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新编族谱的几点看法
◎ 广州 古木金
一、关于修总谱
一是关于鼻祖古公亶父。古公亶父是古姓的鼻祖,这是不容置疑的。但据笔者拜读周、郑、吴、赖等姓的族谱,他们也尊古公亶父为鼻祖,而且毫无顾忌地写明是他们的共祖。但看一些古氏族谱,好像从未提及过与谁共祖,是编纂族谱者的失误抑或许是不想提及?不得而知。据史载,太王有多个儿子,他们的儿孙有称自己为古姓、周姓、郑姓、吴姓、赖姓等姓氏的,奉古公亶父为鼻祖就不奇怪了。我们是否也可以大大方方学学他们,写明古公亶父是共祖呢?
古公亶父的纪元,有多个版本出现在各村寨的族谱上,有的说从皇帝、颛顼、帝喾到古公亶父是十七世,有的说是二十三世,有的说是三十六世,到底以哪个版本为准?以笔者愚见,三个都不靠谱。稍有点文化知识的人都知道,从三皇五帝到周朝历经多少个时间?据史载,皇帝、颛顼、帝喾所在的时期是约公元前26世纪初至约公元前22世纪末,夏朝是约公元前22世纪末21世纪初至约公元前17世纪初,商朝是约公元前17世纪初至约公元前11世纪,周朝是约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771年。中国历史真正有文字记载的是公元前841年,其他的按司马迁的说法都是“约”。从皇帝、颛顼、帝喾到夏、商二个朝代约近一千五百年,而十七世、二十三世、三十六世又是什么概念?以每一世为二十五年计,不过是425年、575年、900年而已。那么,说从皇帝、颛顼、帝喾到古公亶父是十七世、二十三世或许是三十六世,你信吗?司马迁都搞不清楚的,你们光是去问元芳、问度娘行吗?族谱是严肃的,不能以讹传讹,将那些未经史学家证实的事情写进族谱,那样是会贻笑大方的。
二是母系祖宗的称谓。看了一些族谱,对母系老祖婆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夫人、老夫人、太夫人、恭人、孺人、老孺人、淑人,不一而足。我们都知道,这些称谓在封建社会是有严格的等级之分的,不到那个等级是不能进那个座次的。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称谓的等级之分,逐渐被人们所淡忘,也没有谁去深究,各地在编纂族谱时,对母系老祖婆的称谓也就想怎样写就怎样写,百无禁忌。这是社会进步的反映,不可苛求。但现在编纂总族谱,是否就保持现有的状况,还是编委给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值得商讨。以笔者愚见,用夫人、恭人、孺人、淑人的称谓比较贴近实际,亦易被接受,也能解决母系老祖婆目前杂乱无章的称谓问题。
三是关于迁徙入谱。这一点我认为耀群宗亲的论述得很全面,笔者就不再赘述。但有一点还是要强调的,那就是各地在编纂本系的族谱时,对那些企业家、小手工业者和其他人员,他们手头上有些闲钱,大都在外买有房子。对这些宗亲,一定要写明有关情况。古谚云:发达不归乡。他们在外买有房并入户它乡,在那里生儿育女,少有返乡,那些儿女对故乡也显生疏,乡音生涩,几成外籍,不将这些迁徙异域他乡的族人载入族谱行么?!
二、关于修村谱
一是关于村寨史。笔者曾拜读过多个村寨的族谱,发现基本上都没有撰写村寨史,反而是某某捐赠xx元钱的页面占了不少。编辑村寨族谱,要他们支持才能完成,将他们的芳名写进村寨的族谱,本无可非议,但又是合家福、又是捐赠者的简历、事迹,给人感觉孔方兄的气味太浓。村寨史其实有很多内容可以书写的,如什么年代在此建村立寨,村寨的发展、人物、风土人情、土特产等都可作为素材。解放前,由于古大存革命先贤的原因,许多古姓前辈,跟着共产党闹革命,成为英雄人物,村寨成为革命苏区。解放后,很多宗亲走上工作岗位,成名成家。改革开放后,很多宗亲成为企业家、小手工企业家,千万身家、亿万富翁的大有人在。教育改革,大学扩招,村寨出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亦大有人在,所有这些不都是很好的素材么!怎么会没东西写呢?
报纸上偶尔可见,某某人寻宗觅祖,听说是那个村寨的,去到一查族谱,清楚记载着某人何时因何事迁徙何处,寻宗觅祖就迎刃而解,这就是村寨史的功劳。我们编纂族谱的目的,不就是方便后辈吗?对撰写村寨史,四川甘洛古新民宗亲在《中华古氏》总第2期《族谱列传应注意的若干问题》中已有详尽阐述,恕不赘言。
二是关于女性入谱。据笔者了解,这一点在各村寨新编族谱时争执最大。传统的一方,认为千百年,女的名字是不上族谱的,老祖婆都是写姓加氏,族谱是这样,墓碑也一样,历代相传,已经是不成文的规矩。开放派的一方则认为现在新社会,男女都一样,女儿、儿媳也应该上族谱。故去的不论族谱、墓碑都应用全名。他们的理由是,新社会男女平等,女的也与男的一样,参加工作和社会活动,同样成名成家,她们骄人的成绩同样光耀门庭,光耀宗族,基于这些理由,她们理应载入族谱。笔者很赞助这一意见,理由大至相同。试举一例,许是各位宗亲都会赞同这个意见。大凡40、50、60后的人,都熟悉国母宋庆龄(美龄、霭龄)三姊妹,是因为国母宋庆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天下闻名的原因,人们才知道其父叫宋查德,海南文昌人,要不,人们如何能知道飘洋过海,到美国经商的小商人(笔者不是有意亵渎宋老先生)宋查德呢?飘洋过海,到外埠经商的商人多的是。女人不也跟男人一样干大事吗?难道她们上不得族谱?我们不是刘伯温,没有卜烧饼的本事,但谁敢打保票,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古氏宗族中不会出现古某长、古博士后之类的名女人?难道一定要等到那时族谱才去记载吗?不觉得迟了吗?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尊敬的杨祖婆,诰封一品夫人,母仪天下,我们除了知道祖婆是梅县人外,她是如何生活,如何含辛茹苦带大三个同科进士的儿子,你知道吗?谱无记载,我们不可能知道。恐怕专家学者,也手长袖短鞭长莫及。这就是女人不上谱之过。我们要醒醒了,不能再被封建思想所束缚、被蒙住眼睛了。我们应该像耀群先所说的,嗣进嗣出都要详细载入族谱,才对得起历史、对得起族人,才经得起历史、经得起人们的检验。
三是关于墓葬、坟地。打开族谱,老祖那一栏,基本上都有墓葬、坟地在何地的记载。对此,笔者颇有微词。为何有此斗胆?因笔者曾对一些墓葬、坟地实地考究过,很多已经没有了、不存在了。大家试想,经过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开荒造田、兴修水利(库)、破四旧立四新、文化大革命等等的运动,有多少能幸免被挖、被废之难?因此,奉劝诸君,在下笔之前定要去实地考究一下,看看老祖宗的墓葬、坟地还在不在,再来下笔,不要新谱抄旧谱,把不实的东西写进去,不负责任。
四是关于名字。日前,一老同学赠送-本他村里的族谱给笔者,当时无暇拜读,回到家里,洗净手后在案桌上拜读,翻阅来翻阅去,就是翻不到老同学那支系的,只好去电找老同学相询,告知族谱上用的是按宗族里排的名,平时用的是学名。这就难怪翻来覆去找不到了。经老同学提醒,翻阅案头上其他村寨族谱,发现自己认识的亲朋支系中亦有类似的情形。笔者不禁唏嘘,这是怎么啦?现在还在生的人都搞不请楚,叫下一辈人如何去分辨?族谱上用宗族里排的名没错,但在名字的后面,加上学名或是曾用名、喊名或者花名,不是一目了然了吗?你省几个字,就难为了其他人了。关于名字的起法及相关内容,耀群先生在《新安堂·古氏族谱·肇塘人·广州篇》里有详尽论述,这里不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