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棱寻亲记
◎ 四川甘洛 古育民
小时候,我们就听长辈说:“我们的祖先自广东省长乐县(现五华县)古大塘迁到四川丹棱县南门外古家坝落业,由其中一房后裔迁到现在居住的四川甘洛县田坝镇。田坝所有姓古的都是一个祖先,相互间不能打骂。”
成人后,我们决定到丹棱寻亲,以辩起源。1973年,时值文化大革命,我哥哥古新民出差路过丹棱县城,住了两夜,以“寻找革命战友”为由,借机寻亲。步行半个多小时到南门外打听古姓人和古家坝。经询问多人得知有古姓人,但为数不多,并且住地较远,字辈也与我们不同。因时间仓促,未能深入调查。主要是社会环境所限,寻亲访友不被待见,至少不算革命行动。此去是基本无收获。
改革开放后,日子逐渐好过,政策也好了。族中长辈对外保密,在族内发起编撰《古氏族谱》的工作。1983年初夏,古忠祥、古大华、古大洲、古道田和古道均外出寻亲。在丹棱县杨场乡受到当地宗亲热情接待,并口述入川一世祖如圣公至五世祖世系,虽不完整,亦很宝贵。遗憾的是未找到老族谱。共叙亲情后次日到荥经县城和花滩、四坪等地,寻访到几户古姓人,与我们不同支系。此后,依据所获世系信息,于1983年仲秋编成了《古氏族谱》,因内容少,称为“简谱”。
我们在1996年至2004年间着手编写新族谱,需要确定我支属何支系和考证入川时间及迁出点。经古小彬总编在五华县老族谱中查知,我支属巩公支系23世泗公房后裔。入川时间和迁出地点,虽然简谱有记载:“自长乐县古大塘明朝末年贸易入川”,但缺乏依据。当年写谱的长辈们已先后去世,又未留下任何资料和线索,决定暂不去丹棱调查核实。
光荫荏苒,转瞬距我兄首次去丹棱已40年,一直无寻亲合适机会。转机始于2013年初,通过多方渠道收集到几个丹棱宗亲姓名。2013年5月6日,我前往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青龙村,找到了古帮松宗亲。说明来意后,受到十分热情的接待。住在附近的二叔与兄弟等闻讯前来参加坐谈,当问及字辈时,帮松弟找出多年前记录的字辈:“如善文□,元万崇家大,安帮定治国”。我们的字辈“如善文陞诚,元万崇忠大,道明德为先”。毫无疑问,就是我们要找的同支宗亲。帮字辈与明字辈同辈。随后,在帮松家里看了其收藏的两块石碑。小的一块刻“一世祖古如圣,二世祖古善述、古善继、古善庆、古善衍”;大的一块未清洗,个别字迹有些模糊。但所刻:“自粤东惠州府嘉颖州长乐县古大塘来至川省”、“道光十三年二月立”清晰可见,与我们掌握的情况完全吻合。大喜过望,获得如此珍贵的实物证据。
9月29日,我们一行三人再到古帮松家,对石碑拍照,并抄录。从碑文得知,小的石碑是古氏宗祠内入川一世祖和二世祖的牌位。大的一块正面是道光十三年《重修文武祠序》言,记叙重建宗祠过程。背面是道光二十一年捐款人名单及所捐金额。帮松等宗亲讲,文化大革命时,古氏宗祠被当作“四旧”拆除,材料用于建丹棱中学的房屋。2011年2月,帮松的父亲参与拆除该房,从墙内挖出,叫帮松弟兄运回家。弥足珍贵的文物,终于物归原主,帮松等宗亲功在千秋。
随后,在帮松弟兄引导下,我们与另几个古姓宗亲分别交谈,得知丹棱县境内还有一支古氏。据85岁的古宗光老人提供的从族谱抄录笔记,他们的祖先古子明于清初从湖北麻城县古大塘迁来丹棱县扬场镇大兴林开基。字辈是“子诗奇在(元)祖,永登修世(应)文,朝宗维继述,付守绍天成。”
据丹棱县公安局2013年5月提供的信息,目前丹棱县共有古姓360余人,其中杨场镇170余人(主要分布在大兴村、石马村),丹棱镇150余人(主要分布在群力村、青龙村),其他乡镇有零星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