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源流
◎ 深圳 古小彬
古氏源流,主要有以下几支:
古公亶父之后
《广韵》云:周太王去邠适岐,称古公,其后氏焉。
《风俗通》云:古公亶父之后因氏焉,古公犹言先公也。
《太平寰宇记》曰:新平三姓,有古氏、附氏、异氏。
周太王,即古公亶父,是黄帝的裔孙,承袭黄帝的姓氏——姬姓,古公是名,亶父是号,生活于商朝末年,居住在豳地(今陕西省旬邑县、彬县一带),领导着一个称为“周”的古老部落组织,以农桑为生计,繁衍生息,后为避薰育、戎狄等部落的侵袭,古公宣父率领族人离开豳地,南迁到岐山脚下。周部落日益壮大起来,并成了商朝的诸侯国,即周国,古公亶父仍为首领。
古公亶父娶太姜,育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季历,三子皆贤,互敬友爱,相继成家立室。因季历的儿子姬昌(周文王)出生时有红鸟衔丹书之“圣瑞”,古公对这个孙子另眼相看,意欲把王位将来传与姬昌。
但当时氏族的传统继位方式,是由嫡长子继承,而姬昌之父排行最小,无资格继位。泰伯、仲雍善解父意,于是兄弟商议,决定让贤,潜奔江南荆蛮之地,在今无锡市一带建立吴国,兄弟俩相继为吴王。
仲 仲雍去江南之后,留在岐周宫中的两个儿子,长子昂在周武王时受封于雍(今陕西省凤翔县一带),次子旻为纪念祖父古公亶父,遂以古为姓,称古旻。
以“古”国名命氏
“古”以国名为氏,是一新说法,见何兆吉、曲雯编着的《百家姓辈分字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出版)。文章说:“商代末期有古国。今出土青铜器有‘古伯尊’,见于省吾先生《商周金文录遗》。古伯,商末周初人,古国族首领,名不详。古国其后当有以国命氏者。”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古伯尊”,是商朝晚期到西周甲期流行的三段式筒状尊,器底铸铭文32字,大意是:古伯说,“驮御做了这件祭祀彝器,不要把它放入公室宗庙。”古伯又对其子说:“揿是为他的父亲辛做的祭祀彝器,在丙日,不要把它放入公室宗庙。”
上海博物馆介绍馆藏青铜器“古父已卣”时,也说道“器盖各铸铭文‘亚古作父已彝’六字,是贵族古氏为其父已所铸的祭器。古是商代国族名。”
我认为,“古国”应在帝尧之世就已有之,如帝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受封于刘(其地在山西、河南等地),是刘氏始祖,他的妻子就是古氏,成了世界刘氏太祖母(见中华刘氏通谱丛书文献)。这支古氏估计住在山西一带,查《刘氏族谱》记载,刘氏祖妣古氏有多位,居住地域均在山西洪洞、蒲州、浮山等地。
苦成氏的后代
王符《潜夫论·志氏姓》云:郄犨采于苦,曰苦成,地在盐池城东北,后人书之以枯,齐人闻其音,则书之曰库成,敦煌见其字,则呼之曰车成,其汉阳者书曰古成。王符又云:古成氏之后,分为古氏,后汉广汉多古氏。
古成氏是周太王古公亶父之后。周武王之子姬叔虞,成王之时被封为唐侯,建都于唐,后改国号为晋。晋献公时,公族子弟姬叔虎因公赐食郄邑(今山西沁水下游),叔虎的后代称为郄氏。
苦成氏后来又衍变成几个姓氏,如居齐国的,改为车成氏;居敦煌的,改为库成氏;居汉阳的,书为古成氏。古成氏的后代,有一支分为古氏。汉唐之际,古成氏登朝者不乏书。但到宋代《百家姓》中无古成氏。
鲜卑族、回族古氏
吐奚氏,是鲜卑族的姓氏。魏成皇帝拓跋毛立执政时,已统领36国、99大姓。至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大部分都已更改为他姓,吐奚氏改为古氏。
回族人信奉伊斯兰教,族人中有一支以经书《古兰经》的“古”字作为姓氏。另一支则在唐初进入中国后,以天宝十四载(755年)任大将军的古都白丁首字“古”作为姓氏,称古氏。
回族古氏也是以新安郡作为郡望,北宋时已繁衍播迁于河南洛阳市、开封市及江苏省扬州市一带。目前,回族古氏以河南省洛阳市、郑州市、开封市、中牟县,四川省阆中县,陕西省西安市西郊,北京市居多。居住在江苏省扬州市的回族古氏,在明代有一“古回回”是藏书家,这一支古氏原有族谱,记载至33世,后毁于兵燹(参见魏德新编着《中国回族姓氏溯源》,新疆大学出版社)。
满族古氏
据《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古尔吉氏,世居广宁正安堡(今辽宁北镇广宁镇),所冠汉姓为即古氏、吉氏。
董鄂氏,亦称栋鄂氏、东古氏、东果氏、东峨氏、董额氏、董古氏,源出冬古河之名,后为部落名,最后成为姓氏。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古氏、鄂氏、董氏、栋氏等。
尼玛哈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尼漫古氏、金国时期称女真“尼庞古”,以部为氏,汉意“鱼”,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后多冠汉姓为古氏、俞氏、于氏、鱼氏、余氏、胜氏等。
高山族古氏
高山族古氏,居住于台湾省花莲、宜兰等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当局推行原住民改为汉姓政策,各单位依分配、抽签、自选等方式推行。在北区原高山族住民,因尊敬爱戴他们的警官古星南,在改汉姓时,自选古姓。
(本文原载文化期刊《寻根》杂志201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