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江津区古氏(四)
【开基祖:清朝/贵州桐梓·27世古德臣】
江津区李市镇龙呤古氏,谱称古真一由江西南昌府武陵(宁)二十五都(居武陵城东石子山前坐北向南),于元至正甲申岁(有误)入蜀居高占坝小姑山落业。真一祖之子华五、华六分居长池官仓坝,其后分东海天神坝、晏桥子、下溪等处。历年数世十三代,明崇祯十七年津邑遭戮兼饥饿瘟疫,古氏族或逃或故,百不存半,幸存数脉。有诗云:
我家世祖入川阳,衍派繁昌堪发祥;
明代宏开三甲弟,津都恢绪满门芳。
遥闻绅士前无数,可恨寇猖后莫详;
今仅谱中记大略,后宜鉴此各生香。
并称“我脉祖,华六公妣吴氏。华六→海→经(学经)→志中→胜秀(澄,字胜秀)→维尚→存范→领(有领)祖迁业于岩孔坝,余忘固陋再序续之”。有诗云高祖领公迁业八句:
若哉高祖诒谋心,迁业垂基启后昆;
津邑故乡全不恋,桐阳僻壤独图存;
同行终鲜兄和弟,相伴惟间夫与妻;
传世至今已八代,开宗一派在桐綦。
谱又称:“德臣公归省……怀德于几水……国朝定鼎,灭群凶,清平始得,入於樵村,后於晏桥也……德臣公自桐綦而入津邑……尔后生倘若遇变当效领祖之所为不然以德臣公之所为……。”
但江津龙呤谱中无德臣公的子孙传记,其他诸多古氏谱中亦无。当江津龙呤古氏入川21世古在清、古在才、古在和及22世古胜铭、古胜伦等族人在2008年自修谱时,将龙呤支古氏仅从入川13世祖洪寞、秦氏为起祖续修,其上祖讳名不知,只听说过去都是在晏桥子(华六祖祠堂)参加清明会。但发现同居一镇同属宗支一祖传承同祠的子孙纯属亲房的栢林、龙吟两处的古氏族人且各用字派不同。
龙吟的古氏自入川18世至今(23世)计六代人的字派是“乾廷正在锡其”;
栢林的古氏自入川18世至今(23世)计六代人的字派是“基昌元隆盛咸”。此况一时不晓何故?当2009年在川黔渝结合部《古氏联谱》中,总编辑古志永几经实地了解得知,其因是约清乾隆年间,贵州省桐梓县古氏有领公宗支通知该支族人去桐参修家谱,因需交钱忌而未去。其后龙吟古氏听其古家门婿周姑爷、冯姑爷之词,没去参加续修谱没关系,字派就照他们周家的“乾廷正在锡其光兴”改起走就是,就这样沿袭至今。栢林、龙吟两处虽代数不乱,但一处用古氏字派,一处用外姓人字派,真是贻笑大方。但其中有的自感不对而从入川22世及以后开始按古氏字派取名记世了。与龙吟古氏字派衔接了。
考德臣公之源流,据贵州省桐梓县古氏谱称德臣公为13世,系正明祖之四子,居重庆市江津区。配谢氏,生三子(琏世、珍世、瑛世),传至18世。江津龙吟《垂裕后昆》谱亦载德臣公系入川13世系正明祖之四子,配谢氏,生三子(琏世、珍世、瑛世),传记亦至18世,其讳名基本相符。龙吟谱又称“德臣公自桐綦入津邑,尔后生倘若遇变当效领公祖之所为不然以德臣公所为。”如按此推理,江津龙吟古氏应是德臣公所为。
但是龙吟古氏2008年自修谱时传记的入川13世至18世诸多讳名无一人与以上两谱所记的相同。析其原因是否有两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德臣公之堂侄之玮(谏臣公之长子)所抄録而德臣公之孙国梅再序的《垂裕后昆》谱中之讳名源于贵州省桐梓县古氏谱,当然两谱所録讳名基本相同,不足为奇;第二种可能是德臣公一人回四川津邑,且改名为洪寞,续娶秦氏,生一子,名良彦,传世子孙,单录于册。既没有入贵州桐梓县古氏谱,又没有入龙吟《垂裕后昆》谱,所以2008年古在清等人自修龙吟家谱时凭各家自抄的手抄本和回忆,自十三世洪寞、秦氏为起祖续谱,而不明洪寞(实为德臣)祖以上讳名及其直系源流。
综上所述,并经该支族人认可,暂将此支古氏族人列为元末入川祖古真一派下之十三世德臣公的裔孙。如后有新的史料考证,即予修正。
直系世代祖公(1—27世):
向道→鹏程→时兴→本立→道生→思孟→尚泽→国柱→正纲→天佑→
星斗→顺礼→江明→金山→真一→华六→海 →学经→志中→澄 →
维尚→存范→有领→永才→尚华→正明→德臣→
字辈排序(自32世始):
基昌元隆盛,咸恒履泰丰;
玉其联方喜,贤良福寿同。
鉴于有的原字辈沿用周姓的字派取名计世的,已成历史,成常用名,在入编川黔渝结合部《古氏联谱》时,本着字派名不变,但在名字后括注古姓的同代字派辈份,以示还本清源。以后则一律以古氏字派命名记世。
附:周姓字派与古姓字派对照表
周姓字派:乾、廷、正、在、锡、其、光、兴。
古姓字派:基、昌、元、隆、盛、咸、恒、履。
该支古氏至今传世至37世,在世族人据不完全统计有700人左右。主要分布在重庆市江津区李市镇(街村)所辖龙吟村(街组)、福德村(陈家坪、碾嘈塝)以及栢林镇所辖华盖村(生基坪、大店子)等镇、村(地),尤以龙吟场、华盖村居多。有的因工作关系或婚姻而散居在天津市、上海市、北京、重庆等地。
(原载《古氏渊源暨分支》,古小彬总编、古国瑞名誉总编,古氏文献丛书编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