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龙衣屋”的设计建筑多讲究风水,是以宗族祠堂为中心,外层以弧形房屋层层加固,形成大半圆,犹如给龙添上一套套外衣,故名“龙衣屋”。因其独特的构造,形成群体聚族而居的“客家大屋”,并具有防风、防火、防匪、防震等优点,既经济实用、坚固耐久,又有冬暖夏凉诸特点。
位于江西省寻乌县菖蒲乡五丰村的客家古氏“龙衣屋”,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古氏家族聚居地,距今380年历史,其间经历1865年、1965年二次大规模修葺。房屋以祠堂为中心,已围七层,每层中部有圆石垒成的角背形“花台”相连,意在龙气畅通。其中最长的一层围屋长达200余米,房屋120间。最外围层与祠堂落差高达12米,气势相当宏伟。整座“龙衣屋”占地约3万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450间,居住着80多户500余人。祠堂正门悬挂着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两块授匾——“钦点御前侍卫府”和“三世科第”,指的是乾隆皇帝贴身侍卫古刚、古风度,以及古全仁、古安帮、古肇图祖父孙三代皆中式武举人。
由于“龙衣屋”并非一次性围成,而是随着年代的推移层层加围,每层构造不同,风格各异,对照鲜明。
走进“龙衣屋”,使人感觉到每一层都折射出了当时的建筑和居住习惯。比如第四层,称为“烽火屋”,房屋外层均为厚达1米的夯土承重高墙,无屋檐,内宽外窄的漏斗形窗户全开在高墙上部;围屋两端同时配有碉堡式的“火角”防卫。
寻乌县古氏“龙衣屋”保存完好,是客家乡土建筑中的艺术瑰宝,在客家传统建筑艺术、生产、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