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名相古弼钩沉
◎白季庚
从《龙文鞭影》谈起
“忠贞古弼,奇节任棠。何晏谈易,郭象注庄。”这是古代著名蒙书《龙文鞭影》里的几句话。龙文,古时良马,见鞭影则疾驰。《龙文鞭影》原名《蒙养故事》,明代万历时萧良有撰,后经安徽人杨臣诤加以增订,改名《龙文鞭影》,形象地反映了该书“逸而功倍”的效果。
萧良有,字以占,号汉冲,汉阳人。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誉。明万历八年(1508年)会试第一,进修撰,任国子监祭酒,在当时声望极高。
该书内容主要来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典故,同时又从《庄子》和古代神话、小说、笔记如《搜神记》《列仙传》《世说新语》等书中广泛收集故事,辑录了历史上许多著名人物如孔子、诸葛亮、司马迁、李白、杜甫、朱熹等人的轶闻趣事。全书共收辑了包括孟母断机、毛遂自荐、荆轲刺秦、鹬蚌相争、董永卖身、红叶题诗等两千多个典故,文字简练扼要,而能阐明故事梗概,可称之为一本典故大全。
在这样一本书里提到的古弼,肯定不是一般的人。那么,他究竟是哪个时代的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还是让我们从史书中搜求吧。
古弼的主要事迹
《魏书列传第十六》载:古弼,代人也。少忠谨,好读书,又善骑射。初为猎郎,使长安,称旨,转门下奏事,以敏正著称。太宗嘉之,赐名曰笔,取其直而有用;后改名弼,言其辅佐材也。令弼典西部,与刘洁等分绾机要,敷奏百揆。
大意为:古弼,代地生人。小时候就忠直谨慎,喜欢读书,又善于骑射。开始当猎郎这样的小官,出使长安的时候,很合皇帝的意思,升为门下奏事, 以敏正著称于朝廷。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很欣赏他,赐名为“笔”,取其直而有用,还戏称他为“笔头奴”;后改名弼,说他具有辅政佐王之材。命令古弼掌管西部,与刘洁等一起管理机要事务。古弼的事迹散见于《北史》《资治通鉴》《魏书》等。古弼历任侍中、吏部尚书、典南部奏事,一直当到尚书令,行使宰相的职权。虽然位高权重,但对涉及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丝毫不敢懈怠,就是皇帝做错了,也要犯颜直谏。
北魏初年,帝王多次在离都城平城不远的地方圈地作狩猎的园囿,这样一来,百姓的耕田就减少了。太武帝太平真君五年(444 年),上谷一带的百姓上书说:“苑囿过度,民无田业,乞减太半,以赐贫人。”古弼看了后,马上进宫陈奏,正遇上太武帝与给事中刘树下棋。古弼就在一边等着,等了好久,不见结束。古弼忍耐不住,跑过去把刘树拉下座位,提拳就打,并骂道:“朝廷没有治好,罪就在你!”太武帝赶紧劝住:“不听你奏事,是我的错,放开他!”于是,古弼上前启奏要求减少园囿,把土地分赐给贫民。太武帝也为古弼的耿直而感动, 欣然同意所奏。这时古弼又脱了鞋和帽子跪下请罪。太武帝说:“你一心为国。何罪之有? 以后只要是有利社稷、益国便民的事,只管去做,不要顾虑。”
不久,太武帝又要到河西狩猎。古弼留守京城,主持尚书台的工作,也就是朝廷的日常事务。太武帝到达河西后,下诏让古弼把肥壮的马送给狩猎的部队,古弼却把瘦弱的马送去了。太武帝大怒说:“尖头奴,敢和我作对!我回去,先斩此奴。”古弼的属下都很紧张,担心连累被杀。古弼对他们说:“我不支持皇上狩猎事小, 使军备松懈,无力防备敌人才是罪大。现今北方柔然强大,南虏未灭,如何加强边防是我所担忧的。所以选肥马留给军队,以防不测。对国家有利的事,就是我死了也没有关系! 此事责任在我,你们不要担心。”太武帝听说后感叹地说:“有臣如此,国之宝也!”遂赐古弼衣一袭、马二匹、鹿十头。古弼的头形尖,魏太武帝曾把他叫“笔头”,也取笔直而有用的意思,当时的人们都叫他“笔公”。
过了一段时间,太武帝又到平城北山去打猎,获得麋鹿数千头,他下诏尚书省发牛车500 辆去运载。下诏使者刚去,太武帝就对左右侍从说:“笔公一定不给,你们不如用自己的马运回去吧。”走到半路上,果然,古弼的上表送来了,说:“当下正值秋收大忙季节,如不抓紧收割运输,就要被猪鹿窃食,鸟雁侵费,损失很大。还是先让百姓运粮,运鹿的事稍微缓缓。”太武帝对左右说:“笔公果然如我预料的那样,可谓社稷之臣。”古弼的忠直遇上了英明的君主,所以受到重用,官至司徒。
太武帝拓跋焘很重用古弼, 古弼也跟着太武帝南征北战,打仗无数,屡立战功,被封为立节将军,受爵灵寿侯。征讨并州反叛胡人后,进为侍中、吏部尚书,掌管南部奏事。与安原收降东部高车于已尼陂。又与刘洁屯兵五原河北,以防备叛民。后拜安西将军,从太武帝征讨赫连定。皇帝车驾到了平凉的时候,大军屯扎在泾河之南。太武帝派古弼和侍中张黎进攻平凉。赫连定从安定率二万骑兵、步兵来救,与古弼等相遇。古弼假装撤退来引诱赫连定上钩。到了伏击地点,世祖拓跋焘派高车敕勒驰进攻赫连定,斩首数千。古弼乘胜夺取安定。后来又和永昌王健等讨伐冯文通。冯文通凭借坚城固守,古弼收割了他们成熟了的庄稼返回。后来又征伐冯文通时,冯文通向高丽求救。高丽救兵到后,冯文通想出走投奔高丽,百姓多次阻拦。冯文通的大臣古泥,因为民心之故,率众攻打冯文通,大开城门想放进官军。古弼怀疑古泥有诈,不入城。高丽军救走了冯文通。文通逃走的时候,命令妇人披甲在中间走,他的精兵和高丽兵在外围保护。古弼的部将高苟子率领骑兵冲击贼军,遇到古弼酒醉,拔刀制止,所以冯文通得逃脱。将士们都埋怨古弼。世祖于是大怒,等他回来,罢免了一切职务,让他当守护广夏门的士兵。
不久,又复官为侍中,与尚书李顺出使凉州。回来后拜为安西将军,赐爵建兴公,镇守长安,威名显赫。等到商议征伐凉州时,古弼与李顺都说凉州缺乏水草,不宜出动军队。世祖没有听他们的,出兵打下了姑臧,对他有点讨厌。只是因为他有将略,才没有责怪他。刘义隆派裴方明等攻打南秦王杨难当,杨难当派来使者请求救兵。救兵未至,杨难当抵挡不住,奔逃到上邽,裴方明攻下了仇池,立杨玄庶子保炽为王。并且假托是古弼的命令,统率陇右的各路军队。义隆派遣他的秦州刺史胡崇之驻守仇池,古弼与平西将军元齐与胡崇之战于浊水,临阵将胡崇之活捉,败兵跑回汉中。古弼等从祥郊山南攻入,和东道将皮豹子等人进攻仇池,派永安侯贺纯进攻刘义隆,派人堵塞了狭道。刘义隆的守将姜道祖退守狭亭。诸将认为山道险峻,雪又很深,不利骑兵作战,都滞留不前。古弼单独进军,派元主、贺纯等攻狭亭。姜道祖向南逃走,平定了仇池。没多久,氐族各部又推举文德为王,包围了仇池。古弼派驻扎在上邽、高平、汧城的军队讨伐,为仇池解围,杨文德败退到汉川。当时豹子都督关中诸军屯扎于下辨,听到仇池解围,商量准备退兵。古弼派人对豹子说:“现在虽然连连打败贼军,但恐怕他们的君臣尚未甘心,可能会来报仇雪耻。你如果班师,敌军又打过来,再发兵恐怕比较困难。不如在这里修理兵器盔甲,训练士兵,积蓄力量等待一度时期。不出秋冬,敌军必来。以逸待劳,才是百胜之策。”豹子才没有统兵离开。世祖听说,夸奖道:“古弼之考虑,长久之计啊。抵挡南秦,还是古弼办法多”。
拓跋焘晚年有意让太子拓跋晃“总摄万机”,并征调古弼为“东宫四辅”之一,再次让古弼辅佐太子处理国家大事,因“保傅东宫,有老成之勤”,赐给帛千匹、绵千斤,升任尚书令。古弼虽事务繁多,仍然读书不辍,行为端正谨慎,口不言禁中之事。拓跋晃先他父亲而死。拓跋焘去世后,由拓跋晃的儿子拓跋浚继承皇位。
古弼的结局
高宗即位后,古弼与张黎一起以“议不合旨”的罪名免官,说了些怨谤皇帝的话。他的家人告发他用巫蛊之术陷害皇帝,与张黎一起被杀。当时人们认为他们死得很冤枉。
《魏史》这样评价古弼:“史臣曰:……弼谋军辅国,远略正情,有柱石之量。张黎诚谨兼方,功旧见重。纤介之间,一朝殒覆,宥及十世,乃徒言尔,惜乎!”
人固有其劣根性。除了雄才大略的开国之君,皇帝以一国自尊,总是要追求享受的,而有古弼这样的人,难免处处受到制约。大概高宗早看古弼不顺眼了吧,“议不合旨”是个什么罪啊,至于免官。所谓“合旨”,就是辅臣和帝王想的一样。如果事事都想的一样,也就不需要议了。既然要议,不合旨是正常的,并且像古弼这样凡事从国家大处着眼考虑问题的大臣,能与贪图享受的皇帝想到一起,那才是咄咄怪事。可见古弼之死,有他的历史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