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慈父古远富
北京 古 剑
编者按:古远富,别名天宝,江西省兴国县隆坪乡吾立村人。1938年8月8日出生。1956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4月,考入解放军第三坦克学校,任学员、班长。1959年1月任坦克乘员训练团参谋长。1978年2月,任军委装甲兵杂志社编辑、科长、副社长兼副总编(副师职)。1988年8月后,任装甲兵指挥学院训练部副部长(正师职,大校军衔)。1962年参加了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1979年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曾先后荣获嘉奖15次、荣立三等功4次。曾在军内刊物发表文章50余篇,主编过《自学散论》和《乘员心理学》。1961至1963年,主管“坦克教、战射击运动靶车”的研制,推广使用至今。
终生信仰坚定,天生聪慧机敏,一生勤奋好学,多才多艺,能力超群;为人谦逊低调,关心社会和他人,生活简朴,精神财富终为众人所享。多次入选《江西杰出人物》、《兴国县人物志》、《兴国县地方名人录》及《共和国将帅园》。2010年11月28日逝世。
荧光灯下,掩卷长叹:戎马一生换单位数十,从文到武,从武到文,反反复复;从地方到军队,从军队到地方,情感起起伏伏。始终不变的是坚定地信念,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放在部队里。拖带着妻小儿女,从南到北,始终过着动荡的生活,以至于家里的家具几经折腾,所剩无几,也是破破烂烂。部队里的供给虽然不少,但家里人口众多,生活仍然窘困。要支出的项目繁多,要扶贫的人也很多,家里经常捉襟见肘,入不敷出。
壮年时期很少能跟孩子们见面,每每一回来,我们就感觉像过年一样欢喜。妈妈辛辛苦苦地守着父亲的大后方,没事必躬亲,做衣服鞋子给全家老小,自己在有限的后院地里种菜养鸡养兔,不能耽误在学校的12个小时的中学上课,从早到晚忙不停,寒暑假还要去进修大专课程,终年无休,身体透支达到极限。
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劳累中,我们长大了,直到进了北京,我们才能够好好地读书。父亲非常支持孩子读书,缺吃少穿时也要顾学习,参考书甚少的年代里,他会跑到几十站外的王府井去排长队给我们买;工具书稀缺的时候,他会借到老同事的毕业的孩子的词典来动手抄,一抄就是两年,共计7个厚厚的本子。每每跟我学生的家长们谈起先父对我们的帮助时,我都会不知不觉中流下泪水,感动很多在场的人,尽管他们中有很多都是国家重要机关的干部,企事业单位重要人物……
父亲总是说他小时候吃不上饭,穿不上衣,爷爷奶奶过春节是还要向别人借米下锅,可就是这样也要坚持让他上私塾。现在的孩子不读书是没有出息的,国家是没有前途的。每当我们姐弟妹有学习偷懒时,总会遭到父母的责问,以前我总会觉得父亲很罗嗦,但同时也不敢耽误功课,对学业慢慢重视起来。每个学期结束,父亲总会按成绩分赏,记得最清楚的就是,当他打开那个曾经装填子弹的旧箱子时,我们就兴奋不已,期盼着得到一两个奖品,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几支漂亮的铅笔,一支英雄钢笔就会让我们在小伙伴面前炫耀半天;我也因为很努力得到了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塑料铅笔盒,上面有一个漂亮的小提琴手的那种,那是我向往了好久的啊!因为生活条件所限,刚成年时我们的学业成绩都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的高度,但父母一直都在鼓励我们一直不断地努力。工作后的我们,一直在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继续着自己的学习,十几年的辛苦中拿到研究生学历的我们体会到了父亲当年中年努力的辛苦。
父亲是个极勤奋努力好学,乐观有丰富想象力的男人,从来没见到他苦恼什么工作上,生活里的事。父亲当编辑前有着丰富的连队实际带兵经验和过硬的技战术,但是当他被调到战术编辑工作时却犯了难,他没有学习过拼音,40多岁了开始上函授大学课程,开始强记拼音,文学作品高深的文学理论让他进行了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改变。工作之余,他还要参加国家函授考试,写论文等等。好几年,父亲的头发脱落很快,几经治疗才痊愈。
父亲很喜欢跟子女在一起,在北京稳定的不到8年的生活里让我们时时体会到父爱,他会很早地起来督促孩子们出去跑步,他会在中午唯一的1小时内做好饭等着饥饿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吃饭,他会在晚饭后陪着孩子们去散步谈心,去院外的菜地里看看大自然……教育我们不要忘记尊重他人的劳动。
时光荏苒,子女成长了,烦心的事情自然多了起来。首先,择业是必须经过父亲的认可的,我眼睛近视,永远都无法实现自己的从军的梦想,父亲就建议我从事外语教学;弟弟高考没考好,想走后门进部队院校,也被父亲拒绝了;妹妹一上大学,父亲就让她自食其力……家庭的建立让父母一直都放在首位,自主婚姻是他们一贯的主张,做了父母的我们才知道父母的恩情。
父亲退休后五、六年一直没有休息,不是放下架子去大商场里当车管,就是到央视动画部里搞后勤,前前后后做过很多杂工,无论是什么样的工作岗位上,他都会交上很多朋友,都很开心。我们的工作繁忙时,父亲总是很关切地给我们帮助。作为我们小家的大后方,家里给了我们最有利的支持,帮我们看看孩子,做点饭菜,就像每次家乡的亲友和老战友来到我家一样,他都会给予无私的援助。对于工作对于朋友对于世人都是无限的投入,从不讲回报……
父亲是个好厨师,做得一手好菜,样样出色,从一顿家常便饭,到一顿春节大餐大盘小盘20几个菜,和妈妈不大工夫就搞定了。直到这次住进医院时,他还在说我和妈妈的生日宴餐的事宜,我们都在一旁悄悄落泪……
军旅生活注定要给父亲带来的最大的伤害就是学会了吸烟,一吸就是四十多年,他的肺部功能逐渐地退化,加之有出现了低分化腺腺癌,身体状态每况日下。2010年10月住进武警医院后没几天就开始持续发烧,后又转入301医院至11月中旬,癌细胞扩散至肝部肾部,肺部肿瘤的血管破裂导致呼吸衰减,11月8日下午五时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时年72整岁。在场家属亲友和医生护士无不感到惋惜和难过。消息的突然传出让老干部所的办事人员都感到措手不及,出乎我们的预料,在匆匆准备的告别仪式上仍然有很多人闻讯赶到,原本小小的告别室里鲜花盛开,周围摆满了各单位送来的花圈,70多人来送别父亲,整整超出预计时间一倍。
12月初,家人集体出资在北京最具人气的风水宝地——门头沟万佛园买到一块面南背北的阳光墓地,后建立网上纪念馆——“古氏家族”,以便大家纪念。
父亲去世百日,我们将八宝山革命墓地的父亲的骨灰安葬到万佛园,他将安息在那里,在那个有着和他一样经历的朋友中间,安息吧!劳累了一生的父亲!
父亲去世后,几次三番总想拿起笔写点东西,总感觉想法太肤浅,虽然父亲的和蔼可亲的形象无数次地出现在脑海里,但总担心自己的学识浅薄,不能够很好地表达内心的感受,提笔千斤重,千头万绪找不到思路。每每提笔时有禁不住落下泪来,每每看到电视里出现相似镜头,或在同事面前提起都不知不觉泪雨连连长时间心情长时间不能平静……
(原载《古氏通讯》2013年4月总第7期)