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筹备工作报告
【古小彬/撰稿 古观仓/报告】
报告人:古观仓 深圳市地税局宝安分局原副调研员
饮水思源,人之美德!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当肩负的历史使命。
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研究与发掘姓氏文化,既能促进中华传统文化学术领域的探讨,又能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
考我古氏,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鼻祖周太王古公亶父,是商朝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诸侯国周国的伟大领袖,为著名贤王,历世称颂。
任何一个姓氏都有她独特的文化。从目前的古氏文化迹象来看,古氏家族在与历史共进、与社会发展齐步的同时,演绎着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故事,让人惊叹它的悠久与文明。
在我国几千年辉煌灿烂的文明史中,古氏志士仁人都曾为家族、为民族和为国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譬如:春秋战国时,古冶子以勇救主(齐景公),古桑智冠群臣;汉朝的古初,以孝道名扬天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古弼,以忠而被皇帝称为“国宝”,古氏祠堂的对联“国宝家声”源出于此;唐朝的古押衙以侠义名垂史册,古之奇以名篇《县令箴》而载入《唐书》;特别是宋朝的八世祖古成之乃北宋岭南第一位考中进士者,以“岭南首第”光宗耀祖,以及十一世祖古革、古菫、古巩三兄弟同科进士及第,宋哲宗皇帝盛赞“一门三贵,旷世盛闻”。到现代,更是人才辈出,英杰济济。诸如,政界的民国元勋、孙中山的秘书、原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民政府财政部部长古应芬,老一辈革命家、中央候补委员、原广东省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共中央华南分局副书记古大存;军界的爱国将领古鼎华,毛泽东在苏区时期的秘书、中国工农红军高级指挥员古柏;经济界有红色资本家、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古耕虞;教育界有古济勋、古天球;学术界有原中山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学家古直;文艺界有著名美术家、原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协会副主席、中国版画家协会主席古元;当代著名的作家有古继堂、古远清、古风;在座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古建中,深圳市科协原主席、市政协原副主席古可,等等,群星荟萃,数不可数。这些杰出的人物,是我们古氏家族的骄傲。
特别是近二十年来,以旅深著名企业家、文化界知名人士达祥宗亲带头,杰出企业家秋来、军荣等宗亲紧跟其后的修缮古氏宗祠、祭祀古氏祖坟、建桥梁、修道路、建学校等孝道文化、公益事业活动,精神十分可嘉,是大家学习的楷模。
在古氏源流探讨、人物研究、民俗研究、文学艺术发展方面,海峡两岸的宗亲如古国瑞、古汉金、古子隆、古焕球、古奠基、古小彬等,或自发、或组织寻根谒祖、采编访问、文化交流等活动,并且先后编辑出版了古氏文献丛书多部、《古氏史志》六卷,以及其他《古氏族谱》等珍贵文献,服务宗亲,让广大宗亲有根可寻,有源可溯。
在这里,顺便介绍一下全国古氏的分布情况: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古氏在中国的户籍人口有50多万,分布在全国的每一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特别是广东、四川、江西、河南、广西五省最多。
陕西省是古氏的发源地,全省古氏约两万人,主要聚居在延安地区的宜川县、延长县,汉中地区的南郑县,西安市长安区、咸阳市、渭南市、华县、安康市、富平县、耀州市、略阳县等地。
河北省古氏在两三万人左右,主要居住在蔚县、武邑县、青县、滦县、沧州市、邯郸市等地。
河南省是古氏“新安堂”的郡望所在地,全省古氏约两三万人,主要聚居在洛阳市、襄城县、长葛市、尉氏县、武陟县、修武县、唐河县、确山县、渑池县、义马市等50多个县市。
山西省是唐朝古氏南迁之地,全省古氏人口不到二万,主要居住在临汾市、运城市、襄汾县、盂县、广灵县、大同市、祁县、太原市、介休市、交城县、翼城县等地。
江西省是唐朝云应公自山西省南迁后开基之地,全省古氏在三四万左右,分布省境50多个县市区,以遂川、寻乌、安远、南康市、萍乡市、修水县居多。
福建省古氏不足一万人,散居在长汀县、宁化县、浦城县、武平县、上杭县等十几个县市。
广东省是全国古氏人口最多的一个省,分布在80多个县市,近二十万人,其中梅州地区超过十万,仅五华一个县就有七八万古氏,惠州地区有三万多、河源地区有一万多、茂名地区有一万多,鹤山、珠海、云浮、中山等市,都有古氏聚居地。
广西壮族自治区古氏有三万余人,居住在省境50多个县市,其中人口较多的要数钦州市、宾阳县、武鸣县、马山县、玉林市、鹿寨县、昭平县等县市。
湖南省古氏分布在岳阳县、平江县、浏阳市、醴陵市、炎陵县、湘阴县、郴州市、桂东县、蓝山县等30多个县市,全省古氏两万余人,分别从江西和广东迁入。
湖北省古氏人口与湖南差不多,主要居住在红安、荆州、洪湖、宜昌等30多个县市,大部分是从江西迁去。
四川省和重庆直辖市,有古氏十余万,散居在四川的90多个县市和重庆的20多个县市。而且大部分是从广东省五华县迁去,以成都地区、内江地区、泸州地区、宜宾地区、自贡地区、凉山州、绵竹市、德阳市、三台县、江津区、永川区较多。
云南、贵州两省古氏,少数民族较多,汉族古氏多为明朝自江西、重庆和湖南迁入。特别是贵州遵义地区、毕节地区、安顺地区相对多些。
海南省古氏多为广东迁入,以西部的儋州市、东部的琼海市居多总人口不到五千。
安徽省古氏约一万余人,无为县和繁昌县是古氏的聚居中心,而且都是明朝自江西迁去。
浙江省古氏大部分是从福建迁去,聚居在金华市、宁波市、龙游县、长兴县等处。
江苏省和上海市古氏,很多迁自安徽。而扬州市回族古氏,在宋朝时期就迁入,并有“古屋巷”等地名。
北京、天津及东北三省古氏,大部分迁自山东。而辽宁省有一支则是从云南迁去。
山东省古氏分布较广,有20多个县市,两万余人,基本上是明朝初年自山西省洪洞县迁入。
西北的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省、自治区古氏,大部分为回族。
香港、澳门和台湾古氏,基本上是九世祖宗悦公的后裔。其中台湾省的古氏就有三万多人。
至于海外各国,不完全统计,有近30个国家有古氏居住。并以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居多。
以上汇报的人口数是估计数字,仅供参考。
当报刊业的强劲发展,千帆竞发,百家争鸣之际,《古氏通讯》报于2012年9月创刊(至今年2月份改为双月刊杂志)。《古氏通讯》是以“古氏”为专题的姓氏刊物,集新闻动态、学术研究、人物研究、文艺作品、寻根谒祖、传闻轶事、祖祠祖墓、生活健康于一体,增进古氏宗亲交流、凝聚感情与力量的全球古氏第一份综合性刊物,图文并茂,堪称古氏家族团结的纽带、精神的家园。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迅猛发展,网络成为大众传媒的新宠。古氏文化的传播也顺应着时代的潮流,并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传播的内容形式也多样化,如:古氏通讯QQ群、古氏新安堂QQ群、古氏文化研究QQ群、潮汕地区古氏QQ群、古氏宗亲联谊QQ群,以及微信、短信等等,通过多渠道、多平台的文化讯息传递,给古氏文化带来了春天般的气息。特别是姓氏专题网——“中华古氏网”的建立,对古氏文化的全球化交流、传播与信息反馈,起着主导而积极的作用。
文化形象既是品牌,又是软实力。为了更为合法、有效地传播古氏文化,打造古氏文化品牌形象,2013年6月份成立的“深圳市古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是古氏文化现象的又一力作。
从上述的达祥、秋来、军荣等宗亲感恩祖德,带头出钱出力修祖祠祖坟、建学校、修道路的孝思善举,至牵头成立古氏总祠祭祖基金,再到国瑞、焕球、小彬等宗亲兢兢业业、倾注心血、精心编辑出版的古氏文献,以及爱华、东华、深远、小彬、中浪、紫勇、法成、古辉等中青年宗亲以卓远的目光创办《古氏通讯》刊物、创建古氏QQ群、中华古氏网、古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平台,毋庸置疑地肯定了他们对古氏灿烂文化的重视、开拓与传承。
有鉴于此,旅深德高望重的宗亲、中粮集团驻深党委副书记焕坤,深感太平盛世,经济与文化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为了鼓励大家都能积极参与到古氏文化建设中,与达祥、秋来、军荣等企业家积极筹备成立“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古氏文化[深圳]促进会),并与子熔、文献、宁炽等宗亲共同起草章程草案、资金管理办法,动员各界宗亲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积极参与,形成合力。焕坤宗长不辞辛劳,亲自组织、参与筹备工作会议十几次之多,并于2013年11月24日在宝安区召开了来自五华、梅县、龙川、资金、陆丰、江西等地30余位宗亲参与的筹备会,对起草的章程草案、资金管理办法草案、组织机构草案进行了认真研究、修订。
对成立“古氏文化(深圳)促进会”,各地宗亲积极发动,广东省五华县梅林、华阳陂坑、红洞小拔、莲高、华新、大拔、社径、安流相继召开预备会,宗亲们响应热烈,意识到光耀古氏,人人有责!并在焕坤、达祥、秋来、军荣、国清、建中等宗亲率先捐款的带动下,热情高涨,争先恐后。截止目前,认捐资金约500万元,其中捐款一万元以上的宗亲就有100多位。宗亲们的乐善好施、奉献宗亲、光耀古氏之举,可谓功德无量。更值得一提的是:五华县华阳镇社径村古惠梅的先生张广奇是梅林镇人,曾任镇委书记、县公路局长、总工会党组书记等职,为支持古氏文化促进会,认捐一万元,很值得古氏宗亲们学习、致敬!
“古氏文化促进会深圳理事会”以“团结宗亲、传承文化、跨越发展、光耀古氏”为宗旨,以弘扬古氏传统文化为己任,主要任务:修建祭祀祖坟、祖祠,编修总族谱,编印古氏优秀人物传等文献。具体工作由深圳市古氏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运营,并以中华古氏网、古氏宗亲网、短信、QQ群、《古氏通讯》刊物等为宣传渠道。团结海内外古氏宗亲,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交流信息、互相学习、建立共识、共同进步。
古姓虽没有秦皇汉武的显赫,也没有唐宗宋祖的殊荣,但以耕读为本,诗礼传家,或以文显,或以武扬,或忠或义,或孝或道,既诞生了王侯将相,也造就了各界精英。我们深信,古氏的璀璨文化,在大家的齐心协力研究、传承、弘扬之下,将大放光芒,传千秋万代,与日月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