬名。
真一祖之王氏妣,卒后葬晏桥子樵村坝冬瓜山(今重庆市江津区慈云镇晏桥子村四社冬瓜山),墓乾山巽向,飞蛾形丰园式石碑,碑联“乾山迎五福,巽向出三公”。此地来龙自西牛山起至白云寺下坝而来,穿过田穴,金、木、水、火、土五星行龙,四维平阳,园山垒垒,结穴如冬瓜养故,故名冬瓜山。穴前田中有印星,明堂水入小溪,合晏桥子大溪,曲流数十里,出宝珠入大江。有碑誌记云:
好樵村,好樵村,天马面前存楼台,鼓角当面立△△,只奈龙虎势力轻;且喜门前玉带水,近案双双两玉瓶;此地葬得真龙穴,富贵荣华万年春。
真一祖之长子华五、次子华六,各立宗祠于高占坝、晏桥子。
高占坝华五宗祠被毁无迹;晏桥子华六宗祠,系华六祖下(入川五世)志中、善中两兄弟及子孙于清乾隆甲申岁(1764年)修建完善,至今220多年,围墙、正门、厢房已毁,正房尚存,后壁嵌有原祠堂缩影图一幅还隐隐可见;右壁墙上尚有纪念碑铭记修缮宗祠事宜。但建在高占坝的古真一总祠和华五祖祠已被毁无迹可寻。
至明朝崇祯十五年至十七年间,蜀都各处流寇猖獗,张献忠率部剿川,津邑痛遭官兵杀戮,兼以饥饿瘟疫流行,虎狼之灾,遂致古姓通族逃散、躲藏,死损甚多。逃外者半、病故者半,百不存一。那时逃难,外迁于贵州桐梓、遵义、习水、赤水;重庆綦江、长寿、壁山;四川遂宁石洞寺、长宁、遂宁、泸州纳溪护国、合江白鹿、福宝;宜宾乐山、江安、内江(自流井)等地落居的颇多。而逃难、外迁者有的在途中丧生;有的不知去向。
幸天地恩佑,祖宗宏泽,尚留数脉以培脉源。有的因津邑太平后又返津,重振家业、立祠、修谱、拟字派。如古家沱的古应明之子芝芳祖、李市龙吟的古德明祖等。有的一去不返,并立世记传,另立字派兴宗。如贵州桐梓的古有领祖,四川长宁县的古有义祖。有义祖系华五祖下学先祖宗支入川六世(向道祖支系二十世)椿祖之入川第十三世(向道祖支系第二十七世),入居长宁县后,被称为入宁一世祖记传世,至今已传世十六代人,为向道祖支系之四十二世。逃迁之苦实为难忍,《古氏家乘》谱载“古乃昌遇难录”就是当时避难逃迁惨景的真实写照。
真一祖派家谱,因兵荒马乱之年避难逃迁或避难躲藏,致谱或因水湿毁损或不慎丢失或遭火焚等而失谱较多。致后人只记得是真一祖之后,而忘真一祖之上祖讳;宗支房系及字派有的亦忘。在津邑一带至今尚未发现明代时期的家谱。唯贵州有桐梓县古氏的一首家史诗展于《古姓史话》中,诗云:
始祖河北到江西,志道向道分两支;
先祖功德高又厚,官拜尚书并武举。
元末红军纷纷起,兄弟十三各处居;
真一率众来入蜀,高占坝上落业基。
明朝政治较清明,子孙发达又昌盛;
后裔绵延十三代,又有嗣孙古有领;
崇祯十五壬午岁,张献忠部入四川;
领祖携家带王氏,奔赴黔地到桐城。
诗中显见真一祖入川及上祖之源流,入川发展,明时遭难以及避难迁徙的史实,此与古氏文化研究专家古小彬宗亲提供的资料完全一致。
(原载《古氏渊源暨分支》,古小彬总编、古国瑞名誉总编,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